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手工業集體工業(1 / 3)

西藏自治區手工業集體工業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麵積120多萬平方公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全區聚居著藏、漢、回、門巴、珞巴等10多個民族,藏族居絕大多數。勤勞、勇敢、智慧的藏族是中國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藏族人民約從公元七世紀就有了本民族的文字,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西藏的民族手工業,是藏族燦爛民族文化的結晶。

西藏民族手工業的發展

一、手工業的悠久曆史

西藏民族手工業的產生,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從唐代起,後經元、明、清各代,漢族的先進文化和陶器、紙、酒等製造工藝,以及雜技百工,從中原地區源源傳入,進一步促進了西藏民族手工業的發展。西藏的手工業品如雕刻、泥塑、彩繪、編織、製陶、服飾、家具、器物等,至今仍保持著傳統的藝術特色,優美明快的民族風格,獨特的工藝,濃厚的地區性和宗教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所稱讚,有的還享有國際聲譽。

西藏在和平解放前是封建農奴製的政教合一的社會,民族手工業是在這種製度下的以個體(家庭)為主的一種經濟形式。當時的西藏地方政府對手工業也采取一定的管理形式。一是對手工業設有專門的機構,按行業進行管理。地方政府設有索康多當(縫工管理局)、對白多當列空(五金工管理局)、阿布列空(建設局)等,並允許組織群眾性的行業組織。每個行業設有來蘇朵當巴(相當於七品官)直接管理,並設有伍欽、伍窮等技術職稱。這些機構的主要職責是收稅、調派差役,並負責調查了解從業人員的情況,授予手工業者和藝人們技術職稱和相應的待遇等。地方政府對手工業行業招收會員、評定技術職稱及其待遇等,製定了一套製度。這些管理形式據傳是從五世達賴阿旺·羅桑嘉措時期(一六一七年至一六八二年)開始的。

西藏自治區民族手工業雖然曆史悠久,並形成了自己完整的工藝和較為係統的理論,但是由於封建農奴製度的長期統治,勞動人民極端貧困,大部分行業的手工業者的社會地位極其低下,生產處於原始落後的狀態,豐富的自然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長期在西藏占主導地位。

二、和平解放後的西藏手工業

一九五一年五月西藏和平解放後,按照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協議(即“十七條協議”),對西藏地方的社會製度,采取從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六年“六年不變”的方針。六年間,國家對西藏發放了農、牧、手工業貸款136.6萬元,使處於極端困境的傳統民族手工業得到了一定的恢複和發展。這時,全區以拉薩、日喀則、昌都等城鎮為中心的手工業逐漸有了轉機。一九五六年全區有20多個手工作坊,從業人數約7800多人,包括地毯、氆氌、圍裙、藏靴、藏紙、金銀飾品等10多個行業。但當時這些手工業者仍然處在三大領主的統治和剝削之下,手工業工人要給地方政府和封建領主支付名目繁多的烏拉差役,其生產方式也以支差(以工支差)為主,或是代人加工,收取點加工費,有的背上工具,串門走戶,所得甚微,隻能維持最低水平的生活,根本談不上擴大再生產。

隨著青藏、川藏公路通車及各項事業的開展,西藏輕工、手工業才開始建立。一九五三年,在內地選派技術人員的支援下,原西藏地方政府在拉薩成立了第一個地毯廠(即現在國營拉薩市地毯廠的前身)。當時工廠隻有幾間廠房,職工三四十人,由地方政府管理。這是西藏民族手工業的第一家企業。以後,從一九五七年起,由駐藏部隊和青藏公路管理局等單位相繼投資,建立了皮革、被服、副食品加工等企業;同時,西藏原有的手工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為西藏輕工、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初步奠定了基礎。

三、民主改革後的西藏手工業

一九五九年,西藏地方在勝利地進行了平息叛亂,繼之進行了民主改革以後,百萬翻身農奴推翻了封建農奴製度,變封建農奴主所有製為農牧民個體所有製,變封建農奴製的西藏為人民民主的西藏。這一天翻地覆的變化,使西藏的政治和經濟發生了根本的變革,西藏的輕工、手工業也隨著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為西藏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開辟了光明的前景。

從一九六○年起,西藏進入了穩定發展、開展互助合作的新時期。毛澤東主席於一九六一年一月指出,西藏社會製度經過改革,從封建農奴製度變成了農牧民個體所有製,要安定一個時期,現在隻搞互助組,不搞合作社,發展生產,使農牧民生活得到改善。中共中央於一九六一年四月下達文件指出,今後西藏工作必須采取“穩定發展”的方針,從一九六一年算起,五年內不搞社會主義改造,不搞合作社(連試點也不搞),更不搞人民公社,集中力量把民主改革搞徹底,讓勞動人民的個體所有製穩定下來,讓農牧民的個體經濟得到發展,讓翻了身的農奴群眾確實嚐到民主改革給他們帶來的好處。據此,當時的中共西藏工委一九六一年製定了《關於農村工作中若幹具體政策的規定》(即“農村26條”)、《關於牧區當前若於政策的規定》(即“牧區30條”),以後根據形勢的發展,又陸續製定了農村、牧區的一係列政策,穩定農牧民個體所有製和牧主所有製,讓農牧民安心生產。中共西藏工委還提出並認真貫徹執行了“大辦農業、大辦糧食、大辦牧業、農牧並舉、多種經營”的方針。自此,西藏手工業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手工業逐年得到了恢複和發展。一九六五年互助組增加到238個,參加人員6770人,產值從民主改革前的124萬元增加到892萬元,年增長速度為32.7%。這個時期自治區手工業的工作重點是放在恢複和發展傳統手工業,特別是民族特需用品的生產上。在組織手工業的互助合作,改善城鎮手工業管理,提高手工業工人的生活等方麵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四、“文化大革命”中的西藏手工業

一九六五年西藏自治區剛剛成立不久,從一九六六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央原來對西藏工作的正確方針政策被完全衝掉了,人們建設新西藏的美好願望難以實現,剛剛得到恢複和發展的西藏民族手工業也受到嚴重摧殘,進入極為艱難的歲月。當時把傳統的手工業產品誣為“四舊”,把手工業老藝人也作為“革命”對象,扣上了領代分子(領主和代理人)、資本家、牛鬼蛇神等帽子,進行專政。僅拉薩市城關區就有200多人受到打擊。在“以糧為綱”的指導思想下,搞工轉農,把大批手工業工人,特別是有技藝的匠人強行轉去務農。僅在日喀則、江孜縣江孜鎮就有500多名手工業者轉為農民,衝散了手工業隊伍。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五年,在全區基本實現人民公社化的基礎上,對手工業也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由於這種改造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進行的,在方針、政策上出現了不少極左的東西,大搞所謂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消滅個體戶,有的合作社被轉為國營,其結果是國營虧損、集體沒有積累、職工生活下降,使生產受到嚴重破壞。到一九七八年,手工業產值從一九六五年的892萬元下降為556萬元,下降了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