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產品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
新中國建立以來,陝西省集體工業的發展,就其產品結構來說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五六十年代,集體工業在“四服務”的方針下,主要是從事修修補補和生產鍁、鐮、鋤、鏵、鎬、鍋、碗、瓢、盆等為農業服務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務的一般初級產品;隻限於木石、鐵器、粉坊、磚瓦、蘆席、紡織、縫紉等行業。當時比較出名的手工業傳統產品有榆林的毛毯、大荔的織絨、南鄭的篾織、鳳翔的漆木、銅川的陶瓷。名牌產品有工字牌剪刀、“劉公順”剃刀、“雙郭”菜刀、“胡全林”鐮刀、“苗長發”鍘刀、秦家風匣、“忠興城”煙鍋、“西京水”毛筆、金牛牌鐵鍋、扈家窯砂鍋、“盆盆劉”木盆、“鄧全賢”小鋤、“張根合”頂針等。
七十年代,隨著沿海工業支援三線,一批工廠內遷,一些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開始被采用,產品結構進入一個較高層次。這時一批新興行業,如塑料製品、家用電器、照明燈具、鋼木家具、服裝、化纖織品、電子元器件、汽車配件、儀器儀表等發展很快。一些難度比較大的曆史名牌產品和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度停產的小商品也得到了恢複。集體工業生產的日用消費品達到6000餘種,市場出現了繁榮景象。
進入八十年代,改革的春風吹開了企業封閉的大門,企業家們通過經濟聯合、“三來一補”、中外合資等橋梁使國內外的先進技術,源源不斷地流入陝西集體工業。經吸收、消化、創新,全省推出了一大批新產品,如西安電扇廠的電子嗅覺器,西安塑料一廠的塑料壁紙,漢陰縣輕機廠的沙金洗選機,白水縣衡器總廠的鋁合金杆秤,西安市複新冶煉廠的鋁合金電纜橋架,岐山縣紅旗機械廠的美佳牌石油液化氣灶等。到一九八六年,開發新產品達2000多種。在產品質量上,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六年有近百種產品在全國獲得優質產品稱號。
(三)經濟技術聯合有了突破性進展。
陝西地處內陸腹地,交通不便,信息不靈,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經濟發展緩慢。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揚長避短,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集體工業企業先後與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及省內外1000多企、事業單位和大專院校建立了聯合或協作關係,為集體工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通過經濟技術聯合,年新增產值約2億多元,新增利稅約3000多萬元。搞聯合協作的主要作法和形式有以下幾種:
與院校及科研單位協作,聯合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如寶雞市服裝製帽廠與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聯合開發微機技術,使服裝設計、排料、信息儲存實現了自動化、現代化,也促進了企業的科學管理,並節約外彙100多萬美元。寶雞市新能源設備廠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開發矽膠體蓄電池,填補了國內空白,性能趕上了國外同類產品,被農牧漁業部列為第七個五年計劃的推廣項目。寶雞市皮革廠與西北輕工學院聯合研製出豬苯胺修麵革、豬細皮修麵革、駱駝皮修麵革等新產品。
企業開展聯合,湧現了一批企業集團。如白水縣衡器廠與航天工業部172廠、空軍5702廠聯合研製並在全國首次推出鋁合金杆秤,被國家列為推廣產品。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陝西省白水衡器總廠鋁合金杆秤生產聯合體,年生產鋁合金杆秤300萬支。鹹陽市興平秦嶺家用電器廠與乾縣電機廠、陝西省塑料廠、航天工業部115廠聯合,組建了陝西省秦嶺家用電器總廠,開發了家用電器係列產品。寶雞市塑料廠與無線電六廠、電器機械廠、電子工業部淩雲無線電廠聯合成立了寶雞市玩具總廠,開發和生產兒童玩具係列產品。漢中市金銀飾品廠與中原電測儀器廠、勉縣黃金公司等企業聯合,組成了金銀首飾工藝品企業集團,擴展了生產規模。
與外地企業聯合設廠,引進外地先進技術,擴大名優產品產量。如安康縣製鞋製件廠與上海春雷皮鞋廠聯合,在安康組建了上海春雷皮鞋廠一分廠,由上海方麵轉移技術,安康方麵提供人力、廠房。到一九八六年,已生產男、女各式名牌皮鞋54種,產品銷往上海、西安等地。
與鄉鎮企業聯合。如西安市錦江刺繡廠為擴大出口,先後在農村分散組建20多個加工點,吸收1500多人,在不增加工房,不增加投資的情況下,工業總產值年增200多萬元。又如丹鳳縣紙箱廠,為開發原材料基地,與臨潼縣驪山鎮吊橋鄉、安康縣玉嵐鄉組建聯合體,解決了原材料麥杆問題,保證了企業常年正常生產。這種聯合,促進了城鄉一體化發展。此外,還有合資經營,包括與外商合資辦企業,以及工商聯合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