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集體工業
陝西集體工業概述
陝西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發源地之一,曆史給陝西留下了大量的寶貴文物和藝術珍品。這些曆史文物告訴人們,陝西的手工業起源於原始公社時期,鼎盛於漢唐時代,到了北宋以後,隨著政治、經濟中心的東移,逐漸衰落。隻是到了近代,在資本主義浪潮的衝擊下,手工業才有一些微弱的發展。但絕大多數手工業作坊仍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不僅工藝技術沒有變化,就連祖先發明創造的傳統技藝也丟失不少,象久負盛名的霸橋紙、耀州青瓷、唐三彩等一大批具有陝西地方特色的產品。到解放前夕,手工業及手工藝傳統產品有點聲譽的隻剩下榆林的毛皮、製革、地毯、銅器、柳編織以及延安的剪紙,關中的皮影,陝南的竹藤棕草製品等。一九四九年僅有個體手工業2.65萬餘戶,從業人員5.1萬餘人,手工業總產值6738萬元。其中手工業合作社產值155萬元。
新中國建立初期,人民政府一方麵妥善安排手工業工人的生活,另一方麵積極籌集資金,扶持手工業恢複生產,同時著手組建和擴建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引導個體手工業向集體經濟方向發展。經過一九五六年的社會主義改造高潮,到當年年底,共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3235個,社員8萬人,實現工業產值1.41億元,占手工業總產值的64.68%。隨後,集體工業不斷發展壯大,一部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逐漸轉變為集體所有製的合作工廠。但到一九五八年“大躍進”期間,在“左”的思想支配下,把一批又一批規模較大的合作工廠轉為全民所有製企業。“文化大革命”期間,受極左政策的影響,手工業又倍受摧殘。然而由於集體工業充滿活力,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其產品又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總的說來,仍在不斷前進。到一九八○年,陝西共有集體工業企業7605個,職工23.17萬人,實現工業總產值13.89億元,實現稅利1.83億餘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陝西集體工業揭開了新的一頁。省人民政府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先後製定了一係列鼓勵、扶持、發展集體工業的經濟政策,使集體企業恢複了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按勞分配、民主管理等方麵的自主權。人民政府還在資金、物資、信貸、稅收等方麵給予優惠,從而使陝西集體工業的麵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主要是:
(一)各行各業發展集體工業,集體企業開展多種經營。
在體製上,突破了六七十年代人為的禁區,突破了隻由手工業管理部門興辦手工業合作工廠的僵化模式,形成了省、市、縣、區、街各級辦集體工業,各工業部門辦集體工業,以及中外合資興辦集體工業的多形式、多層次的新格局。集體工業企業內部,也不限於生產經營某種單一產品,形成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綜合發展的生動局麵。行業交叉,產品交叉,前店後廠,比比皆是。
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從一九七九年以來,為了解決城市待業青年就業問題出現的陝西省勞動服務公司及其所興辦的集體經濟,在改革中得到迅速的發展,經曆了由開始的單純安置型到安置經營型的轉變。以西安市勞動服務總公司為例,在初創階段主要是抓就業安置,對基層公司和企業網點實行鬆散管理,由於經營不善企業極不穩固。從一九八四年起,這個公司大力抓了培養和擴大本係統科技隊伍,提高企業素質,開發新產品等工作,並在全係統推行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製,改善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強了競爭機製。一九八五年以來,西安市勞動服務公司係統僅開發新產品就有573項,一九八七年還組織出口產品10項,創彙421萬美元,從而站穩了腳根,鞏固了陳地。到一九八八年,全省共有各層次的勞動服務公司2835個,由這些勞動服務公司直接興辦的企業網點上萬個。一九八七年生產經營總收入14.4億元,其中工業產值4.4億元。到一九八八年上半年的九年半期間,全省共安置就業132.8萬人,其中由勞動服務公司輸送和由其直屬企業安置就業的約達50萬人,並且組織社會待業青年進行就業前培訓32.5萬人次。這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並重的新型的集體經濟組織,大都又有經濟實力雄厚的大廠、大企業作依托,其潛力很大,前景廣闊。
統計資料表明,自改革開放以來,陝西集體工業的發展速度和經濟效益持續、穩定增長。一九八六年共有企業9985個、職工30萬人、工業總產值30.9億元,分別比一九八○增長31.3%、30.4%和122.46%。集體工業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例,由一九八○年的12.96%上升到一九八六年的16.89%。一九八六年實現利潤1.69億元,比一九八○年增長39.7%;向國家納稅1.49億元,比一九八○年增長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