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塑料製品工業也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新興行業。一九五八年,該市僅有一個生產紐扣、鉗把等小商品的電工塑料廠。一九六一年從該廠劃出26人建立塑料製品合作社,開始隻能生產塑料涼鞋。一九六五年組建柳州塑料機械廠,生產塑料機械,為塑料行業配套。七十年代,二輕主管部門又陸續辦起一批塑料製品廠,並分期分批投資2600多萬元,對企業進行技術改造。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五年間,在區、市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又投入3203萬元,以購進、租賃、合資等形式,由國外引進了13項技術和裝備,使一批企業達到了八十年代的技術水平,發展了塑料薄膜、網眼袋、周轉箱、編織袋、增強薄膜食品袋、中空製品、鈣塑天花板、ABS製品、人造革、地板膠、聚氨酯發泡製品等數十種新產品。其中,有34個產品獲自治區優質產品獎、新產品百花獎;WK—68型塑料注射機、塑編水泥袋、網眼袋、淨水器等一批產品遠銷國外,受到好評。一九八七年,柳州市共擁有塑料製品企業12家,職工3000多人,固定資產5331.2萬元,生產能力已達2萬多噸,完成製品產量9806噸,實現工業總產值6426萬元、銷售收入6048萬元,實現利稅672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為21292元。其產量、產值、銷售收入和利稅分別占廣西塑料製品工業的33%、34%、32%、33%,成為廣西塑料製品工業的重要基地之一。
二、桂林市——向高效型、外向型發展
桂林是著名的文化城市和旅遊勝地。在長期發展中,特別是經過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的調整改革,桂林市麵向國內外兩個市場發展集體工業,形成和發揮了自己的特點和優勢。一是行業多,門類齊全,具有一定的生產水平和規模。年產值超過千萬元的行業有羽絨製品、服裝鞋帽、皮革皮件、包裝裝潢等。二是擁有一批工藝水平、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較高的名優產品。如羽絨製品、鋼木家具、元釘鐵絲、日用鎖、皮鞋皮件、出口服裝、工業薄膜、人造革、振動器、印鐵製罐、聚氨酯塗料、馬鐵零件、各式過濾器、金屬工藝品、美術陶瓷等,在市場競爭中都有較好的優勢。依靠以上特點和優勢,出口產品比重逐年增加,出口產品產值已占全市二輕工業產值的20.4%。
在各類產品中,以羽絨係列出口產品獨具優勢。羽絨製品廠是由原益民竹器廠轉產辦起來的,一九七三年七月建廠,一九七四年八月正式投產。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廠黨支部書記何程達同全廠2000多名職工一起義務勞動近2萬個勞動日,開挖沙石2500立方米,自蓋廠房、倉庫、宿舍、辦公室1.5萬平方米,自製設備33台(套),實現小改小革137項、重大改革46項。該廠已形成年產羽絨1500噸,羽毛粉400噸、水洗絨400噸、羽絨製品10萬件的生產能力,成為廣西第一個產值、銷售收入超千萬元,利潤超百萬元的集體企業。這個廠70%的產品遠銷歐、亞、美14個國家和地區,被外貿部門批準為免檢產品。羽絨加工的發展推動了出口羽絨服裝的發展。桂林市把羽絨製品廠和東風、桂林兩個專業被服廠協調一體,生產出口羽絨係列產品,一九八七年出口交貨值達2270.77萬元,企業盈利396.76萬元,成為廣西重要的出口產品生產基地之一。
麵向“兩個市場”,向高效型、外向型發展,使桂林二輕集體工業收到了實惠。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七年,全係統工業產值和銷售收入增加一倍,勞動生產率提高70%,利稅增加了2.47倍,經濟效益居各地、市之冠。
三、梧州市——“廣貨”的“櫥窗”
梧州市位於廣西東部,西江和桂江於此彙合直下廣州,是廣西的重要商埠和通往港澳的門戶,素有小廣州之稱。這裏的小商品生產曆史悠久,種類繁多,諸如皮箱、皮鞋、雕花樟木箱、神櫃、家具、毛筆、墨汁、鉛筆、竹藤器具、船上用具、腐竹、餅幹、薑糖、蜜棗、磨米粉、麥芽糖、山楂糕以及牙刷、毛巾等,都是馳名港澳的“廣貨”。新中國建立以後,以這些產品為龍頭,組成了大小100多個生產合作社,幾經建設和改造,後調整為73個集體所有製企業。一九八七年共有職工1.22萬餘人,實現工業產值1.7億元,銷售收入1.69億元,利稅1604.3萬元。一九八七年生產的各類小商品有150多個品種,遍及人們吃、穿、住、用、行各個領域;在銷售總收入中,小百貨類占30%,小五金和小食品各占19%,日用雜品占25%,其它占7%。隨著全市的改革開放,許多廠家正在向“小、專、精、外”發展。一九八七年,有27家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出口小百貨、小食品、日用雜品20種,交貨總值1925.77萬元,占全部銷售收入的11.35%。冰泉食品廠生產的速溶豆漿晶、豆腐腦,以其植物蛋白含量高、天然豆香濃鬱、甜度適中、易於消化、包裝美觀大方而暢銷國內、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四、南寧市——在改革中急起直追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手工業的基礎比較好,手工業合作化以後生產發展很快。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八年間,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速度達13.4%。一九七九年前後,由於管理機構撤並頻繁,先後劃走了15個骨幹企業,帶走50%集體資財,挫傷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
一九八四年下半年開始,南寧市政府著手解決上述問題,組織新的騰飛。在理順集體財產關係的基礎上,全麵推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權,改善企業經營機製;以皮革、塑料、家具、家用電器、服裝等一批骨幹產品為龍頭,打破地區、所有製和企業之間的界限,發展橫向聯合,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改造生產條件,為骨幹企業引進設備,開展對外貿易,建設一批外向型的骨幹企業等,取得了初步成效。如集體所有製的南寧被服廠和服裝廠兩家服裝生產骨幹企業經過幾年的改造,已變成設備先進,配套齊全,產品質量好,應變能力強,生產環境寬敞,產銷兼營的生產廠家。一九八七年,兩廠分別和10多個縣、市集體所有製服裝廠開展橫向聯合,出口服裝101.93萬件,交貨值1186.45萬元,分別占廣西服裝行業出口量和交貨值的31.5%和30.64%,共盈利235萬元,創曆史最好水平。
五、北海市——在開放中初露頭角
北海市地處北海灣,是國務院批準的沿海開放城市。解放前這裏是個漁港,手工業基礎很差。手工業合作化以後,建成了一批骨幹企業,有的產品如煙花爆竹、貝雕畫已成為該市稅收和創彙的重要支柱。在廣西二輕工業“七年徘徊”中北海市集體企業受害尤深,到一九八四年有三分之一的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之中,退休工人占職工總數的30%,多數人每月領不到基本生活費。自從國家把北海市列為開放城市後,市政府實行全方位開放政策,大力扶持集體工業發展:第一,以係統為單位,實行職工退休金統籌製度,安定人心,解決工人後顧之憂。第二,調整、加強集體工業管理機構,強化為企業服務的職能。第三,對主管部門和企業的領導幹部全麵實行公開招聘;全麵推行效益遞增承包製度,實行浮動工資,把競爭機製引入生產經營的各個領域。第四,實行全員培訓,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以優惠政策向社會招聘人才。第五,全麵規劃,重點改造,引進市外、國外資金和先進技術設備,改善生產條件,擴展對外貿易。第六,“多方位、走出去、引進來”開展經濟聯合,千方百計地發揮現有生產能力和技術潛力,增加生產。第七,從稅收、財政、信貸上給予扶持,誘導企業增加積累,增強經濟實力,等等。到一九八七年,全市集體工業企業產值為7152.3萬元,銷售收入6448.3萬元,利稅923.73萬元,分別比一九八四年增長62%、108%、128%。在34個企業中,有13家產品銷往國外,交貨值3055.8萬元,占銷售收入的47%,其中煙花爆竹、兔毛出口額已超過1000萬元。
一九八七年,國家決定把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理,對外開放。該縣是廣西集體工業最發達的縣份之一,全縣有城鎮集體工業33個,一九八七年工業產值5130萬元,縣、市統一規劃管理後,北海市集體工業將有更廣闊的回旋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