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銅工藝品。銅色本赤,藝人經過特殊煉製,化赤為烏,是為烏銅。用烏銅製作的工藝品,鏨刻書畫於其上,以銀屑填充於鏨刻的花紋中熔之、磨平,即成烏銅走銀器。用這種工藝製成的書畫,黑白對比分明,酷似碑拓。昆明人民勝利堂陳設的巨型大理石屏風背麵裝飾的那幅“五百裏滇池”畫,就是用烏銅走銀工藝製作的。
二、紋理奇異的大理石製品
大理石作為工藝品開發,其曆史可以上溯至唐代。大理石色彩天成,花紋奇異。經藝人因材取舍,精細琢磨後,珍奇景色躍然眼前,或似山巒,或若瀑布,或似鳥翔漫天雲霞中;再經藝人點墨題詞,就成為一幅耐人尋味的水墨畫,自古以來人多愛用以製作屏風。郭沫若有詩讚曰:“蒼山韻風月,奇石吐雲煙;相在心胸外,冷生肘腋間。”首都人民大會堂陳設的一塊直徑2.2米的紅木鑲嵌屏風,就是由采自點蒼山的大理石精琢而成的。手工業合作化以後,組織了大理石工藝品廠。雲南省手工業聯社撥款修築礦山公路,增添機械設備,豐富的大理石資源逐漸得到開發。藝人因材施技,充分利用寶貴的石料、有觀賞價值的精製為工藝品,一般的作為建築材料使用。大理石產品有建築貼麵用的裝飾板材、庭院擺設、文房用品、與木雕結合的高檔家具,以及餐具等等。一九八五年大理石工藝品產量達4.18萬件,建築貼麵板1.74萬平方米。貼麵石板已經銷往日本、新加坡、敘利亞、科威特和香港、澳門,要求訂貨的國內外貿易團體與日俱增。
利用農林作物資源發展生產
雲南具有溫暖適度的氣候,適於多種農林作物的生長。二十多年來,集體工業利用這種天然條件發展生產,壯大了自己。
一、利用煙葉資源發展集體工業
雲南土地特別適宜煙葉生長,雲煙是全國煙葉中的佼佼者。為了使原料優勢變為經濟優勢,除了國家發展煙草工業外,集體工業本著為煙草工業服務的精神,舉辦了許多工廠。全省九大專業煙葉複烤廠,主要是國營企業,其中昭通、綏江兩地各有一個集體所有製煙葉複烤廠,擔負著6%的複烤任務,一九八五年產值達1030萬元。昆明、會澤、下關、綏江4家集體所有製的雪茄煙廠,壟斷了雲南全省雪茄煙的生產,一九八五年產值達8400餘萬元。會澤生產的石林牌雪茄,一九八四年榮獲雲南省優質產品的稱號,產品暢銷北京、上海及東北等地。祥雲盛產煙葉,往昔農民以莖為薪。該縣集體工業領導部門,對原縣五金廠進行改造,一九八四年建成纖維板廠,收集煙莖加以粉碎、漂洗,拌以輔料,壓成纖維板,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保護了山林,也有益生態平衡。
二、利用蔗糖資源發展集體工業
解放以來,雲南的甘蔗得到了很大發展。全省甘蔗產量由一九四九年的2.75億公斤,增長到一九八六年的52.95億公斤,庶糖產量也由2.3萬頓增加到45.95萬頓。一九八○年以前集體工業在促進熱區甘蔗開發方麵,主要是把蔗糖加工為冰糖、糖果、糕點及果脯等。一九八五年統計,全省有糖果廠、糕點廠、果脯廠共113個,職工4860餘人,工業產值4800餘萬元。一九八三年獲得全國優秀新產品獎的“滇八件”、“蜂蜜奶酥”,就是集體工業企業昆明市向陽糕點廠的製品。
“六五”計劃期間,隨著熱區經濟作物的進一步開發,集體工業逐步興辦了大中型機製白糖廠。到一九八五年底,已興建22個製糖廠,建設總規模為1.46萬噸,其中規模最大的朋普糖廠,日處理甘蔗能力為1500噸。
三、利用橡膠資源發展集體工業
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倡導與支持下,雲南已成為中國第二個橡膠生產基地。集體工業圍繞著發展橡膠生產而進行服務及產品深加工。德宏、西雙版納一帶的陶瓷廠、塑料廠生產大量的膠碗,供割膠時使用。到一九八五年,全省47個橡膠廠中有29個是集體所有製企業,生產膠輥、膠布、動力帶、壓濾板、密封圈、膠鞋、熱水袋,以及各種乳膠製品,產品品種數以百計。從事這一行業的職工有2420人,一九八五年工業產值1997萬元。
此外,集體工業對天然香料的開發,於八十年代中期邁出了可喜的步伐。在個舊市、西雙版納州、德宏州分別建設的三個香料廠,已經先後投產,待全部建成,將有香椽油、八角油、砂仁膏、素馨膏、依蘭油、肉桂油、香英蘭油等10餘個品種,可年產200餘噸天然香料。
全省為煙、糖、茶配套的包裝工廠,幾乎都是集體工業企業,其中辦得最為出色的是通海工藝美術廠。它原是一個10餘人的玩具廠,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經過來通海落戶的北京女知識青年陳娟的積極籌劃和奔走,使這個廠轉產彩印,直接服務於玉溪卷煙廠,為“阿詩瑪”、“紅塔山”等名牌卷煙印製包裝。一九八七年,這個廠職工增加到300餘人,工業產值達2096萬元。昆明市塑料編織廠是為糖業配套的規模較大的包裝廠。該廠占地1.33萬平方米,職工500餘人,一九八五年工業產值達490多萬元。為解決煙、茶等產品出口需要的外包裝,一九八五年昆明市紙箱廠從國外引進生產流水線,緩解了出口產品外包裝長期仰賴省外的被動局麵。
圍繞少數民族需求發展特需用品生產
雲南少數民族眾多,生活習慣各異,各民族的需求是多樣複雜的。根據雲南省民族貿易公司七十年代調查,全省傳統民族特需用品有1320種之多。
雲南解放後,民族用品生產幾經興衰。在手工業合作化過程中,曾組織了民族手工業社、組130個,民族混合社737個,社、組員8825人。在一九五八年“大躍進”中,這支隊伍被搞得七零八落,產品幾乎斷檔。一九六一年貫徹《手工業三十五條》後,民族特需用品生產又得到重視。當時雲南省手工業聯社采取了積極措施,包括遷移內地手工業支援邊疆,在德宏等邊疆地區舉辦手工業技術訓練班等,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民族用品生產,並在省手工業聯社內設置邊疆處,以加強這項工作的指導。“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民族特需用品的生產又受到嚴重的破壞,多數工廠被迫停產或轉產。
一九七四年學習毛澤東關於民族政策再教育的指示後,雲南省把已經轉產的企業重新轉回來,並從設備配套、銷售渠道的疏通等方麵,按產品逐個進行安排;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企業和產品的稅收,采取減免政策。“五五”和“六五”期間,對少數民族用品廠共投資1266萬元,完成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項目143項,到一九八七年底,已建成民族用品專業廠220個。新建和改建的這些專業廠和車間,基本上都實現了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往昔花邊、錦帶都是手工編織的,現在昆明市民族花邊線帶廠,已全部實現了機械化織造。各族人民喜愛的籮鍋,從來就是用手工敲打製成的,現在昆明市民族鋁製品廠、昆明市民族銅製品廠都實現了機械化作業。金銀首飾製造,原來最費工的碾片、抽絲與焊接等工序,現在通海縣民族銀飾製品廠等,也都實現了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由於機械化生產,大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了產品質量。
一九八五年全省的民族用品已發展到22大類,主要產品達到1492個。在這些產品中,有5個獲得全國少數民族用品優秀產品稱號,有24個被評為雲南省第二屆少數民族用品優質產品,20個被評為優良產品。一九八五年民族特需用品工業產值達到1.46億餘元,按少數民族人口平均為13元,提前五年超額實現原“七五”規劃人均10元的目標。民族特需用品工業產值已占輕工集體工業總產值的14%,可以說,一個門類較為齊全的新興的少數民族用品工業生產體係,在雲南已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