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手工業集體工業(3 / 3)

二、實行企業內部的改革

調整生產關係,製定符合實際的政策,為搞活企業創造了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但同時還必須把落腳點放在企業內部的改革上麵,以挖掘企業內部潛力。主要作法是:

(一)企業的自主權體現在“三自”上。一是,廠長由職工自己選。所有集體企業的廠長不再由上級主管部門指派,而由民主選舉,上級指派或任命不合民意的,職工有權拒絕接受。全區選舉產生的廠長已占一半左右。二是,職工自己招。企業所需的工人和技術人員,廠長有權招聘或辭退,主管部門不加幹涉。拉薩市城關區自己招收季節工和臨時工2600多人,占職工總數的一半。三是,工資福利自己定。工資福利根據企業經營情況有權自行規定,不受工資基金和福利基金總額限製,拉開工資檔次。一般企業間和企業內部職工之間的工資檔距差1至2倍。“三自”作法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加強了廠長的責任感,增強了職工的價值觀念和商品觀念。

(二)實行盈虧自負,上交保利的多層次的承包經營責任製。承包經營責任製是經濟體製改革的先導,是對吃“大鍋飯”的挑戰。西藏自治區民族手工業集體企業的承包責任製,是從單一工序的承包開始逐步發展到多層次、多形式的大包幹形式。一是,企業向主管部門包產值、包利潤,超利者得獎,負利者受罰。拉薩市城關區32個企業一九八五年有22個企業向主管部門承包,結果得獎的20戶,受罰的1戶。實行承包合同的企業產值、利潤、職工收入都增加20—30%。二是,車間、班、組到個人向廠承包利潤,而由廠方給承包者提供生產設備的大包幹。這種包幹辦法,經營靈活,產品對路,效益好。也有對外承包的,如拉薩墨水廠的一個車間承包給區外一廠家改產家具,一年內產值從3.1萬元猛增到25萬元,不但救活了這個企業,而且還有了盈利。三是,企業出本,個人經營,限期還本,按比例交利的化整為零的承包。這種承包,對於生產不宜集中、產銷不正常的集體企業,效果比較明顯。那曲地區綜合加工廠共有75名職工,分為8個承包單位,承包期二至三年,每年按30%的利潤交廠方,到期還本。該廠一九八四年承包前虧損12萬元,承包後一九八五年淨利潤達到3.3萬元,一九八六年上半年淨利上升到3萬元。四是,部分企業仍然實行加工提成,按件記分的原始承包形式,但這種過時的承包形式已經顯得沒有生命力了。

三、調整產品結構,開展多種經營

在商品經濟激烈競爭的形式下,單一產品的企業難以生存,因此在調整企業產品結構、生產布局方麵,實行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方針。做到四個堅持,即發揮本地產品優勢,發揮傳統技術優勢和老藝人的作用,堅持以生產民族用品為主;發揮本地區原材料優勢,堅持以畜產品加工為主;發揮市場優勢,堅持以麵向廣大的農牧區市場為主;同時,明確提出了民族手工業要堅持“三個服務”,即為本民族的需要服務,為信教群眾服務,為旅遊事業發展服務。在生產的產品中,民族用品占70%,宗教用品占10%,旅遊產品占10%,其它產品占10%。這樣的產品結構,符合西藏市場需求,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提高了經濟效益,在國內同類產品中提高了競爭力。拉薩地毯廠和江孜地毯廠的“卡墊”(藏族每家每戶必用的地毯),每條3×6英尺的單價原為400多元,供不應求,而天津、北京及從尼泊爾進口的同樣產品,單價為250元到300元,雖一再降價還是滯銷積壓。由於提高了本區產品市場占有率,自治區外貿公司從國外進口的“卡墊”也逐年減少。從一九八五年起基本上停止調入區外的“卡墊”。全區手工業企業,除了保證重點產品的生產供應外,還廣開生產門路,普遍經營起商店、飲食、服務、建築、運輸、修理等10幾個行業。開展多種經營的企業,生產門路擴大了,多餘勞動力找到了出路,增加了經濟效益。拉薩市城關區手工業從事多種經營的就有400多人,占職工總數的20%。自治區手工業管理局三個直屬廠的多種經營收入約占工業總產值的50%。

四、樹立商品經濟觀念,不斷開拓市場

西藏自治區民族手工業,經過幾年改革的實踐和新的經營形式的出現,對於滿足社會需求、發展商品經濟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認識。過去對於宗教用品生產,人們往往把它看作是傳播宗教迷信的物質條件而加以限製。有些企業則因為缺乏商品交換觀念而把生產宗教用品當成“慈善”事業,不計成本,甚至貼本生產。這既違背了共產黨的民族政策,也不利於商品經濟的發展。西藏是個藏族聚居的地方,90%的人信奉宗教,對於生產者來說,生產目的是為滿足人們物質的和精神的需要,而又不能做虧本生意。宗教用品是特殊的民族用品和旅遊紀念品,不少企業正是適應這種需求,依靠這種產品救活了企業,發展了自己。如拉薩市城關區民族服裝二廠,過去由於固守自產自銷、自給自足的小生產觀念,生產一直不景氣。一九八四年,為開拓市場,下決心轉向民族用品和宗教用品生產,一年大變,產值達30萬元,實現利潤10萬元,產銷兩旺。江孜縣民族服裝廠是個隻有30多人的小企業,他們積極開拓市場增設了經營網點,產品暢銷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使年產值達到45萬元,年利潤9.9萬多元,人均年收入2100多元。企業在發展商品生產中,提高了產品質量,並且掌握各種消費者的消費心理,以適應社會的某些特殊需求,從而擴大了生產。江孜地毯廠自一九八三年以來,不斷改進技術和工藝,使產品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開拓了市場,產品名揚區內外,在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