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集體工業
廣西工業發展概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仡佬、毛南、彝、回、京、水等12個民族。廣西遠在秦漢時期,就有陶器;唐宋時期的“桂管布”,“斑布”(壯錦的前身),壯族銅鼓、銅鏡、銅盆、峒刀等,名噪一時;至明清時期,手工業日趨興旺,出現了桂林、南寧、柳州、梧州、玉林、廉州、蘆圩、八步、大安、融水、百色、宜山等一批手工業產品的生產和集散中心,生產經營範圍達30多個門類。民國初期,不少產品如都安、馬山的沙紙,百色的桐油,容縣的萬金紙、桂油,德保的天寶茴油,玉林的土布等,遠銷國外。抗戰勝利後,內戰爆發,抗戰初期一度繁榮的手工業又趨衰落,許多手工業者破產失業,生產瀕臨絕境。
廣西解放後,當時的省人民政府在扶持發展手工業生產的基礎上,積極穩步地對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一九五六年底,全區95%的個體手工業者都加入了集體所有製的手工業合作社。到一九五七年底,全區共有手工業集體企業2853個,社員職工.6萬人,完成工業總產值3億元,初步顯示了集體經濟的活力和優越性。這就是後來被稱為二輕工業的城鎮集體工業。
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八年的二十年間,各地在“一大二公”思想的指導下,急於把集體所有製向全民所有製過渡,先後三次撤並二輕管理機構,劃走二輕集體工業,平調二輕集體資財。雖然後來進行了糾正,但是每次變動都給生產造成嚴重損失。到一九七八年,全區二輕集體企業隻完成產值8.19億元,利稅6439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城鎮集體工業在改革、開放、搞活中迅速發展。但是,由於上述“左”的錯誤沒有清除,廣西繼一九七八年將3021個二輕集體企業、73747名職工劃給農村人民公社以後,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間又以歸口管理為由,將南寧、桂林、柳州等地、市和部分縣的二輕集體企業劃走,帶走各級集體企業資產4600多萬元,削弱了集體工業的經濟力量。一九八四年,廣西城鎮集體工業的產值和利潤、稅金僅相當於一九七七年的水平,出現了全國城鎮集體工業罕見的七年(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四年)徘徊的被動局麵。
一九八四年起,中共廣西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認真研究了廣西的實際,把發展集體經濟作為振興全區經濟的戰略問題列入日程,製定了一係列鼓勵、扶持、發展的政策:第一,在一九八四年四月頒發的《關於搞活工業經濟的若幹規定》(即《十二條》)中,把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作為第一條;九月又頒發了《關於城鎮集體所有製工業企業若幹政策問題的規定》,作為《十二條》的補充。一九八五年六月,中共廣西自治區黨代表大會通過的《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各級黨委要提高認識,落實政策,加速發展集體經濟。許多縣、市根據上述文件、報告精神,製定了實施細則,強調歸還集體工業企業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主經營、民主管理的自主權,規定了在資金、物資、信貸、稅收等方麵的優惠政策。第二,在自治區一級,柳州、桂林、南寧、梧州、北海5市,以及8地區、70多個縣政府建立集體工業的專管機構,同時恢複各級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經濟組織——手工業聯社,從政府和民間兩條渠道加強對集體工業的宏觀管理和指導、服務、協調工作。第三,從集體工業是商品經濟、集體經濟、地方經濟的實際出發,調整企業規模;根據立足地方資源優勢,繁榮地方經濟的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第四,各級財政、稅務、銀行以及聯社同群眾一起行動,籌措生產發展資金。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累計投入3.4億元,相當於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投入總和的7.9倍,建設了一批技術起點較高、產品批量較大、競爭能力較強的骨幹企業,並對近千個小型項目進行了技術改造。第五,改革平均主義的分配製度,對生產者普遍實行計件工資、定額工資;對經營者和企業負責人普遍實行經濟承包責任製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使個人所得和勞動效益掛鉤,實行多勞多得,獎優罰劣。第六,大膽引進外資,打破地區、部門、行業、所有製的界限,發展了對內、對外的聯合項目,把外地資金、技術和本地區產品、資源的開發結合起來。第七,以縣、市或係統為單位,推行職工退休金分級統籌製度,在稅前列支職工退休金,解決職工的後顧之憂。第八,加強集體工業的教育、科研工作,先後建立了塑料、工藝美術研究所,以及7所專業、業餘學校,為集體企業培訓專業人才。
以上這些政策和措施,為城鎮集體工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一九八五年,一舉結束了“七年徘徊”的被動局麵。到一九八七年僅二輕歸口的1231個集體企業,就實現產值15.53億元,銷售收入14.6億元,利稅16395萬元,分別比一九八四年增長70.6%、101%和96.4%。二輕集體企業,包括40多個行業生產經營的有1.1萬多種產品,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開發利用地方資源為基礎、以生產日用消費品為主體的消費品工業體係,為以後的大發展打下了基礎。
在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間,廣西許多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都紛紛辦起了集體工業。一九八七年二輕集體企業產值占廣西工業總產值的8.95%,占廣西集體工業產值的48.89%。
地方和民族特色產品
廣西在發展集體工業中,揚長避短,在開發利用地方資源、擴大傳統名優土特產品上做文章,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一九八七年,全區二輕集體工業係統利用地方農業資源生產的企業占企業總數的55%,銷售收入總數的42%,許多行業和產品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一、斑斕多彩的民族織錦和民族服裝
織錦、挑花、刺繡是廣西各族人民的傳統手工藝品,12個民族各具特色,融彙成民族織錦工藝。各種織錦多用彩絨棉紗交織而成,以各民族人民喜愛的吉祥物或圖騰為圖案,色彩繽紛,織工精細,被廣泛用作服裝裝飾、床上用品、婚嫁信物、饋贈禮品、室內裝飾等。其中以壯錦、瑤繡、苗錦、侗錦為大宗,又以壯錦最為馳名。
新中國建立以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對民族用品采取保護、扶持、發展、提高的方針,於一九五四年在壯族聚居的賓陽、忻城、融水、靖西等縣建立了4個壯錦專業生產合作社,原材料供應專項安排,信貸、稅收給予優惠照顧,撥出專款改造企業。一九六○年又建立了自治區工藝美術研究所,對壯錦的花色品種、生產技藝係統地進行挖掘、收集、整理、創新,幫助企業發展生產。至一九八七年,壯錦專業企業已發展到6個,職工350多人,資產200多萬元,銷售總額近百萬元。其中賓陽縣已成為廣西壯錦生產的主要基地,全縣共有壯錦專業廠3個,職工200餘人,年產各種壯錦價值50餘萬元。該縣在引進新技術的基礎上,於一九八五年又研製成功壯錦軟緞提花被麵,使古老的壯錦生產工藝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產品從解放初期的兩個產品、10多個花色品種,發展到30多個產品、140多個花色品種。仿製清乾隆年間的貢品——象征瑞氣吉祥的“井”字花毯道條壯錦被麵,為區博物館所珍藏,曾送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展出。該縣織錦老藝人梁樹英被輕工業部命名為工藝美術大師,還應邀到日本表演技藝。
八十年代中期以來,自治區和各民族縣、市人民政府普遍注意把發展民族織錦和民族服裝、鞋帽結合起來,在民族聚居的縣、市設立民族用品管理機構,劃出29個服裝、鞋帽廠共2100人,作為民族服飾定點生產企業;給予專項資金、低息貸款、減免稅收、優惠供料等政策照顧;幫助定點生產企業把繼承和創新結合起來,豐富民族服裝的花色品種;支持定點企業發展一業為主、多種經營,從中增加收入,民族服裝、鞋帽生產展現了新的麵貌。如百色市民族服裝廠是生產壯、瑤、苗族服裝,各民族童裝和民族包袋等產品的骨幹企業。該廠一九八五年初引進服裝生產設備,一九八七年生產服裝70多萬件,銷售收入400餘萬元,盈利35.6萬元,其中民族服裝7萬件,銷售總額30餘萬元,創造曆史最好水平,被評為全區民族用品生產先進企業。一九八七年,全區民族織錦和服裝共完成產值2384萬元,銷售收入1611萬元,分別占服裝鞋帽行業產值和銷售額的15%和14%。
二、純樸實用的陶瓷藝術製品
廣西陶瓷業曆來十分發達,許多居民賴此為生。一九三九年,僅賓陽縣生產經營陶瓷者即多達400餘戶、2000多人,年產各種瓷器皿80多萬件。新中國建立後,在重點產區建立起一批國營的和鄉鎮的生產廠家,生產各種大宗生活器皿;同時,在柳州、桂林、欽州、玉林等地發展了10個生產民族陶瓷、工藝陶瓷的集體所有製企業,主要產品有沙罐、酒壇、酸壇、大缸等少數民族生活用品,以及出口的茶具、酒具、文具、盆景陶瓷。欽州市的坭興陶器、柳州市的仿古彩陶、桂林市的美術陶瓷、容縣的盆景陶瓷共稱廣西陶器“四絕”。它們繼承傳統的彩陶藝術,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價值。在“四絕”中,以欽州市的坭興陶器聲譽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