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工業進入發展新階段(續)(1 / 3)

集體工業進入發展新階段(續)

大辦集體工業

一、勞動就業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所確定的一係列鼓勵、保護、扶持的政策措施,為集體工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適應了當時解決社會勞動就業迫切要求的客觀形勢。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加上長期以來“左”的思想影響,形成了國家經濟結構和所有製結構不合理,各項建設事業發展緩慢,堵塞了勞動就業的多種渠道,積下了大批待業人員。同時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到農村插隊落戶的知識青年,也紛紛跑回城市要求就業,待業問題十分嚴重。據一九七九年初統計,全國城鎮待業人員已達2000多萬人,主要包括有大專院校和中專技校的畢業生,以及家居城市的複員轉業軍人105萬人,有按政策留城的知識青年320萬人,有農村插隊回城知識青年700萬人,有城鎮閑散勞動力230萬人,還有落實政策和其他方麵需要安置的85萬多人,等等。這些待業人員得不到就業,不僅不能發揮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為國家創造財富,而且嚴重影響著社會的安定團結,不利於四化建設。但是,當時國家正處於經濟恢複和調整時期,財政較為困難,單純依靠國家難以解決,全民企業招工也有限度,因而加快安置就業已成為一個急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集體經濟的重要作用就越來越突出起來。由於集體企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單位,容納勞動力多,因此,發展集體經濟是解決社會勞動就業的重要方麵。據一九七九年的調查,在容納勞動力上,每百萬元固定資產所容納的勞動力,重工業為94人,輕紡工業為257人。就是說,同樣的固定資產,輕工業能安排的職工比重工業多1.6倍。輕工業中以集體工業為主體的工藝美術、服裝鞋帽、日用五金、皮革皮毛等四個行業,每百萬元的固定資產容納的勞動力平均為800人,為重工業的8.5倍,為整個輕紡工業平均數的3.1倍。如果加上廠外加工人員就更多了。如抽紗刺繡行業,廠內固定職工為6萬人,而廠外加工多達378萬人。江蘇省常熟縣一個抽紗花邊廠,廠內職工200人,而廠外為它加工的有15萬人。興辦集體企業,主要依靠社會集資,以群眾自力更生為主,而且投資少,收效快。為此,一九八○年八月,在全國勞動就業工作會議上,進一步提出“在國家統籌規劃和指導下,實行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方針,采取多種渠道,廣開就業門路。這就有力地促進了城鎮集體經濟大發展。

二、集體工業的蓬勃發展

由於安置勞動就業以及發展經濟的需要,各部門、各行業都大辦集體工業,老的集體所有製工業企業有了新的發展,新辦的集體所有製工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興起。全國出現了國營廠礦辦集體企業,機關、團體辦集體企業,部隊、學校辦集體企業,勞動服務公司辦集體企業,街道辦集體企業,群眾自辦集體企業等等。組織的範圍很廣,經營方式靈活多樣。城鎮集體所有製工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麵發展,同時為城鎮青年就業開辟了廣闊的門路。

(一)城鎮青年生產服務合作企業的興起。

這主要是由國營廠礦、機關、團體、學校、部隊和各類勞動服務公司等單位為解決職工子女勞動就業而組織起來的一種新型集體所有製經濟組織。它的特點主要是:(1)組織的麵很廣,發展的速度很快,是繼五十年代合作化高潮以及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區街工業興起以後,集體工業的又一次大發展。在一九八二年新就業的475萬城鎮待業人員中,到集體企業的占50.4%,其中工業企業是重要的部分。(2)多數依靠主辦單位提供廠房、資金、設備和物資,依附性較強。主要為主辦單位的生產、生活配套服務,生產經營較為穩定。(3)企業職工多數是知識青年,知識結構較高,但技術結構和經營能力較低。因此這些新型企業興辦初期,曾出現與主辦單位“混崗”和盈虧共負等“吃大鍋飯”的現象。經過整頓和改革,按照集體經濟的性質和特點辦企業,存利去弊,增強了企業的生機和活力,逐步得到了鞏固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