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集體工業(3 / 3)

發展名特產品

雲南解放後,各地對名特產品逐步進行發掘,扶持其生產。到一九八七年,雲南集體工業發掘的名特產品已不下300種,產值超過1億元。擇其幾種主要的介紹如後:

一、雲南圍棋

雲南圍棋,古稱永子,明代就已有名。關於永子的製作,光緒《永昌府誌》雲:“永棋,永昌之棋甲天下,其製法,以瑪瑙石合紫瑛石研為粉,加以鉛、硝,投以藥料,合而煆之,用長鐵勺蘸其汁,滴以成棋”。永子生產工藝因年代久遠,已經失傳。一九六三年陳毅副總理指示要恢複圍棋生產,為此,昆明工藝美術研究所曾作過很大努力。後來雲南省手工業聯社又專門撥款設廠,找到老藝人陳西伯進行研製。“文化大革命”初期,人員四散,工廠關閉。為恢複中斷的圍棋生產,“文化大革命”後期,昆明市第十二中學在省體育運動委員會支持下,成立雲南圍棋研製小組。研製人員根據有關資料,反複進行研究試驗,終於獲得成功,並經國家體委定為國家圍棋比賽用棋。後在輕工部、雲南省體委支持下,專設雲南圍棋廠進行批量生產,使這朵典雅古樸的奇葩重獲新生。雲南圍棋特點在於堅而不脆,永不退色,折光柔和,不刺眼目,白子似玉,黑子烏中透綠,沉重扁園,著盤聲鏗,冬不覺寒,夏感涼潤,裝潢典雅,賞心悅目,憑添雅趣。它常伴隨中國棋手訪問海外,深受國際友人喜愛。國內重大圍棋比賽,用的都是雲南圍棋廠生產的圍棋。

二、建水紫陶

建水陶器,色似紫砂,聲如罄。考古發掘中已發現有元代的遺作。現在的磨光紫陶,始於清代道光年間,已有百餘年的曆史。建水素稱“滇南鄒魯”,文人名士輩出,早在建水陶創始之初,文化人就參與創製活動。它的傳統特點是,集造型、書法、國畫、雕刻藝術於一體,兼有藝術欣賞價值和實用價值。藝人向逢春研製定型的建水汽鍋,在中國陶器之林中獨樹一幟,可謂工藝品實用化的典範。建水紫陶茶具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陶製花瓶貯水不發臭,陶製花盆栽花不爛根。

一九五三年全國民間工藝品展覽會上,建水陶就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陶之一。在五十年代陶器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建水工藝美術陶廠,職工有360多人,一九八五年產值191萬元,產量103.5萬件。其中,建水汽鍋遠銷亞、美、歐三大洲。

三、錫製工藝品

個舊有錫都之稱。解放前最著名的錫器也就是壺、杯、碟、瓶,以及香爐、燭座之類。為了對錫進行深度加工,一九七八年個舊市集體工業領導部門,集中錫製品的工藝能手,建成個舊市錫工藝美術廠,專門從事錫工藝品的創作與製造。八十年代以來,這家工廠的產品不斷有所創新,品種增加到80餘種。其中尤以李宗澤設計、吳學明製作的筆筒、筆洗及小水煙筒最為珍貴,已被國家列為珍品,征集收藏,永久保存。這個廠生產的銀鳥牌錫工藝品,白如銀、明如鏡,抗氧化,雍容華貴,一九八五年獲國家銀杯獎。該廠一九八七年工業產值已超過150萬元,相當於一九五六年整個個舊市集體工業產值的75%。

四、版納地毯

昭通盛產羊毛,當地人以往隻零星編織少量鞍座和牧羊人的披風,直到一九七三年才建成地毯廠。該廠生產的地毯,圖案設計獨具一格,具有濃鬱的傣族風情,色澤素雅,呈現邊疆的秀麗景色,看上一眼就會引起你對傣鄉的浮想翩翩,版納地毯從此得名。七十年代末以來,該廠對生產工藝進行了幾次大改造,把手紡改為機紡,把抽絞改為拉絞,改良染色工藝,增加洗毯工序和剪花工藝,進一步提高了地毯的質量和檔次。一九八三年,版納地毯榮獲輕工部優質產品稱號。隨著生產的發展,版納地毯的花色品種不斷增加。除原有反映傣鄉情趣的製品外,增加了反映白、彝、苗等民族的圖案,還應用戶的要求進行設計或來樣加工,外商訂貨也逐年增多。

昆明市集體工業

昆明是中國24個曆史名城之一。元朝立國後,於一二七四年設雲南行省,省會就設在昆明。此後。它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一、集體工業的建立與發展

據一九五四年調查,全市手工業有5855戶,從業人員1.66萬人,年產值4353萬元。一九五六年完成了從個體經濟向集體經濟的過渡。到一九五七年底,全市共組織了220個手工業合作社(組),社(組)員1.67萬餘人,工業總產值4893萬元,奠定了昆明市集體工業的發展基礎。

手工業合作化後,在所有製和管理體製上幾經周折,到一九八○年才趨於穩定。八十年代以後,集體工業從隸屬關係上看,大體上由市二輕工業局、城區街道、郊區縣(區)以及分屬其它各工業局的集體工業四部分組成。一九八五年,全市集體工業產值5.52億元,占全省集體工業總產值的30.5%。在全市集體工業產值中,二輕局所屬企業占44.8%,城區街道工業占31.6%,郊縣(區)工業局所屬集體工業占12.1%,其它各工業局的集體工業占11.5%。昆明市二輕局所屬的集體工業總產值,“六五”期間平均遞增13.9%,其中一九八五年比一九八四年增長27.8%;產品有2066個品種、6374個規格、8500個花色;勞動生產率12420元,比一九八○年提高66.5%。一九八七年利潤達到2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49個,占該局集體企業的48%。

二、財政稅收上的優惠促進了技術改造

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昆明市集體工業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到一九七九年市二輕局係統人均裝備費僅1480元。為促進集體工業發展,一九八○年以後對企業在稅收上給予優惠。工商所得稅以一九七九年為基數,超過基數部分減半征收;為鼓勵銀行貸款進行技術改造,準予稅前還貸;新辦集體企業和特殊困難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減免所得稅;集體企業吸收待業青年就業,按一定比例免征所得稅;特殊困難企業,經過審批,給予一次性減免稅的照顧。由於這些優惠,二輕局所屬企業一九八五年得益242萬元,稅前還貸款473萬元。同時,市財政撥出專款作為集體企業銀行貸款的利息補貼。從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共撥給市二輕局息差補貼255.8萬元,企業利用這項補貼累計貸款3600多萬元,用以更新改造設備。通過以上財政稅收的優惠政策措施,加快了企業技術改造進程。至一九八五年,共投資1.18億元,先後完成技術改造項目315項,引進國外設備546台(套),國內先進設備2898台(套),完成廠房建築麵積近15萬平方米,人均裝備費達到6300元。通過技術改造,二輕集體工業增強了擴大再生產的後勁。如昆明市服裝廠、向陽服裝廠引進了時裝生產流水作業線,為服裝工業產量翻番打下了良好基礎。昆明市紙箱廠引進的包裝箱生產流水線,昆明市印鐵製罐廠引進的瓶蓋自動生產線等,都是具有八十年代先進水平的設備,結束了這些企業手工作業的曆史。

三、調整產品結構適應市場需求

為適應市場需求,一九八○年以後,昆明市集體工業進行了生產結構大調整,按大的行業“梳辮子”,成立皮革、塑料、五金、家電、工藝美術、包裝裝潢、服裝鞋帽、木材家具、電子儀表、玻璃搪瓷、食品等專業公司,企業按相近的行業分別隸屬於各專業公司,歸口管理。此外還發展了一批新興工業企業,如塑料製品、家用電器。這兩個行業的工業產值一九八五年達到5000萬元。根據雲南少數民族多,昆明氣候宜人,名勝古跡多等特點,發展了一批旅遊用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的生產企業。經過調整後的集體工業,產品更加適銷對路,渠道暢通。市二輕局集體工業一九八五年銷售額達2.75億元,出現產不足銷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