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集體工業(3 / 3)

民國時期,全省有印刷、造紙、紡織、玻璃、火柴、麵粉等70多個小廠開始部分使用機器生產,但產量很低、品種很少。抗日戰爭爆發後,兩廣、兩湖等地大批工匠隨著沿海工廠內遷,使貴州手工業和開始興起的一些小型現代工業一度繁榮。抗日戰爭勝利後,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手工業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據解放初期調查,全省手工業共有自然行業67個,從業人員11.88萬餘人,總產值6600餘萬元,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31%。由於手工業基礎差,生產方式落後,手工業總產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雖較大,但實際生產能力卻很低,產品品種少,許多初級日用消費品多仰賴外省供應。

二、集體工業的建立和成長

一九五二年,全省在傳達貫徹第二次全國手工業生產合作會議精神後,貴陽市和貴定縣等地,試辦了貴陽市第一製革生產合作社、第一皮鞋生產合作社和貴定縣沿山鎮鐵業農具社等9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社員152人,當年總產值10萬元,生產和收入都較未建社前有顯著的提高。這就是貴州在新中國成立後組織的第一批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到一九五六年,全省組織起來的手工業合作社(組)2862個,社(組)員11.22萬餘人,實現了個體手工業全行業的合作化,為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當年總產值上升到1.38億餘元,成為全省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到一九五八年以後,由於受到“左”的思想影響,城鎮集體工業經曆了長達近二十年的艱難曲折的發展過程。直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通過撥亂反正,貫徹執行國務院和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發展城鎮集體所有製經濟的有關政策,集體工業才得到新的發展。到一九八七年止,全省各個部門組織發展的各種類型的城鎮集體工業企業共有2418個,其中輕紡集體工業1454個(含城鎮街道工業企業571個);全省集體工業職工總數23.15萬人,占全省職工總數的11.06%;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總產值為9.08億元(其中輕紡集體工業總產值5.8億元),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9%。

集體工業發展成果

一、開拓新的生產領域,擴大傳統產品和新產品生產

經過解放以來三十多年的建設,貴州集體工業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地逐步發展起來,已形成一個工業行業門類眾多、企業星羅棋布、產品琳琅滿目的工業體係。經過從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八年的十年改革和對生產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已形成的主要行業有金屬製造、皮革皮毛及其製品業等14個行業,共4000餘個品種。

在14個大行業中,利用地方資源優勢而發展的重點行業有4個;一是,利用山區畜牧業資源發展的皮革工業。一九八七年,全省共有皮革工業企業123個,其中輕工集體企業69個,形成製革能力50萬張,皮鞋生產能力300萬雙,一九八七年完成工業總產值6730萬元。二是,利用礦產資源和從事五金生產的手工業基礎發展的金屬製造業。一九八七年,全省共有金屬製造業集體工業企業196個,其中輕工集體企業158個,職工總數2.02萬人,主要產品包括各種粗精鋁製品、鋁合金異型材、各種鐵鍋、元釘、銀首飾、火爐、瑪鋼管件、扣件、日用五金、各種五金工具、用具、五金建築製品等等。三是,在縫紉成衣業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民族穿著需要發展的服裝業。一九八七年,全省共有服裝業集體工業企業299個,職工2萬餘人,總產值1.43億元。四是,利用傳統技藝和自然資源發展的工藝美術業。一九八七年,共有工藝美術集體企業95個,其中輕工集體企業63個。通過這些行業的發展,使具有悠久曆史和地方特色、民族風格的工藝品,如玉屏簫笛,大方脫胎漆器,荔波涼席,安順、遵義的縐帕,岑鞏、思州和石阡的石硯,遵義果核雕刻、棕草手杖、通草堆畫,赤水竹筷、扇子、竹木家具,思南和沿河的藤椅,威寧、鬆桃等民族自治縣的銀飾品,苗族、布依族生產的蠟染、刺繡、挑花、織錦、地毯等,得到了迅速的恢複與發展。此外,還組建了部分生產傳統食品的集體企業,如著名的獨山鹽酸菜、鎮遠陳年道菜、石阡果脯、遵義果汁應李、大方豆棒、貴陽減肥茶、鎮遠波波糖等。在恢複發展傳統產品的同時,為適應社會需要還開發了家用電器、燈具、包裝裝潢等新的行業和產品。一批質量好、造型設計美的產品分別得到貴州省人民政府和輕工業部的嘉獎。

集體工業的發展,新興行業和新產品的開發,一些產品知名度的提高,對改變貴州自然經濟的麵貌起到了積極作用。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貴州集體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除滿足省內市場需要外,已開始逐步遠銷省外、國外。八十年代以來,主要出口產品有:皮鞋、皮勞保手套、布鞋、蠟染、紮染、民族地毯、豬鬃、磅秤、服裝、塑料製品、玉屏簫笛、漆器、漆竹筷、藤製品、工藝蠟燭、菜刀、鐵鍋、漆刷、鏡木條、鴨絨製品、獨山鹽酸菜等,年出口交貨值1100多萬元,成為全省出口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生產裝備有較大改進,生產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

貴州集體工業在不斷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采取加大投入,推動技術進步等措施,使一些主要行業的生產裝備得到改進。如服裝行業,七十年代以後,以腳踏縫紉機為主的狀況逐步有所改進。特別是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給予投資800萬元,共添置高速平縫機1000餘台,具有八十年代初較先進的包縫機、鎖眼機、釘扣機、蒸汽熨機等專用設備400多台,大大改變了服裝生產水平。貴陽襯衫廠隨著生產的發展,一九八五年以來陸續從日本購進各種較先進的機器設備63台,一九八八年除生產各式內銷襯衫33.9萬件外,還在深圳辦起了合資企業歐美製衣廠有限公司,生產各式出口襯衫10.7萬件,出口交貨值212萬元。皮革行業集體企業共擁有各種製革專用設備222台,各種製鞋專用設備200餘台,手工勞動大為減輕,花色品種增加,質量提高,每年有10萬雙皮鞋出口。塑料工業起步較晚,但到一九八七年已擁有擠出吹塑、層壓、注塑、壓延、壓製5大成型加工工藝和專用設備305台。其中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加大投入,技術引進技術改造項目共36項,總投資4762萬元,用彙524萬美元,引進項目中包括貴陽塑料七廠從日本和聯邦德國引進的年產185萬平方米的水泥包裝編織袋和篷布生產線,是全省集體企業自建國以來,繼貴州塑料廠之後投資最大的一個項目。此外,貴陽塑料二廠、安順紙箱廠、都勻建材廠先後引進大型中空成型機組,複合膜軟包裝、鈣塑瓦楞板和聚乙烯發泡天花板生產線,使全省塑料製品的總產量由一九八○年的6158噸,上升到一九八七年的1.58萬噸。許多塑料製品品種填補了貴州省的空白。目前省內除能生產農用薄膜和各種日用塑料製品外,還能生產排水管、落雨管、天花板、電線槽板、貼牆紙等建材用塑料製品,具有3.7萬噸的年生產能力。

三、適應各族人民的需要,建立少數民族地區集體工業

貴州省少數民族共有934萬人,接近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解放前,少數民族地區工業極為落後。一九四九年時,這些地區為數不多的手工業小作坊,僅能生產鐵鍋、農具、銀飾、木製品、紡織品等少量民族特需用品,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例微不足道。新中國建立以來,各級人民政府從投資、信貸,原材料供應和稅收等方麵給予扶持,使少數民族地區工業蓬勃興起,生產民族特需用品的集體所有製企業,也同時相繼組建,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貴州是國務院確定建立的全國13個少數民族用品生產基地的省、自治區之一。自一九七三年以來,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先後改建擴建51個民族特需用品生產企業,其中大多數是集體所有製企業。第六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對生產民族用品企業的基建、技術措施項目投資48項,投資金額503萬元,擴大了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如黔東南侗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凱裏市和遵義市都擴建了民族用品廠,使花邊、軟緞被麵和縐帕的年生產能力成倍增長。安順市毛巾廠的民族毛巾增至300萬條,安順市布依族地毯增至1萬平方米,安順市棉毯廠的民族大紅棉毯增至10萬床,獨山縣民族傘廠的民族布傘增至15萬把,鎮遠縣青溪鐵鍋廠的民族頂罐增至10萬個,石阡縣民族絲織廠生產的排須增至28萬米,貴陽、威寧、鬆桃、荔波等市、縣的民族銀飾增至3萬兩,一些縣的民族服裝也得到發展。

隨著生產的發展與企業素質的提高,一九七九年以來,先後被評為全國少數民族優質產品的有,遵義市民族用品廠的絲織縐帕、獨山民族繡品廠的背扇、石阡縣民族絲織廠的排須、安順市民族工藝服裝廠的蠟染和紮染服裝、荔波縣銀飾社的各式民族銀飾、鎮遠縣繡品廠的侗族圍腰。一九八四年被評為全國先進民族用品生產企業的有石阡民族用品廠、獨山縣民族繡品廠、鎮遠縣青溪鐵鍋廠。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美術工藝廠生產的布依織錦,分別榮獲輕工業部優秀創作設計一等獎和中國工藝美術品第五屆百花希望杯獎。

經過三十餘年的發展變化,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的手工業,已逐步建成了各種類型、各具特色的集體所有製工業企業。僅據一九八七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統計,共有集體所有製工業企業360個,職工1.2萬餘人,年產值1.04萬餘元。少數民族地區集體工業的發展,對解決少數民族的特殊需要,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改革開放增強了企業活力,促進了生產發展

八十年代以來,全省集體工業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和貴州省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在一些經濟政策上得到放寬,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在4個方麵進行了改革,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一是,改變集體企業多年來實行的幹部委任製為選舉製。一九八五年全省已有443個集體企業實行了民主選舉廠長,其它大多數企業的領導幹部都按照群眾意願進行了調整,調動了廣大職工的生產積極性。如一九七九年底以前原是遵義五金二廠的遵義市香料廠,曾連續四年虧損,企業瀕臨崩潰的邊沿。一九七九年由職工選舉了有文化、有技術、有管理才能的宋安福為廠長,他上任後大刀闊斧地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技術結構、收入分配等進行了全麵改革,迅速改變了企業連年虧損的局麵,生產連年翻番,由一九七八年產值26萬的小廠,一九八七年發展成產值500餘萬元的開拓型先進企業。廠長宋安福被評為全省勞動模範,一九八五年榮獲全國總工會“五一”勞動獎章和“致力改革者”的光榮稱號。

二是,推行多形式、多層次的承包經營責任製,推動了生產的發展。一九八八年以來,安順市積極推行和完善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製。在全市41個集體工業企業中,實行基數(產值、利潤)遞增包幹承包的企業有28個,占總數的68.3%,另有實行風險承包的企業3個,實行兼並的企業6個,實行股份製的企業1個。通過推行承包經營責任製,使企業引入競爭機製。通過把承包指標層層分解,使領導與職工在責、權、利方麵都有明確的內容和目標,不斷克服了資金、原材料、引進技術上的各種困難,推動了生產的發展。一九八八年,安順市集體工業企業共完成產值3742萬元,比一九八七年增長18.8%;銷售收入完成4735萬元,比一九八七年增長53.2%;上繳稅金完成201萬元,比一九八七年增長18.8%;實現利潤比一九八七年增長94.6%。

三是,在銀行信貸、稅收、原材料供應、產品銷售等方麵,采取了許多放寬、扶持的政策。如針對集體企業擴大再生產的困難,省政府從一九七九年以來,先後給全省輕工集體企業用於基本建設、技術改造措施方麵的撥款、貸款即達3990萬元,使一些骨幹企業增添了後勁。此外,還經省政府批準,允許集體企業在稅前按工資總額提取10—20%的職工養老金,使多數集體企業解決了職工老有所養的問題。為減輕集體企業的負擔,省政府還決定把過去由企業上繳的管理費,主要用於各級聯社、輕工局1105人的行政幹部開支問題,統一轉為各級地方財政開支。

四是,在集體所有製工業企業中已開始出現跨地區、跨行業,以產品為龍頭或以企業為中心的橫向經濟聯合,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如遵義市電池、布鞋、針織二廠等8個集體企業都分別與四川、雲南、江蘇、廣西、重慶等省、市有關企業實行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經濟聯合,從而發展了兒童食品、飲料、布鞋、電池等產品生產,解決了企業原來存在的產品單一、質量差、銷售困難等問題。參加聯合的企業也普遍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八十年代以來,貴州集體工業企業還逐步開展了外向型經濟聯合。如一九八六年貴州塑料廠、貴州省二輕工業公司聯合省外貿廳、省輕化公司,與新加坡美亞貿易集團公司合資聯辦了貴州第一家中外合資的遵義華亞塑料膠袋廠,從日本引進生產1000噸的低壓聚乙烯背心袋生產線,產品返銷一部分。一九八八年這家合資企業生產的塑料膠袋、包裝薄膜和農用薄膜總產值達460萬元,其中30%的產品出口,企業共獲利70餘萬元。春風保健飲料廠一九八○年還是一個資金不足萬元,職工僅10餘人,生產醫藥衛生用來蘇水的小型集體企業,一九八三年以來生產的減肥茶暢銷省內外,一九八四年開始出口並增加降壓茶、美容茶、回春茶

等係列產品和香水等,遠銷日本、美國、加拿大、丹麥、印度、蘇聯等國,年銷售收入達110萬元,創彙36萬美元。一九八八年,這個廠已擁有固定資產150萬元,廠房1500平方米。一九八九年,該廠聯合貴州香料廠、貴陽日用化工廠、貴州工商銀行和三家軍工企業成立了春風實業有限公司,並在日本、美國、香港組建了公司,進一步把減肥茶係列產品和香料、香精、護發素等化妝用品打入了國際市場,為貴州出口創彙作出了新貢獻。

在改革中,由於實行國營、集體、個體一起上的方針,全省集體所有製工業發展較快。到一九八七年底,集體工業總數、職工人數、產值數較十年前的一九七七年分別翻了一番到兩番。發展最快的是一九八四年。據當年底省冶金廳、化工廳、機械廳、電力局和貴陽市兩城區的統計,全年新辦的集體企業就有344個,比一九八三年增加一倍,新增職工1.64萬餘人,新增產值1.36億餘元,全年總產值較一九八三年增長25.81%,超過了全民所有製工業的增長速度,創曆史最好水平。

貴陽市的集體所有製工業,在十年改革中突出的變化是抓了皮革、塑料、家具等重點行業的技術進步,使企業的技術結構、技術水平和產品結構向現代化邁進了一步。一九五二年由遊茂林等27名製鞋失業工人組建的貴陽市最早的第一皮鞋生產合作社(現名貴陽市南明皮鞋廠),經過三十多年的艱苦創業,到一九八七年底,全廠職工已發展到685人,廠房麵積3584平米,擁有各種製鞋專用設備164台和一條半自動化的皮鞋配底流水作業線,成為全省皮鞋生產機械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年產皮鞋29.2萬雙,年生產總值602.2萬元,一九八八年出口皮鞋7萬雙,出口值175萬元。貴陽塑料製品企業在十年改革中積極引進日本、聯邦德國、意大利等國的先進設備,產品花色品種由一九八○年的100餘種增加到一九八七年的300餘種,各種塑料製品的年生產能力由一九八○年的4000餘噸,上升到1.2萬噸,成為全省塑料工業中設備最好,品種最多,產量、產值、利潤最大的塑料製品產地。

貴州蠟染狀況

一、古老的文化遺產

貴州蠟染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貴州著名的手工藝品,也是具有悠久曆史的一份中國寶貴文化遺產,至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裏還保存有十一世紀的貴州蠟染文物。早在隋唐時代,黔東、湘西一帶人民就能製做一種叫“點蠟幔”的布,即蠟染的早期產品。蠟染的傳統製作方法是,用穀糠燃火把蜂蠟熔化,用銅製的帚形蠟刀蘸蠟汁在一塊塊尺幅不等的白土布上繪出具有少數民族風格的圖案,然後用植物染料製成的染液染色。由於染色時不斷攪動,蠟花開裂,染液滲入裂縫,留下千姿百態的冰紋,再經過加溫去蠟,多次漂洗,就成為藍底白花的蠟染織物,如在染色時加上其它染料也可製成彩色蠟染織物。

貴州蠟染生產在苗族、布依族中十分普遍,全省生產蠟染的地方達20多個縣、市,故貴州有蠟染之鄉的稱呼。少數民族女青年從事蠟染製作,一般是六、七歲就開始學點蠟畫,十幾歲就手巧藝精了。她們作畫時,一不打樣起草,二不用規尺,完全是隨心所欲,信手拈來,憑著一把小小的蠟刀繪製蠟畫。

二、蠟染新貌

解放後,貴州蠟染有較大的發展。隨著市場需要量的增加,生產蠟染工藝品的專業化蠟染廠已由原來的一家發展到一九八八年底的11家,年生產能力由一九八○年的36.8萬米,發展到一九八八年的各式蠟染布180萬米,蠟染服裝30餘萬件(條)。用蠟染布製做的各種蠟染工藝品,蠟染和紮染服裝、圍巾、提包、床罩、沙發套、門簾、茶巾、台布、壁掛等,已成為賓館、飯店和家庭的室內裝飾物和婦女們的時髦衣著。

在蠟染製作的圖案造型方麵,有新的發展和提高。特別是一九七三年安順專業蠟染廠建立後,蠟染品種已由民間的蠟染布、服飾、被單、背掮為主的10餘個品種,發展到蠟染、紮染、繡染、絞染等4大類200多個品種,近千種花色,其中蠟染花布就有300多個花色。蠟染物也由單一的棉布,發展到絲綢、麻紡織物等。

貴州蠟染以安順市蠟染廠和安順市民族工藝服裝廠、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蠟染廠的蠟染工藝品和服裝具有代表性,這些企業的產品多次分別榮獲輕工部獎勵。安順蠟染廠的蠟染工藝品一九七九年曾榮獲輕工部優質產品獎;一九八一、一九八三和一九八五年三次獲得全國旅遊產品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安順蠟染廠的山鳳牌蠟染防染布又一次榮獲輕工部優秀產品獎。安順民族工藝服裝廠的蠟紮染服裝一九八五年也先後三次獲獎。該廠生產的彩色蠟染漢畫旗袍、燈芯絨紮染蝙蝠衫,代表中國參加一九八五年九月在巴黎舉行的第五十屆國際時裝博覽會,榮獲設計二等獎。進入一九八八年,安順市民族工藝服裝廠已形成從設計、蠟畫、染色、後處理和蠟染服裝製作“一條龍”生產線,同年十月份,榮獲國家“星火計劃”金獎。

貴州蠟染不僅受到國內人民的喜愛,而且成了銷往國外的搶手貨。八十年代以來,蠟染工藝品和服裝已暢銷日本、東南亞和歐美等國家和地區。

三、卓越的貢獻與精湛的技藝

一些老藝人和技術工人為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蠟染工藝,作出了可貴的貢獻,顯示了他們精湛的技藝。貴州蠟染廠設計室主任洪福遠從一九七三年建廠初期開始從事蠟染設計與生產,十多年來不計較個人得失,嘔心瀝血為工廠設計出400餘幅蠟染圖案,為蠟染產品占領國外市場作出顯著成績。為此,他當選為安順市人民代表,曾出席全國工藝美術代表大會。在他設計的蠟染作品中,有15幅被收入日本出版的《貴州蠟染》一書中;還有36件被中國美術館作為珍品收藏。其中“泥鰍台布”,在一九八三年三月北京中國國際旅遊會議上,被與會的44個國家的1000多位來賓投票推選為優秀旅遊紀念品。一九八一年七月中國貴州民間工藝品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展出,展出期間印發的蠟染圖案集《蠟花朵朵》,被丹麥國家藝術博物館收藏。一九八二年五月,中國古代傳統技術展覽在加拿大多倫多市安大略科學中心隆重開幕。安順苗族青年蠟染能手楊金秀作蠟染技藝的現場表演,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群眾,總督、省長也親臨觀看,給中國蠟染以很高的評價。一九八四年,楊金秀又同丹寨苗族蠟染能手王阿榮再次赴加拿大和美國參加中國古代傳統技術展覽,現場表演蠟畫製作藝術。兩個國家的報紙和電台把她們稱為“童話裏的仙姑”,“地球那邊的神奇人物”,把她們的作品譽為“東方奇珍”,“中國藝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