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工業進入發展新階段(續)(2 / 3)

城鎮青年生產服務合作企業的發展,對加快城鎮待業人員的安置,緩解城鎮青年的就業問題,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對改善產品結構,加快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方便人民生活,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據勞動部門統計,一九八二年全國各類勞動服務公司擁有生產服務合作社10萬多個。據26個省、市、自治區不完全統計,這些生產服務企業的生產收入額達77億元,利潤6.6億元,擁有固定資產13.9億元,自有流動資金9.9億元。在國營廠礦大辦集體企業中,吉林化學工業公司在發展“五七”工廠的基礎上安置待業青年就業,到一九八二年興辦了36個生產服務企業,職工24313人,年產值達7575萬元,純利潤為1539萬元,上繳稅金394萬元。由於生產服務合作社的發展,基本解決了該公司長期存在的難題:一是安置職工子弟待業青年17067人就業,解決了家長後顧之憂,也促進了社會的安定。二是承擔起了部分輔助性的生產任務,減輕了國營企業的負擔。三是化工生產需要的部分原料、助劑、包裝物等,由集體企業生產,既方便供應,又節約費用。到一九八二年底,集體企業已有43個新產品投產,形成有8800萬元產值的生產能力,這些產品中有4項是國家進口產品,19項是市場短缺產品,16項為化工配套產品。

錦州市手工業合作聯社貫徹“三結合”就業方針,積極發動和扶持待業青年自願組社,先後辦起了44個生產服務合作社,安置待業青年922人,從事塑料、五金、工藝美術、服裝、刺繡、金屬編織、車馬挽具、油漆玻璃、鏡片加工、水電鉚焊和其他修理服務等31個行業,生產加工36個品種和84個修理服務項目,活躍了市場,方便了群眾。

(二)城區街道工業企業的新發展。

這主要是街道婦女和社會閑散勞動力組織起來的集體所有製工業組織。它的發展比較早,從一九五八年開始,國家號召解放婦女勞動力,城鎮家庭婦女紛紛走出家門,組織起來參加集體生產勞動,辦起了一大批街道工廠和生產小組,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和群眾生活服務的各類修理項目,起著拾遺補缺的作用,與人民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係,是地方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

街道集體工業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一九六一年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把街道工業中一部分較好的企業劃給市、區有關工業局管理。一九七七年在專業化協作和經濟改組中,又把發展起來的部分區街工業企業,按行業歸口有關工業局或公司管理。區街工業企業一直處於“割韭菜”的狀況,長一茬割一茬,經濟力量和生產發展都受到較大影響。

從一九七九年開始大量安置待業人員和回城知識青年就業,區街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北京市由於十年動亂造成全市40萬知識青年待業。為了解決青年就業,促進安定團結,全市在中共市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從一九七九年四月開始,經過崇文區試點,以原有街道企業為基礎,組織退休技術人員,幫助待業知識青年建起一批集體生產服務企業。從東北北大荒回京的張占英等幾名女青年,在街道服務業很少,群眾很不方便的情況下,就在前門城樓下擺起了賣大碗茶攤。這樣既不要蓋廠房,又不要買設備,隻用一個小方桌,幾條小凳子和幾個粗瓷碗,擺開的茶攤很受群眾歡迎。由於她們敢於衝破職業論高低講貴賤的社會舊俗和偏見,不僅給待業青年開創了新的就業門路,而且促進了街道集體企業的發展,逐步緩解了城市做衣難、修理難、喝水難等等問題。這一創舉很快在全市傳揚開來,街道集體企業發展很快。同年七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向全國批轉了《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於安排城市青年就業問題的報告》。這種“賣大碗茶”的精神也在全國開花結果,推動了全國街道工業的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