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集體工業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聚居著漢、彝、白、傣、苗、佤、哈尼、壯、傈僳等多種民族。一九八六年統計,在全省3455萬人口中,少數民族占32.15%。雲南地域遼闊,物產豐富,氣候宜人,是一個待開發的省份。
雲南集體工業的創建
一、曆史悠久的手工業
雲南手工業曆史悠久,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遠在公元前六九○年前後,居住在楚雄的先民創製出銅鼓,這是迄今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銅鼓。距今二千多年前,江川縣李家山就存在著精湛的“虎牛銅案”。這件銅製的祭祀器具,造型之完美,是古代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元末明初,玉溪市和祿豐縣燒製的青釉、青花瓷器,其上所繪的花卉、魚藻,形象生動,筆法簡練。據《新纂雲南通誌》載:“元明以後,江州文廟石柱,仿曲阜製,雕蟠龍其上,玲瓏剔透,其工致,在曲阜石柱之上”。現在懸於昆明金殿公園鍾樓上的那口銅鍾,重達14噸,鑄於明永樂二十一年(一四二三年),五百六十多年前能整體鑄造如此巨大的銅鍾,可見當時工藝技術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稍後,明代的成化年間(一四六五至一四八七年),雲南工匠建造了橫跨瀾滄江上的“西南第一橋”——霽虹橋。工匠們上無憑下無倚,將18根鐵索錨死在兩岸懸崖百丈的峭壁上,然後鋪木為橋,鑿壁為徑,暢通“西南絲路”。據考察,這座坐落在永平縣的鐵索橋,比著名的瀘定橋還寬1米,早兩百餘年。
鴉片戰爭以後,雲南開放了蒙自、騰衝、思茅為口岸,這一方麵帶進了一些新技術、新思想,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麵,從此洋貨源源輸入。自光緒十五年到宣統三年(一八八九年至一九一一年),三關的貿易逆差2369萬兩,在輸入的價值9000餘萬兩物資中,40%是棉紗、棉織品,在輸出的物資中,85%是大錫。這使雲南手工業生產遭受嚴重的壓抑和破壞。辛亥革命後,情況有所好轉,但小商品生產經受不起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衝擊,手工業一直壯大不起來。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支援戰爭需要,手工業有所發展。加上沿海的一些工廠內遷,一九四○年中國工業合作協會在昆明設辦事處,雲南工業合作社曾發展到106個,年產值達100餘萬元。到一九五○年雲南和平解放時,全省手工業總產值9441萬元,占當時工農業總產值的8%,占工業總產值的42%。
二、集體工業的誕生及茁壯成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雲南手工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一九五三年專業手工業發展到5.76餘萬戶,從業人員達到10.58萬人;農民兼營手工業13.79餘萬戶,人數18.73萬人。手工業產值1.57億餘元,比一九五○年增長67%,其中城鎮手工業產值3580萬元,農村手工業產值12209萬元。在農村手工業產值中,屬專業手工業的產值為6656萬元,屬農民兼營手工業的產值為5553萬元。以上這些數據說明,手工業大多數分散在農村,而且很大一部分是和農業結合的,可見雲南手工業是不發達的。雲南的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就是麵對著這支龐大的個體經濟而進行的,集體工業經濟就是在改造這樣一支隊伍的基礎上曲折發展起來的。
從一九五○年昆明的手工業失業工人組織起雲南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昆明市織染生產合作社起,到一九五四年底,全省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發展到1841個、社(組)員2.99萬人。九五六年,雲南和全國一樣,出現了手工業合作化高潮,手工業者紛紛要求組織合作社。到年底,全省共建立了2258個合作社(組),參加人數達10.16萬人,占當時應納入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人數的91.6%。至此,全省範圍內基本上實現了手工業合作化。合作化的實現,為雲南集體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十多年來,經過不斷地進行技術改造,集體工業生產力的狀況也大為改觀了。例如,一九五六年合作化時,企業人均裝備值僅為38元,而一九八五年已達4663萬元。工人大部分使用了機器操作,許多企業是廠新、人新、設備新、產品新。隨著裝備情況的改善,勞動生產率大為提高。例如輕工集體工業,一九五七年勞動生產率僅為1021元,而一九八五年達到8436元,提高了7.2倍;一九五七年總產值僅為1.75億元,一九八七年達到.1億元,三十年來增長了9.33倍,平均每年以8.1%的速度遞增。一九八六年,集體所有製工業企業發展到3181個,職工人數達18.22萬人,其中從事輕工業生產的12.23萬人,從事重工業產生的5.99萬人。集體工業的工業門類有了較大的開拓,如橡膠、塑料、香料、醫藥、造紙、冶金、玻璃、製糖、機械製造等,都是七八十年代發展起來的。據一九八七年統計,集體工業生產的品種共有6000多種。
集體工業生產的發展改變了“就地取材,就地生產,就地供應”的狀況,跨地區、跨省銷售的產品日見增多。如會澤的雪茄煙遠銷上海、北京、沈陽;大理、個舊的布鞋遠銷四川、貴州、新疆;省內跨地區銷售的就更多了。還有一些產品,如雲南圍棋、騰衝宣紙、昆明的皮鞋皮箱和皮手套、大理的大理石鑲嵌家具、建水紫陶、版納地毯等,已經逐步走向世界市場,一九八七年出口總值4000餘萬元。
以礦藏資源推動生產發展
雲南地下礦藏豐富,手工業者曆來就利用這些資源,創造過燦爛的文化。集體工業創建後,一直保持著一支兩千多名職工,專門從事銅、鉛、鋅、錫、錳、鐵等礦藏的開采。金屬礦產品工業產值800餘萬元。集體工業生產的礦產品按規定上繳國家之後,多餘部分,一是用以換取自己短缺的製鏡玻璃、鋼材、製皂油脂、服裝麵料、塗料紙、防潮紙等原料,以及金屬機床等生產設備,一九八○年換回物資價值達到1245萬元。二是用以製造生產設備,自我武裝,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五年自製急需的生產設備,包括車床、刨床、鑽床、電動機,以及木工、陶瓷、食品等專用機械,共72個品種、890多台。三是對礦產品進行深加工,生產了豐富多彩的產品。
一、五色映輝的銅製品
雲南銅的產量位居全國前茅,曆史上東川有銅都之稱。清代,滇銅運往內地,主要供鑄幣之用,當地餘留則製作日用品,或鑄鍾鼎、佛像、工藝品。昆明有名的金殿,高6.7米,寬深6.2米,就是全部用銅於一六七一年鑄成的。解放後,集體工業職工繼承發揚曆代技藝,把銅調製成紅、黃、白、烏、斑5種顏色,用它製造出許多獨具一格的產品。
紅銅製品。籮鍋又稱吊鍋,一般用紅銅製作,全省百餘個五金廠多能生產。籮鍋煮飯不須造灶,構木為架,將鍋吊於其上,鍋下燃薪,掌握火候,升降高度便可,深得從事山間運輸的馬幫及邊遠山區少數民族的歡迎。另一種宮庭火鍋,一般用紅銅製鍋,黃銅作飾,在紅彤彤的鍋上,飾以金燦燦的蟠龍舞鳳,這種炊具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觀賞價值。
白銅製品。清末民初白銅用於製造麵盆,名噪一時,現在多用於製造文房用具和水煙鬥等。它不生繡,加上特殊的造型,重心低,不易撞翻,深得文化界人士的喜愛。
黃銅製品。鎖、印、壺、勺、鑼、鈴等都有以黃銅製作的。納西族人民喜愛的“將軍不下馬”銅鎖,回族同胞喜愛的淨手壺,傣族用的铓鑼,以及馱馬運輸隊的馬鈴都被列為民族特需用品,確保供應。昆明有一響銅藝人蔣炳興,有“三錘定響”的高超技藝。滇、川、京鑼在製作過程中,如有音色不正,經他敲打幾錘,音響立即校準。
斑銅工藝品。斑銅經過打磨,它在光滑的鏡麵裏會透出大小不同的閃爍斑塊,光芒四射。為保存與發揚這種工藝,昆明市二輕工業局專門設立了一個斑銅工藝品廠。該廠製作的斑銅工藝品種類繁多,深受國內外賓客歡迎。其中頗享盛名的是張富、韋福惠設計製造的“孔雀瓶”,蔣鐵峰、楊麗雲設計的“大犀牛”、“五型爐”、“孔雀冥王如來佛”等作品,一九八五年被國家列為珍品,征集收藏,永久保存。該廠製造的仿古酒爵,伴隨貴州茅台酒飄洋過海,遠銷許多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