各地集體企業根據自力更生為主的原則,進行技術改造。主要是:(1)發動職工進行技術革新活動,通過小改小革達到成龍配套。(2)有計劃地更新設備,引進先進技術,采用新工藝,加快技術改造。(3)積極培養技術人才,加強創作設計和技術管理工作。廣東省二輕集體工業在對外開放政策的指導下,通過外商、僑商的“三來一補”業務(即來料加工、來件裝配、來樣生產和補償貿易),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加快了集體企業的技術改造。到一九八二年全省二輕係統有500多個企業,引進先進設備2萬多台(套),價值3400萬美元。包括有服裝、皮革、玩具、鞋、家具等生產線200多條,有效地改善了部分企業的生產條件。同時還相應引進了許多新產品、新工藝、結合開展群眾性的技術革新活動,這些企業的技術素質有較快的提高。
四、抓企業經營管理素質的提高
這是辦好企業的一項基礎工作。企業經營管理素質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企業的經營能力,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的強弱。企業經營管理素質好,才能更好地適應外部條件的變化,在競爭中取勝。各地二輕集體企業在整頓和改革中,注意抓好各項管理的基礎工作,把企業的統計、原始記錄、定額管理、質量管理、財務成本、市場預測、信息反饋以及各項規章製度逐步建立和健全起來,為集體工業企業實行科學管理打下紮實的基礎。各地還注意恢複和改革過去合作社的一些合理辦法,使之更符合科學管理的要求,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經營靈活的特點,做到產銷結合,以銷促產,加快信息反饋和經營決策,不斷增強企業的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
各地集體工業企業在抓經營管理素質提高中,重視抓好產品質量和品種。一般做法是:首先,樹立“質量第一、新字當頭”的思想,增強提高質量和增加新品種的緊迫感,把質量、品種搞上去。其次,建立以質量為中心的崗位責任製,從產品的設計到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把好質量關,把可能發生質量事故的因素消滅在生產過程中,同時把產品質量與企業、職工的經濟利益掛鉤,使企業和職工主動關心產品質量。第三,加強產品質量管理工作,推行全麵質量管理,嚴格產品質量標準,開展產品優質評比和創優活動,建立質量檢測機構,做好質量監督檢驗工作,健全質量保證體係。第四,采用先進技術和先進工藝,不斷開發新產品。有計劃地更新設備、改進工藝、革新技術,對傳統的手工業特別是工藝美術行業注意繼承和發揚手工業的優良傳統和技藝,保持民族特色。第五,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職工的技術水平。對職工定期進行技術培訓和考核,增強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同時大力培養技術人才和創作設計人員,提高企業的技術素質,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第六,實行產品“三包”製,即規定對產品做到包修、包退、包換,由社會消費者監督產品質量,保證消費者的利益。狠抓產品質量和開發新產品,有效地增強了產品競爭能力,取得較好效益。浙江省二輕集體工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1)抓改進產品設計造型和包裝裝潢,促進產品的升級換代。(2)推廣新技術、新工藝、加強科學研究工作。(3)開展各行各業的產品質量評比和科學檢測,(4)抓技術管理的基礎工作,組織技術培訓,加快產品的開發。在新產品試製過程中,各地二輕部門都積極組織人力、物力,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寧波、嘉興、紹興等25個市、縣的集體企業組織了新產品試製小組382個,配備了專職和兼職的技術人員1517人,撥出新產品試製費570多萬元。通過這些措施,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新產品新花色普遍增多。據60個市、縣統計,僅一九八○年共試製新產品1097種、新品種2106種、新花色6814種、新包裝38種。全省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年的兩年中,產品榮獲國家金質獎1個、銀質獎3個、部優質產品獎20個、省優質產品獎40個。
經過整頓的企業,領導班子的建設普遍得到加強,經營管理的基礎工作有所改善,促進了集體企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集體工業的改革發端
集體工業企業由於長期照搬照套國營工業管理模式,造成主管部門集權過多、統得過死以及吃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傾向,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各地結合調整和整頓工作,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製度進行了初步改革。改革的重點是解決好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按勞分配和民主管理等問題,真正按照集體經濟的性質和特點辦集體企業,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一、改由主管部門統負盈虧為企業自負盈虧
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是集體所有製企業的一個重要經營原則。集體工業企業是獨立經營的商品生產單位,它要獨自承擔企業經營好壞的經濟後果,這就規定了它必須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進行獨立自主的經營活動。但過去在“左”的錯誤思想影響下,企業大多由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變為主管部門統收統支,統負盈虧,企業經營好壞一個樣,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對企業統得過死,幹預過多,企業失去了應有的自主權和活力,嚴重地挫傷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影響了集體工業企業的鞏固和發展。
從一九七九年上半年開始,有些省市二輕係統,首先對恢複集體企業的自負盈虧進行了試點,把由主管部門統收統支、統負盈虧的集體企業改為企業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遼寧、廣東二輕係統對這項工作抓得較早,進展也較快。到一九八一年六月,兩省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集體企業已分別達到86.1%和87.27%。
遼寧省改統負盈虧為企業自負盈虧不僅行動較早,而且取得了較好的經驗。在一九七九年六月,中共遼寧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就提出集體企業要改統負盈虧為自負盈虧的問題,並在沈陽市第八木器廠等五個集體企業進行試點。同年九月,中共遼寧省委、省人民政府明確規定,凡集體企業實行統負盈虧的一律要逐步改為企業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還規定了有利於發展自負盈虧集體企業的有關政策。因此,這項改革工作很快在全省推開。他們的作法主要是,在解決認識問題的基礎上,做到“五個結合”。一是實行自負盈虧同加強內部的經濟核算結合起來,實行了廠部、車間、班組三級核算製度。通過實行“廠幣核算”、經濟包幹、廠內經濟合同、車間利潤留成、資金歸口分管等形式,既解決了企業之間吃“大鍋飯”的問題,也解決了企業內部車間、班組之間吃“大鍋飯”的問題。據1080個企業統計,到一九八○年底已開展三級核算的企業有746個,開展麵占69%。二是實行自負盈虧同恢複和擴大企業自主權相結合。實行自負盈虧,企業要對自己的經營成果負責,僅僅改變核算形式是不行的,還必須給予應有的自主權,使企業在生產經營上具有靈活性。因此從三個方麵給予企業一定的自主權,即有利潤留成和折舊基金的留用權,有多種形式的產品自銷權,有根據市場需要安排生產權。三是實行自負盈虧同按勞分配相結合。實行自負盈虧後,企業內部開始采取了多種工資支付形式和獎勵辦法,並恢複了集體經濟的勞動分紅和股金分紅製,規定出現經營性虧損時,扣發職工基本工資的5—10%。四是實行自負盈虧同民主管理相結合。多數企業恢複了民主辦企業、群眾理財的好傳統,成立民主管理委員會和監察委員會,部分企業還進行了民主選舉領導幹部。五是實行自負盈虧同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係相結合。省委規定實行自負盈虧的集體企業,其稅後利潤70%留給企業,30%上繳聯社,並規定企業留用部分中公積金占55%、公益金占30%、年終勞動分紅占15%。經過總結遼寧等地試點經驗,逐步推開,到一九八二年底,全國多數地區集體工業企業已基本實行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集體工業企業恢複自負盈虧後,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幹部和職工關心生產的責任感,勤儉辦企業的優良傳統得到了恢複,企業的管理水平有了提高,生產穩定發展。如廣州市二輕工業係統的集體企業恢複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後,一九八一年工業總產值比一九八○年增長12.4%,利潤增長19.4%,都高於同時期包括國營、集體在內的整個二輕工業的平均增長水平。又如丹東市二輕工業係統所屬61個集體企業,一九八○年實行自負盈虧的50個企業,一九八一年產值增長45.8%,利潤增長50.8%,成本下降6.5%,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27.4%,但仍然保持統負盈虧的11個企業,產值提高14.3%,利潤下降11%,全員勞動生產率下降1.2%。
二、改單一的固定工資為按勞分配的多種工資形式
集體工業企業根據生產的特點和按勞分配的原則,過去一直采取計時、計件、分成、獎勵和津貼等多種工資形式,較好地體現了職工不同勞動成果在勞動報酬上的差別。但是,按勞分配的原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誣蔑為“產生資產階級的經濟基礎”,被全盤否定,集體企業被迫取消了多種工資形式,全部改為實行單一的計時工資。因而在職工勞動報酬上出現了幹多幹少、幹好幹壞一個樣的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傾向,嚴重挫傷了職工的積極性。在初步改革中,各地集體工業企業逐步恢複了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多種工資形式,並恢複了勞動分紅和股金分紅製度。
集體工業企業的生產資料所有製性質與國營工業企業不同,企業的生產力水平也參差不齊,既有大量的手工勞動,也有半機械化和機械化生產。這種情況既存在於不同行業和不同企業之間,也存在於一個集體企業的內部;同時集體工業企業的經營方式多種多樣,有的集體經營,有的分散經營,有的流動服務;有的生產產品,有的修理服務。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要使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和報酬緊密地聯係起來,采取單一工資形式是不可能的。隻有改革原有的固定工資製,恢複實行靈活多樣的工資形式,才能真正做到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克服平均主義,充分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