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集體工業(2 / 3)

欽州坭興陶器起於唐開元年間(六世紀中葉),至宋天聖年間(十一世紀初)已頗具規模。清鹹豐年間(十九世紀中葉),藝人胡老六等獨創坭興茶具,經窯變後,產品表麵呈斑斕多姿的自然色彩,有“茶具載茶久不變味,花瓶貯水久不變質,春插桃李能開花結子”之效驗,為南國城鄉居民品茶、插花之雅具。二十世紀初,欽州鎮專營坭興陶瓷的店鋪達30家,產品經越南海防市銷往海外。坭興陶瓷於一九一五年獲巴拿馬太平洋萬國陶瓷展賽金牌獎,一九三○年獲比利時陶瓷展賽第一名。此後,因疏於扶持,窯房破爛,藝人四散,新中國建立前坭興陶瓷年產量隻有數萬件。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專款扶持,於一九五六年建立了坭興陶瓷生產合作社,第二年產品再次進入國際市場。七十年代起逐步擴建廠房、更新設備、培養人才、改進技術,提高了產品質量。一九七九年坭興茶具被評為廣西名牌產品,一九八○年獲國家銀質獎,生產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一九八七年,全市兩家坭興陶瓷專業生產廠共有職工280人,年產量達115萬件;生產的花色品種有花瓶、茶具、咖啡具、花盆、文具、食具、仿古器具、室內裝飾用品等8大類、近400個花色品種;年出口量85萬件,遠銷27個國家和地區。

坭興陶瓷許多生產工序雖已機械化,但異型、填花、縷空、裝飾、打磨等藝術工序仍采用手工操作,保持了產品的特殊品質。八十年代推出的“紅樓古瓶”、“官渡之戰”、“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兩米多高的古裝人物巨型花瓶,色質天然,人物生動,精雕細琢,質藝雙絕,令人歎為觀止。

三、五色紛呈的煙花爆竹

廣西煙花爆竹生產曆史悠久。遠在明代,每逢盛大節日已流行燃放“天箭”、架上煙花、“孔明燈”等焰火。清光緒年間,南寧煙花爆竹“造作之處有大行數家,小鋪數間,成千上萬的居民為之場外加工,年銷售值關平銀三十萬兩之多”。合浦煙花藝人吳、唐、卜、張四氏被稱為“煙花世家”。北海市的煙花大部經越南的海防市轉銷東南亞。新中國建立後,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在南寧、北海、合浦、桂平、博白、防城、上思、都安、馬山、蒙山等縣、市辦起煙花爆竹集體生產企業14家。一九八七年,這些企業有職工5000多人,廠外加工人數達10萬多人,年產量達10O多萬箱,銷售收入達6000多萬元。其中,合浦縣、北海市兩地共有煙花爆竹廠6家,職工2000多人,年產量80多萬箱,出口交貨總額近2500萬元,產品遠銷美、日和東南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出口煙花爆竹的三大生產基地之一。

四、種類繁多的工藝雜品

廣西地處亞熱帶,倚山靠海,有豐富的地上動植物和海產的珠貝蚌殼。城鄉居民用這些廉價的材料生產了多種日用雜品,同時又不斷加以藝術化,使之成為種類繁多的工藝雜品。其中,主要的有竹編、草編、藤編、芒編,木雕、竹雕、角雕、樹樁雕,以及羽毛畫、貝雕畫、竹簾畫、烙畫、陶瓷壁畫、通草堆花等。這些產品化腐朽為神奇,身價倍增,成為壯族地區文化的重要象征。

編織工藝品。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竹編苗籮,環江縣的油竹涼席,橫縣的竹編花格籃,靖西縣和都安瑤族自治縣的鬥笠,德保縣的麥杆花籃,都是遠近馳名的編織日用工藝品。六七十年代起,賓陽縣成為廣西竹編產品出口的重要基地,以手工業合作社為依托的編織廠遍布該縣蘆圩、大橋、太守、思隴各鄉,最高年出口量達30多萬件。在編織工藝品中,堪稱工細藝絕的是防城各族自治縣的芒編製品和蒼梧縣的竹絲簾製品。防城地處十萬大山之下,盛產杆長莖粗的芒基草。當地群眾曆來有利用芒皮、芒芯編織各種席、籃、筐的習慣。五十年代起,該縣先後在防城、東興二鎮組建了6個芒編生產集體企業,他們在繼承傳統芒編的基礎上,發展各種箱、架、席、籃、盤、碟等工藝品。這種產品天然色澤潔美、編織細密、手感光滑,久不長蟲,成為國際市場流行的編織物,年出口額在100萬元以上。蒼梧縣長洲鄉寺衝村唐家有編織竹魚篩的絕技,其篾細如絲,篩密如簾,三十年代起就是養魚者魚苗分級的專用工具,聞名於粵桂。該縣竹器生產合作社在吸取唐家技藝的基礎上,推出新產品竹絲簾,用於繪製國畫,形成獨具一格的“竹簾畫”。這種工藝品古樸、優雅、實用,暢銷於國內外。

角雕工藝品。一九八四年,合浦縣工藝美術廠的藝人利用牛角色彩天成、易於加工的特點,生產雕塑工藝品。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創造出用色、切割、雕琢、磨光、粘合一整套工藝,生產出的各種花、鳥、蟲、魚、山水工藝品,千姿百態,嬌巧玲瓏,栩栩如生。尤其雕琢的水族產品,幾可以假亂真,暢銷於歐亞1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廠已成為中國三大專業角雕廠家之一。

貝雕畫。一九六○年,北海工藝廠的8名工人致力於研究開發貝雕畫產品。他們把國畫、雕塑藝術融為一體,創造出雕、磨、切、堆、砌、粘等一套完整的造型工藝,開發了花卉、鳥獸、人物、山水等貝雕係列產品,品種規格達300多種。貝雕花鳥畫以其工藝精巧、造型逼真、立體感強、構圖豐滿、珠光寶氣、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飲譽全國,多次被評為自治區、全國貝雕畫的名優產品。產品遠銷歐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廠已成為全國三大貝雕畫工藝品生產企業之一。一九八七年,該廠出口總額180多萬元,居全國同行業之首。

五、地方小食品

別具地方風味的小食品也是廣西手工業的傳統行業之一。五十年代合作化運動中,在家庭作坊的基礎上辦起了一批小食品企業。由於受部門行政管理體製的製約,小食品工業的發展受到很大限製,地方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八十年代以來,小食品工業首先在荔浦縣輕工集體係統取得突破性的發展。從一九八一年開始,這個縣因地製宜地把生產發展重點,從紡織、玻璃、機電等行業轉為以利用地方資源為主的小食品及其配套的包裝工業。經過七年的調整,全縣輕工集體工業已初步形成以小型企業為主,以開發利用地方資源為主,以小食品為主的多樣化的產業結構。一九八七年,全縣共有小食品及其包裝工業企業20多個,職工1850人,年產值1010.3萬元,占全縣輕工集體企業產值的55%,主要產品有糖果、餅幹、糕點、豆製品、果製品、蔬菜製品、晶體和液體飲料,以及紙、木、塑料包裝製品共70多種。這些企業一般隻有三四十人,采取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經營方法,機動靈活,根據市場和原材料的季節性變化調整生產,企業越搞越活。一九八四年七月,在自治區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區輕工集體企業中推廣荔浦縣大辦地方工業的經驗,使小食品的生產發展進入新階段。

一九八七年,全區輕工集體食品企業達118家,職工5000多人,用土特產品如刺梨、柑橙、李果、檸檬、冬瓜、牛甘果、酸梅、茅根、甘蔗、馬蹄、羅漢果、薑、筍、菠蘿、龍眼、荔枝、芒果、香蕉以及藥材等,生產出罐頭、蜜餞、糖果、飲料、衝劑等300多個品種,別具地方風味,產品銷售收入8963.5萬元。不少產品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中華獼猴桃,靖西縣的大果山楂,興安縣的甜葉菊係列產品,還是較好的療效食品,深受群眾的歡迎。

城市集體工業崛起

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北海是廣西的5個中心城市,經過手工業合作化的發展,特別是在一九八四年以來,集體工業生產建設進入了全麵發展的新階段。一九八七年,5市僅二輕集體企業係統就有企業485個,職工84516人,工業產值11.49億元,銷售收入10.98億元,出口總額9435萬元;分別占全區二輕工業企業總數的38%,職工人數的75%,工業總產值的67%,銷售總收入的66.5%,出口總額的66.3%。5市擁有較發達的家用電器、塑料製品、製革和革製品、鋼木家具、五金製品、專用機械、羽絨製品、服裝加工、地方食品、工藝美術、民族用品、鍾表、縫紉機、自行車及配件、照明燈具、日用玻璃製品、機電、化工、紡織、造紙、建材、包裝裝潢以及第三產業等門類的企業,形成廣西集體工業的骨幹力量。

由於5市的曆史條件、經濟基礎、市場情況、技術水平等差異,集體工業在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特色。

一、柳州市——起點高,發展快

柳州地處廣西中部湘桂、黔桂鐵路和柳江的交彙點,有較發達的大工業,因而集體工業有靈敏的信息,方便的交通,廣闊的市場,豐富的技術資源,發展速度在5市中居首位。一九八七年,全市二輕集體工業產值5.3億元,利稅5981.3萬元,相當於全區二輕係統產值的30%,利稅的31%,5市集體工業產值和利稅的46%。在該市的集體工業中,以家用電器、塑料製品兩行業發展最快。

柳州市家用電器工業是區街一批小企業首先搞起來的。一九七一年,魚峰區柳石公社五金廠廠長馮耀斌接受了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試製電風扇的任務。一九七三年電風扇通過鑒定,小批量投產。第二年以該廠為基礎組建了紅陽電風扇廠。從一九七九年起,柳州市政府采取具體措施,加速了家用電器產品的開發。一九八七年,僅二輕係統已擁有6個生產家用電器的企業,職工3527人,固定資產4544.59萬元,生產電風扇54.75萬台,冰櫃、電冰箱10萬台,電熱器具6萬個,洗衣機3.47萬台,產品質量基本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這些企業全年實現工業產值2.27億餘元,利稅1038.68萬元,是廣西二輕集體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和人均創利最高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