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政策與西藏手工業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對西藏工作下達了一係列重要指示,製定了對西藏的特殊政策,中共西藏自治區黨委和自治區人民政府先後正式頒布了關於民族手工業若幹政策問題的文件。為了扶持和推動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西藏自治區自一九八○年以來,對西藏民族手工業也和農牧業一樣,采取了休養生息、讓利於民的特殊政策。如免征民族手工業各種稅收(免征工商業稅、所得稅,對集體、個體手工業從事運營活動的機動車輛免征養路費等)。六年來,共免征各種稅收480多萬元,減輕了這些民族手工業企業和個體手工業者在生產經營中的負擔。對部分手工業主要原材料,納入了國家計劃。與此同時,自一九八○年以來,中央有關部門和自治區,對民族手工業安排無償和有償扶持資金累計達1700多萬元(其中地方資金為1500萬元)。自治區還購置了幾千套先進設備,用以武裝手工業。手工業係統企業現有廠房麵積的90%和機器設備的66%,都是在“六五”期間增置的。此外,采取各種形式培養人才的費用達155萬元,共培訓各類人員2730多人次;特別是為培養青年技工建立了拉薩民族手工業技校,民族手工業企業職工的文化技術素質得到了提高。
還應特別提到的是,幾年來在手工業係統,為消除“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政治上的嚴重後果,也進行了大量的工作。對“文化大革命”當中和在此以前200多人的冤假錯案都予以平反昭雪,恢複了他們的職稱,讓他們重操舊業,在工資待遇上高於一般技工50%以上,把他們的家屬由農業戶口轉為城鎮戶口,還鼓勵他們選徒授藝,使傳統技藝後繼有人。對於從事手工業的老藝人和有特殊技能的人,也都在政治上和工資待遇上給予照顧。一些長期從事手工業又有高超技藝的代表人物,被選舉到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或政協等組織中,身體健康又有一定工作能力的,還選任擔負了廠(社)領導工作。一九八八年,拉薩市城關共有正副廠長88名,其中就有老藝人57名。這些政策措施,調動了職工的積極因素,增強了民族團結,對推動生產持續穩定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積極進行各項改革,西藏民族手工業日新月異,已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全區手工業集體企業由一九八○年的70多個發展到一九八七年的108個,占民族手工業企業總數的95%以上;職工人數由一九八○年的3760人發展到一九八七年的6070人;一九八七年手工業產值達3833萬元,比上年增長7%,約占全區工業總產值的22.4%。職工平均年收入由一九八○年的624元增長到一九八六年的1716元。手工業的產品品種,由一九八○年的800多種恢複和發展到1400多種,特別是民族特需用品和旅遊用品有了更大的發展。幾年來,還先後有19種民族手工業產品獲得全國優質產品、優秀創作設計獎和工藝美術百花獎。這些產品既滿足了西藏民族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還出口到美國、加拿大及西歐等國家。僅一九八八年首批出口生產的1.08萬平方英尺的藏毯,一次就為國家創彙120多萬美元。在手工業集體企業發展的同時,一大批能工巧匠組成手工業專業戶,成為西藏民族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僅日喀則市和江孜鎮就有1025人,產值161.6萬元,占該地區民族手工業總產值的28.2%。
發展西藏民族手工業生產
一、從實際情況出發調整所有製結構
長期以來在“左”的思想影響下,視“一大二公”為社會主義,嚴重脫離西藏自治區的實際,追求單一的全民所有製形式,把生產和經營都搞得很死,以至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自治區人民政府為了扶持和迅速發展民族手工業,在組織形式上實行了國營、集體、個體一起上,並以集體和個體為主,實行國家所有、集體經營,集體所有、個人分散經營等多種所有製結構和生產經營方式,從而把民族手工業搞活了。一是先將部分管理不善,經營不好的小型國營企業轉為集體企業。同時,為了搞活企業,又把企業從單純的生產型轉變為生產經營型,主要采取由企業自找生產門路、自購原材料、自銷產品、自行定價的“四自”方針。國家不下達任何生產計劃指標,使集體企業在人、財、物、產、供、銷等方麵比國營企業有更大的自主權。這樣一來,企業的自主權大了,經營活了,在較短時間裏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如日喀則地區家具廠是個小型國營企業,由於管理不善,吃“大鍋飯”,造成長期虧損,連職工工資都發不出來。一九八四年改為集體企業後,調動了職工生產積極性,工業總產值從一九八四年的8.5萬元增長到一九八五年的17萬元,一九八五年利潤總額達到3.6萬元,比一九八四年增長1.5倍,職工人均年收入達到2450元,比一九八四年增長1.04倍,一九八六年又好於一九八五年。二是縣以下民族手工業集體企業,大部分轉為家庭經營(即個體經營)為主。因為縣以下的集體工業企業和農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實行家庭經營為主,農戶形成亦工亦農新的生產單位,可以充分發揮民族手工業者的技術專長,活躍農村市場。素稱“氆氌之鄉”的紮朗縣各個廠(社)除個別企業外,基本上轉為一家一戶、工農結合的生產單位。該縣民族手工業一九八六年工業總產值達到482.6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74%以上,比一九八○年增長6.3倍,生產各種氆氌60多萬米,圍裙5萬多條,比一九八○年增加5倍以上。產品除銷售西藏本地外,遠銷青海、四川、雲南,還出口國外。群眾的收入也大幅度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