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集體工業(1 / 3)

四川省集體工業

四川省的城鎮集體所有製工業,包括六十年代在手工業合作組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輕集體企業,隸屬其它工業部門的集體企業,由街道居民興辦的工業企業,以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堅持多種經濟形式共同發展的方針下,由國營廠礦、勞動部門興辦的集體生產企業,中小學校的校辦工廠等。到八十年代,這些集體工業企業已星羅棋布於全省各地城鎮,成為四川振興國民經濟、富裕人民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一九八七年底,共有企業1.21萬餘個,職工90.9萬人,年產值84.57億餘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15.4%。

四川集體經濟

二輕集體企業是四川城鎮集體工業的骨幹力量。手工業合作組織的前身是分散的個體手工業。

四川手工業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秦漢時期,就有農業工具的生產。以後,世代相傳,廣大手工業勞動者用勤勞的雙手和無窮的智慧,利用地方資源,創造了許多具有地方風格的手工業品。如成都的蜀繡、蜀錦、銀絲製品,重慶的漆器、刻硯,崇慶的竹編,隆昌的夏布,南充的絲綢,榮昌的陶瓷,大足縣龍水鎮的小五金,等等。在一九一五年國際巴拿馬博覽會上,四川生產的繡品、陶瓷器、皮件、竹絲製品等曾獲得很大榮譽。

但是,在舊中國,由於洋貨的傾銷,統治階級的橫征暴斂,工商業資本的高利盤剝,以及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百業蕭條,手工業處於奄奄一息的境地。以重慶市為例,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解放時,手工業作坊、工廠的從業人員由一九四五年的74216人銳減到22572人。成都從事蜀繡的生產者也由興旺時的1000多人減到80多人。那時廣大手工業勞動者處於風雨飄搖、生活無著的困境之中。“停了手就停了口”,“有兒莫學手工匠,有女莫嫁手工郎”,就是手工業勞動者苦難生活和社會地位低賤的寫照。

新中國的建立給手工業帶來了廣闊發展的前景。從一九五○年起,手工業勞動者就開始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到一九五七年,城鎮95%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組織了起來,實現了由個體經濟到集體經濟的偉大變革。但是,這以後所走過的道路是曲折的,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真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九七九年,中共四川省委《關於發展城鎮集體所有製經濟若幹政策問題的規定》和一九八四年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放開搞活城鎮集體工業企業的若幹規定》的先後發布,為城鎮集體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春天。一九八七年底,全省有二輕集體企業3023個,職工36.15萬餘人,工業產值34.69億餘元,占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總產值的41%。

三十八年來,四川二輕集體企業的發展變化是巨大的,突出表現在生產上實現了4個轉變:

一是由少數大中城市生產向全省城鎮生產合理布局轉變。在舊中國,四川手工業多集中於成都、重慶等地。三十多年來,大中城市二輕集體企業在發展,小城鎮的二輕集體企業也在發展。從發展速度來看,到一九八七年,重慶市二輕集體企業總產值比一九五七年增長12.6倍,成都市二輕集體企業增長9.9倍,而自貢市二輕集體企業增長28.5倍,少數民族聚居的阿壩、甘孜兩個自治州更是上百倍地增長。行業分布也日趨合理。如金屬製品行業,不僅老產地成都、重慶兩市得到發展,而且建立了自貢、達縣、內江、綿陽等新產地,大巴山的開江縣還建成為全省五金產品的出口基地之一。塑料製品行業,開始誕生於成都、重慶兩市,其後向萬縣、南充、自貢、內江、瀘州等地發展。到一九八七年,全省除阿壩藏族自治州外,其餘19個市、地、州都有了塑料製品廠。

二是由生產單一的初級日用品向中高檔產品、工業配套產品結構轉變。從生產發展進程和趨勢看,都在向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新品種方向發展。金屬製品行業,從生產古老的刀剪鎖和匠作工具起步,開發了多用保險鎖、滾花電筒、尼龍拉鏈、鋁合金門窗、多用扳鉗工具、切削工具、量具等新產品。家具行業,從生產一般的桌椅板凳,發展到生產組合家具、多功能家具、鋼木結合家具和室內成套裝飾。塑料行業,從生產扣子、室內電器開關等製品,發展到生產廣泛應用於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建築器材、日用消費及國防科研等領域的多種通用塑料和工程塑料製品。家用電器行業在四川是後起之秀,一九八○年隻能生產電熱梳、電風扇等;到一九八七年已開發生產了洗衣機、電冰箱、電熱器等40多個產品,其中有的產品已更新換代。一九八七年,全省二輕集體企業生產的產品已有1.56萬餘種,規格花色5萬多個。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七年間,達到輕工業部、國家民委、冶金工業部和四川省優質標準的產品有271個,產值率占9.4%。

三是由單一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多層次產品結構轉變。手工業合作化高潮後的一九五七年,二輕集體企業的機械化程度隻有2.5%。“鐵匠沒樣,邊打邊相”,“鍋盆碗盞靠手敲,工匠滿手是繭包”,那時基本上是敲敲打打的手工操作。三十多年來,從改革簡單工具設備入手,開展群眾性的小改小革活動,進而以原來手工業合作企業的鍛造和機械行業為基礎,生產機電產品,實行自我武裝。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又通過引進進行技術改造,先後從日本、意大利、聯邦德國等國引進了技術和設備,使二輕集體企業的生產麵貌有了很大的改觀。一九八七年,全省二輕集體企業的固定資產原值約近19.6億元,主要專業生產設備擁有6.8萬台,從事機械化、半機械化操作的工人占直接生產工人的60%以上,從省到各市、地、州建立了為生產服務的科研機構18所。一九七八年以來,有700多個企業建立了廠辦科研所(組)。昔日髒臭的皮革工業,由主要進行皮革加工轉化為進行深加工,生產革製品,同時帶動了皮革化工新材料的生產。以手工生產為傳統的服裝工業,現已在剪裁、縫紉,熨燙等主要工序實行了機械化生產,組成流水生產線,單機微機控製。塑料工業采用先進技術、先進設備,加工技術更是向現代化發展。

四是由單一的小批單件生產向依靠社會協作、大批量生產結構轉變。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優勝劣汰競爭的加劇,促使二輕集體企業從原來封閉式的小生產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打破行業、部門、地區、所有製界限,在自願、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則下,開展橫向經濟聯合,依靠社會協作,創造新的生產力。目前這種聯合協作已經從二輕係統內部向外部發展;由簡單的聯合協作,向以骨幹企業為依托的企業群眾發展;由生產聯合協作,向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麵的聯合協作發展。這對搞活企業、提高經濟效益都起了積極作用。如樂山市造紙設備公司在一九八○年機械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由9個集體造紙機械廠聯合起來,按生產流程,分工合作成為生產備料、製漿、洗漿、篩選、漂白、打漿、造紙和專業通用等係列設備的半緊密型的造紙機械聯合體,共同渡過了生產困難,開拓了新的發展道路。這個聯合體所產74個係列、300多種規格的產品供不應求,遠銷24個省、市的800多個中小型造紙企業,銷售總額一九八七年達2200萬元,利潤220萬元,分別比聯合前的一九八○年增長3.5倍和18.7倍。彭山縣共有18個二輕集體企業,一九八一年自有流動資金隻占定額流動資金的8.6%,全係統僅有一名大學生,基礎是很薄弱的。從一九八六年起,這個縣的大多數二輕集體企業先後參加了不同形式的橫向經濟技術聯合組織,改變了封閉式的落後生產經營方式;一九八七年產值比一九八一年增長2倍,利潤增長3.6倍,經濟基礎已顯著增強。

三十八年來,二輕集體企業生產的發展,對於支援農業生產,活躍城鄉市場,適應人民生活需要,出口創彙,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新中國建立後,手工業合作企業曾擔負著中小農具和半機械化農具的生產任務,據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七八年的不完全統計,共生產供應鐵、木、竹中小農具8.31億件,農業機具198.6萬部。從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八七年共生產農用薄膜8.8萬多噸,有力地支援了農業生產。對城鄉人民供應的日用品數量也很大。如鑄鐵鍋共生產1.83億口,全省平均每戶9.1口;皮鞋2.06億雙,全省城鎮人口平均每人19.6雙。一九七九年後發展起來的家電行業,到一九八七年共生產電風扇626.7萬台,洗衣機260萬台,城鎮平均每戶有電風扇3台,洗衣機1.3台。一九八七年,出口產品60餘種,出口交貨值2.31億元,占全省外貿出口商品收購總值的7.6%。此外,還有占工業總產值三分之一左右的產品,如化工產品、建築材料、機械、交通運輸設備、電子通信設備、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設備等,直接為大工業生產服務,支援了國家建設。

三十八年來,二輕集體企業生產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資金,安排了社會勞動就業。從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八七年,全省二輕集體企業共實現利潤40.37億元,上交國家稅金26.46億元,相當於這段期間國家投資總額的39倍。同期,安排社會青年就業共39.2萬人,對促進社會安定團結起了積極作用。

三十八年來,隨著二輕集體企業生產的發展,也極大地提高了職工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老年職工享受了老有所養的退休製度。那種“手工藝人代代窮,缺吃少穿一世愁”的時代已一去不複返了。

以地方資源帶動集體工業發展

四川資源豐富,不僅有可供集體工業生產發展的農業資源,而且有傳統的工藝資源、旅遊資源等,發展集體工業生產的物質和技術基礎雄厚。

一、利用農業資源,發展皮革工業

四川製革工業,除有牛羊和其它野生動物資源外,最豐富的是飼養頭數占全國十分之一的生豬資源。一九八七年末,全省生豬存欄6202萬頭,當年開剝豬皮749.6萬張,占年總投皮量的83.4%。

一九六五年,全省皮革工業僅有73個企業,工業產值3897萬元,年產皮革(折牛皮)40.74萬張。自從開發利用生豬資源後,皮革工業得到迅速發展。一九八七年有企業278個(其中31個為全民所有製企業),職工4.47萬餘人,已發展為一個包括製革、革製品、皮革機械、化工、烤膠、皮明膠、酶製劑、鞋楦等門類齊全的行業。皮革工業當年產值3.56億餘元,產皮革(折牛皮)449.3萬張,分別比一九六五年增長8.2倍和10倍,發展潛力還很大。

五十年代初,四川皮革工業基本上是手工操作。三十八年來,特別是在“六五”期間投資6000多萬元,狠抓了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引進工作,把生產逐步轉移到新的技術基礎上來。一九八三年以來,先後同意大利工廠設備設計公司合資,在萬縣建立了全國皮革行業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川東科吉卡公司;同南斯拉夫進行經濟技術合作,搞補償貿易,分別為內江製革廠、皮件廠引進豬絨麵服裝革生產線和皮革服裝生產線;同聯邦德國、荷蘭、意大利等國的30多家公司(廠家)進行了製革、製鞋、化工材料等的技術交流。在國內,先後同京、津、滬、江蘇等省、市建立了經濟技術協作。隨著生產技術的改進,產品質量提高,品種花色增加,六十年代僅有皮鞋單一品種出口,一九八七年擴大到豬皮革、皮鞋、皮件、皮革服裝、毛皮製品等10多個品種出口,金額達5224萬元,創彙1400多萬美元。

為了不斷提高皮革行業科學技術水平,廣泛利用豬皮原料,四川省和成都、重慶市已分別建立了皮革研究所,各地生產企業也都建立了科研小組。工廠、科研單位與大專院校結合,取得一係列製革方麵的科研成果,已轉化為生產力。如酶法脫毛製革工藝的采用,解決了灰法脫毛的不利因素;從豬毛中製取毛蛋白,用以碾製顏料膏、揩光漿,緩解了乳酪素供不應求的矛盾;以良種豬皮試製成高檔輕革;試生產的豬皮正絨鞋麵革、軟麵革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接近世界水平。

二、利用傳統工藝資源,發展工藝美術行業

四川工藝美術有悠久曆史,曆代藝人嘔心瀝血,積累了豐富經驗,具有地方獨特藝術風格的業別有40多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形成雕塑、金屬、漆器、竹藤棕草、抽紗刺繡、陶瓷、地毯、首飾等10多個大類工藝品的生產。一九八七年,全省有工藝美術集體所有製生產企業185個、職工2.83萬餘人,年產值2.38億餘元,占全行業總產值的97.7%。在“保護、發展、提高”方針的指導下,廣大工藝美術行業職工按照各自專業的藝術形式和特點,繼承、發揚了優秀的傳統題材和技藝,發展了新工藝、新技術,使工藝美術園地百花齊放,碩果累累。例如,全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蜀繡,過去繡鯉魚,針法運用雖然嚴謹,但變化較少,平齊光亮有餘,生動活潑不足;經過推陳出新,單是一條鯉魚就用了近30種不同針法,色彩調和自然,渾然一體。人們讚美它:“不見一絲水紋,卻能表現出遊鯉在水中嬉戲的無限情趣”。成都因產蜀錦而名為“錦城”。蜀錦這一傳統產品在老工藝與新工藝的結合下,增添了雨絲錦、方方錦、浣花錦、錦上添花錦,以及各種民族用錦等新的品種、花色,美化了人民生活。精湛玲瓏的銀絲工藝品,運用累絲、鑲嵌、鑽花等多種工藝,創造出適用美觀的品種花色上千種,徹底改變了隻用鬆竹梅填空的舊格式。古老的漆器工藝,在“雕花填彩”的基礎上,闖出了隱花、薄殼漆塑等工藝的新路子,使產品更加豐富多彩。被譽為“東方藝術之花”的瓷胎竹編,有“天下第一簾”之稱的梁平縣竹簾,以及造型奇異的榮昌美術陶等,也都有很大的發展。

四川工藝美術的精華,不少薈萃於人民大會堂四川廳。如蜀繡、漆器、漆畫、銀絲工藝品等,把大廳裝飾得典雅而富麗,使中外來客頓有置身於巴山蜀水之感。四川工藝美術裝飾了四川廳,四川廳不斷更新的裝飾,也反映出四川工藝美術在不斷發展。

在傳統工藝資源的利用上,老藝人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技術特長和積極作用。如被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彭永興,九歲拜師學藝,從事蜀繡五十多年,一生孜孜不倦地研究新針法、新繡技,創作新產品,培養新一代,把蜀繡工藝水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一九八六年以彭永興為主繡製的雙麵異色繡“芙蓉鯉魚”,作為珍品收藏於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重慶市工藝美術公司總工藝師查文生,從事漆器工藝美術創作四十年,成績顯著。他大膽革新,實現了漆器塑料壓胚、打磨和拋光機械化操作;試製成功了明光淺色漆;發展了多胚胎、多種裝飾技術的漆器。他的作品渾厚、質樸,其中“金魚盤”曾獲得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美術賽三等獎。“龔扇”是龔氏家族世代相傳的工藝竹編扇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龔氏第三代龔玉文在認真繼承其前輩編製技術的基礎上,對編製的一些工序、技藝和工具進行了革新,使“龔扇”的編製技藝更加精細,工藝流程更加完善,產品更加多姿。這種扇的扇麵輕薄似綢綾、如蟬翼,折光透影,圖案逼真,被譽為巧奪天工的精品。竹編之鄉的崇慶縣竹編巧匠趙思敬、周仕元,還曾分別受聘到哥倫比亞、牙買加傳授竹編技術,以編織傳播了友誼。

三、利用少數民族地區資源,發展民族用品生產

四川是由漢、彝、藏、羌、土家、苗、回等民族組成的多民族省份,少數民族占全省總人口的3.7%。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域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這裏水利資源和金屬蘊藏量也很豐富。

新中國建立後,為了充分利用當地林木、畜牧、金屬和民間技藝等資源,在國家的扶持下,以涼山、阿壩兩個自治州和成都地區為重點,有計劃地建立了70多個生產民族用品的骨幹企業。這些企業通過與省內外開展經濟技術協作,引進人才和資金,並從國外引進一些設備,生產已有較大的發展。生產的主要產品有民族服裝鞋帽、家具及木製品、銅錫鐵皮製品、銀飾品、食品等10幾個大類,年產值上億元。這對於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提高少數民族的物質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利用當地資源,發展民族用品生產過程中,生產企業一般都很重視產品質量,重視實用性與藝術性結合的特點。如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服裝行業在製做彝族服裝中,考察了民間各種花色品種和款式,采納了彝族各階層人民的意見,對式樣、色彩、圖案、用料、工藝等,都作了精心的改進,既保持彝族服裝工藝的傳統和古色古香的特色,又體現了彝族人民的時代風貌。又如酒壺、酒杯、木碗、木盤等彝族傳統木餐具的製做,以日月山水、花鳥蟲魚、家畜野獸及生活用品為題材,著紅、黑、黃色,使餐具上的圖紋,反映出彝族人民對大自然的喜悅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涼山彝族自治州民族用品生產能力也在擴大,如銀耳環、銀領牌、銀手鐲等裝飾品的年生產能力已達3000兩;已建成的彝、藏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料珠生產廠,年產料珠達10萬串。

民族用品的生產,除供應少數民族的需要外,還開拓了外銷和出口市場。涼山彝族自治州集體工業企業生產的索瑪花牌皮衣暢銷省內外,燕牌鋼鍬和把斧、綠釉陶瓷、勞保手套等產品,已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還生產了一些皮革製品、地毯等出口創彙產品。

四、利用旅遊資源,發展旅遊產品生產

四川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全省148個縣、市有風景名勝119處,吸引著千千萬萬中外遊客,為集體工業發展旅遊產品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在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四川新建立的旅遊產品開發領導小組和旅遊產品開發公司,通過抓統一規劃,全麵鋪開,突出重點;抓產品創新,協作攻關,發揚地方特色;抓產品包裝,美化裝潢,擴大宣傳;抓產銷掛鉤,擴大銷售渠道等措施,促進了旅遊產品的生產。到一九八七年,旅遊產品已有3000多種,產值達3億多元。旅遊者在旅遊地一般都可以買到具有當地特色、風貌的旅遊紀念品。如峨眉山、樂山名勝區,一九八四年以來,新開發了“張大千”書畫紙、裘皮熊貓、大佛石畫、宋筆、木雕、石雕、陶瓷樂山人物、樂山繡品等旅遊紀念品和工藝品82種、810個花色,適應了旅遊者的需要,增添了旅遊情趣。

順應“工藝品實用化,日用品工藝化”發展的潮流,生產企業把旅遊產品的紀念性、藝術性與實用性結合起來,開拓了一條創新的路子。如以峨眉山、九寨溝、樂山大佛、長江三峽等風景名勝為題材,將印、繪、塑、編、雕等藝術手法,廣泛地用於服裝鞋帽、皮革、塑料、包裝、家具、金屬製品等行業。自貢以地方特有的恐龍標誌為題材,應用於當地特有的紮染,生產出各種門簾、窗簾、台布、帳沿等產品。其它如服裝行業還開發了旅遊衣、旅遊鞋帽;皮革行業開發了不同規格的旅遊箱包、旅遊登山鞋;竹器行業開發了各種竹編、字畫、樹根雕等產品。

街道工業和縣鎮集體工業

一、街道工業

四川街道工業誕生於一九五八年。當時在“全民辦工業”的浪潮推動下,全省城鎮出現了街鎮和居民委員會兩級辦街道工業的高潮,各種小型工業企業蓬勃發展起來。街道工業是城鎮街道居民群眾自願結合,自籌資金興辦起來的。它的行業多,從輕紡到機械、電子、化工、冶煉、建築器材,以至第三產業無所不包。職工就近上班,企業有了固定收入才發工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無生產就回家。經過多次調整、組合,到一九八七年,已有街道工業企業1983個,職工10.71萬人,產值8.54億元。街道工業廠小誌氣大,創造了許多不平凡的業績。

(一)培育了一批優秀青年企業家。一九八五年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等單位舉辦的全國百名優秀青年廠長(經理)評比活動中,四川省就有3個街道工業企業的廠長入選。被評為全國前十名優秀青年企業家的成都市精印包裝廠廠長夏朝嘉,於一九七九年夏天出任這個廠的前身——一個有42名“老大娘”職工的糊紙盒廠的廠長。經過八年時間,這個廠已發展為有448人、8個車間的小型企業;一九八七年產值由一九七九年的6.04萬元上升到619萬元,利潤由8800元上升到84.1萬元,自有資金由6000元上升到350萬元。在一九八五年全省舉辦的包裝裝潢行業評比中,這個無名的街道企業卻躋身於國營大企業中,在送評的10件產品中有7件獲獎,並有8件產品代表四川省參加了全國首屆包裝裝潢產品展覽。這一巨大變化,是與夏朝嘉的膽略分不開的。他一上任經過充分調查,就果斷地作出向銀行貸款買設備,搞彩印包裝裝潢產品的決策,把這個手工業作坊初步改造為一個具有現代化生產手段的工廠。接著他又毅然將紙盒廠同5個小廠進行合並,擴大了廠房,擴大了生產規模,使職工增加到400多名。為解決工廠合並後帶來的職工老化這個難題,他又作出企業大“換血”的大膽決定,在全省街道企業中率先實行了老工人退休製度,讓160多名企業“元老”回家安度晚年,同時招收一批待業青年,使職工隊伍的平均年齡從54歲下降到23歲。在這家工廠完成了以上三次飛躍性的發展之後,為了建立企業賴以生存的良好信譽,夏朝嘉又提出和製訂了32個字的工廠經營方針:“產品質量趕上大廠,產品價格低於大廠,印刷周期短於大廠,服務質量優於大廠”。為實現這個方針,相應地采取了廣攬人才,加速設備更新,加強職工技術培訓,嚴格企業管理,改革企業分配製度,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逐年提高職工的福利待遇等措施。一九八七年,這個廠人均月工資達到152.5元。成都市精印包裝廠成長、壯大起來了,夏朝嘉又代表這個廠,以法人資格與成都市經委簽訂了承包經營處於困境的成都市第三工業公司的合同。合同規定,承包人對第三工業公司全麵負責,每年用公司經營所得向市繳納承包金,不足部分由精印包裝廠承擔,超出部分歸廠所有,精印包裝廠以本廠資產作抵押。這在四川開創了街道集體企業承包全民所有製企業的先例。四川省另外兩名入選全國百名優秀廠長的成都市水表廠廠長孫大國、保險櫃廠廠長鄭伯勳,也同夏朝嘉一樣,是具有改革膽略的街道工業創業者。可以這樣說,街道工業培育了優秀青年企業家,優秀企業家開拓了街道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