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集體工業(1 / 3)

廣東省集體工業

廣東集體工業的形成

廣東集體工業是在原來手工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於廣東地處亞熱帶,物產豐饒,自然條件優越,因而手工業發源較早,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曆史。

春秋末年,廣東已有鐵、陶、玉、漆器和麻織品手工生產的記載。秦漢時,番禺城即以手工業品集散地而揚名全國。唐宋年間,廣東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珠江流域,穗禪城鄉,有道是窯坊如林,藝匠如雲。七八五年,南海十四歲少女盧眉娘,於尺絹上繡出《法華經》七傳,字似粟粒,畫如毫發,藝奪天工,一時傳為佳話。盛唐時,嶺南手工業之傳世精品,不下百種,端硯東渡日本,彩舫南下南洋,瓷具西抵東非,繡品北達歐洲,中原商賈多取富於焉。

明清兩朝,廣東手工業已頗具規模。一八四○年以後,廣州被辟為國際通商口岸,海外技藝傳人,得以吸收效仿,不少手工業品行銷內地和東南亞一帶。一九一二年廣東共有大型工場2426家,居全國首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隨著中外經濟往來的擴展,廣東手工業進入全盛階段,行業公會興起,轄屬工戶約6萬餘,從業人員達百萬眾。土絲織造業織工30萬人、織機4萬台、年產300萬匹,在全省經濟中居重要位置。爆竹業出口向為全國之最,年出口值不少於300萬兩。一九三六年,廣東手工業總產值達到3.5億元左右,處於巔峰狀態,所產牙骨雕刻、紫檀器具、葵扇、牙刷、繡袋、地席、竹木製品、藤製品、布傘、小五金、爆竹、香料、藥品等,風行內地,販往海外,被譽為“廣貨”。一九三七年以後,廣東手工業始為日寇鐵蹄所踐踏,再曆官僚資本之盤剝,由此每況愈下,十年間有三分之一的手工業戶破產。一九四九年,全省手工業總產值僅為1.83億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廣東手工業得到複蘇。一九五二年手工業總產值已達到3.42億元,基本恢複鼎盛期的水平。“一五”期間,對手工業進行了全麵的社會主義改造,百萬個體手工業者走上合作化道路,標誌著廣東集體工業的正式形成。到一九五七年,廣東集體工業已擁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25231個,社員116萬人,當年完成總產值7.37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24.21%。

爾後二十年,廣東集體工業同全國一樣走過了一條曲折不平的發展道路。“二五”時期的“大躍進”運動,將集體工業導入盲目冒進的旋渦。組織形式上急於向合作工廠和全民所有製過渡,全省先後並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廠9000多個,社員、職工81萬人,使集體工業大傷元氣,導致2000多種日用消費品被擠掉,四分之一的小商品減產。十年動亂中,廣東集體工業又有2600多個企業被並轉、下放,2000多萬元資財被平調,4000多個企業升級為合作工廠,80%的企業由主管部門統一核算、統負盈虧,結果又殃及大批日用小商品的生產,造成市場供應緊張,人民生活諸多不便。十年動亂期間,集體工業雖然備受折騰,但生產還是有一定的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誌著廣東集體工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剛剛就任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任仲夷,就親臨省第二輕工業局聽取工作彙報,強調要認真落實集體經濟政策,按照集體經濟的特點辦好集體工業。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四年,中共廣東省委和省政府先後頒發了關於發展二輕集體工業的若幹政策規定和實施細則,保護集體經濟的合法權益,鼓勵、扶持集體工業的發展,這使原有的集體工業企業得到迅速恢複和鞏固。一九八二年已有800多個被平調的企業重新歸隊,5300多個企業恢複了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和民選廠長、民主管理、按勞分配等優良傳統。與此同時,新興集體工業企業如雨後春筍迅速崛起。到一九八七年,廣東集體工業(不含鄉辦工業,以下同)已發展成為縱貫城鎮、街道,橫跨煤炭、冶金、化工、醫藥、石油等39個係統的群體組織。集體工業企業由“文化大革命”十年低潮時的9506個驟增到17328個,集體職工由49.55萬人擴展為173.28萬人,分別占全省工業企業、職工總數的70%和35%。集體工業產值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一九七八年的27.43%上升為40.7%,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的支柱之一。

在這個階段,特殊政策使集體工業脫貧致富,實力倍增。一九八○年八月,中共中央批準開設廣東經濟特區。廣東省從涵養稅源出發,實施有利於培植集體工業“造血功能”的寬鬆政策。一是降低稅負,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四年,將集體企業所得稅製由八級累進稅改為40%的比例稅;二是讓利改造,允許集體企業新增利潤稅前償還更新改造貸款。特殊政策使大批中小集體企業得到休養生息,全省集體工業盈利水平一九八七年達到8.46億元,比一九七八年的2.88億元翻了一番多,大大增強了再投入的能力。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七年,僅二輕工業係統固定資產投資就達到22.84億元,相當於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八○年投資總和的2.1倍,三分之一以上的集體企業得到更新改造,從根本上擺脫了落後的生產方式,跨入現代化大生產的行列。大投入帶來大產出,一九八七年,集體工業總產值達到237.63億元,按一九八○年不變價計算,為一九七八年產值的4.49倍。集體工業上繳國家的稅金,也由一九七八年的3.49億元上升為一九八七年的14.56億元,平均每年遞增15.7%。到一九八六年,全省集體工業已有11個市區、17個縣產值超過1億元。其中廣州市區達36.63億元,順德縣達16.02億元。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七年,二輕集體工業先後湧現出135個年產值逾千萬元,7個年產值逾億元的企業;189個資產過百萬元,45個資產過千萬元的企業;113個年利稅上百萬元,11個年利稅上千萬元的企業。八年來淨增產值61.51億元,相當於過去三十年淨增產值的2.85倍,投入產出率達到1∶2.8。

在這個階段,對外開放使集體工業“借梯登高”,跳躍發展。廣東集體工業原有技術基礎相當薄弱,一九七八年以前,人均擁有設備值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在全國同行業中分別居第25位和第16位。廣東對外開放的先行,為集體工業的大跨度發展提供了良機。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七年,以集體經濟為主體的二輕工業,利用外資2.12億美元,引進國外先進設備近4萬台(套),生產、裝配線300多條。其中達到國際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先進水平的約占65%,家用電器工業、塑料製品工業達到80%以上。全省集體工業機械化程度平均達到50%以上,其中大中城市達到60%,家電和塑料製品工業達到70%以上。集體企業固定資產淨值一九八七年達到69.64億元,比一九七八年的10.29億元翻了兩番多。全員勞動生產率一九八七年達到12315元,比一九七八年提高了1.1倍。“借梯登高”加速了企業的技術進步,廣東集體工業在生產過程中逐步推廣應用了電動、氣動、電鑄、壓鑄、冷擠壓、射流、數控、噴塗、遠紅外線、太陽能、微電子控製等新技術和有機矽、稀土、改性塑料、光導纖維等新材料,使產品結構在傳統的“小、巧、靈”基礎上向“高、精、尖”發展。八年來開發省級以上優質產品2000多種,新產品、新品種逾12萬個,湧現出萬寶牌、半球牌電冰箱,威力牌、高寶牌洗衣機,三角牌電飯鍋,飛鹿牌、千葉牌電風扇,鸚鵡牌塑料草球,家樂牌床墊等上千種在國內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產品。集體所有製輕工業先後有29類產品產量躍居全國各省、市第一位,為“廣貨”增添了時代的光彩。

在這個階段,改革為集體工業解禁鬆綁,開拓了企業生產經營的一代新風。廣東一九八三年已基本破除固定工製和計時工資製,打破“鐵飯碗”和“大鍋飯”;一九八四年推行企業廠長、行政幹部聘用製,打破“鐵交椅”;一九八五年全麵實施簡政放權方案,改革企業經營機製,1.3萬多個集體企業先後實行承包經營和租賃,實行優勝劣汰、相互兼並。這種開放的社會環境,使集體企業活力倍增,小本經營、自給自足、安於天命的小生產觀念,為商品經濟觀念所取代,一批“三來一補”企業、中外合資經營、合作生產工業項目,以及優化組合的企業集團,相繼在集體工業內部出現,一批具有較強商品經濟意識的企業家崛起。湛江市家用電器工業公司經理李秀森,以倡導“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好、人缺我全”的經營策略聞名。一九八○年前後,全國家用電器生產一度陷入低潮,李秀森卻出奇製勝,抓住各地廠家紛紛轉產的時機全力形成自己的優勢,先後貸款1380萬元,發展起電熱炊具、照明燈具、降溫取暖器具、清潔衛生用具等4大類50多個品種的係列家電產品。在銷售上采取“主動出擊,直線銷售,跟蹤服務”的方針,在全國先後建立了1500多個經銷點、130多個維修站,與60多個電氣化試點縣建立長期包銷關係,使主要產品三角牌電飯鍋占據了全國40%的銷售市場。在企業結構上,率先倡導優化組合,規模生產,向集體經濟“船小好掉頭”的傳統觀念發起挑戰。自一九八○年以來,這家公司先後吸收、兼並31個不同經濟類型的企業,通過滾雪球的方式,使原來這個編織老鼠籠、鍛打鐮刀的小五金製品廠,七年間發展成為多功能、多層次、跨地區的半球實業集團。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七年,僅據該公司核心層統負盈虧的14家企業統計,工業總產值由623萬元增加到2.42億元,固定資產由186萬元增加到1.10億元,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33826元,提高2.9倍,實現利潤、稅金分別增長33倍和45倍。到一九八七年,全省近3000家二輕集體企業,生產經營搞得比較活的約占四分之三。

在這個階段,開拓進取加快了集體工業對外經濟的發展。一九七九年以來,廣東集體工業先後發起了對外經濟貿易生產合作的三次高潮。一是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已有8000多個集體企業積極從事出口生產。二是一九七九年以來,“三來一補”迅速擴大,70%的集體企業先後開展對外加工和補償貿易。三是一九八四年後,中外合資經營、合作生產企業接連湧現。僅二輕工業係統,四年來就開辦合資、合作企業120多個,合資額1億美元,合作生產近200種產品。廣州市與美國合資舉辦聯發鞋業有限公司,一九八六年五月投產,到一九八七年累計已出口皮鞋147萬雙,全部銷往歐美市場,創彙達690萬美元,為合資資本的17倍,盈利150萬元,為投資額的17倍。聯發公司在廣州皮鞋行業中產生了“聯發效應”,4個鞋類合資企業接踵建立,一九八七年出口皮鞋280萬雙,出口值達到行業工業總產值的51%。一九八四年以後,廣東集體工業由過去依靠外貿、坐等外商轉向工貿結合,直接對外。一是興辦工貿企業,開拓自營進出口業務。二輕集體工業的工貿企業,已發展到33個,一九八七年自營出口額達到7200萬美元。二是舉辦境外展銷,直接到國際市場做生意。一九八七年,展銷點包括葡萄牙、加拿大、美國、丹麥、新加坡、日本、西班牙、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其中二輕工業係統全省性的6次展銷會,成交額達1200多萬美元。三是探索興辦境外企業,粵—港—遠洋三點一線開拓國際市場,一九八七年僅二輕工業係統就在美國、加拿大、香港和澳門開辦企業10多個,生產經營裝飾器材、工藝品、電冰箱等產品。經過八年努力,廣東集體工業“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生產格局已初具雛型。一九八七年,以集體經濟為主體的二輕係統出口企業1300多個,從事出口生產的職工28萬多人,在生產中利用國外資源20多億元,加工出口350多種產品,銷往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年完成出口值29.85億元,創彙7億多美元,比一九八○年增長2.85倍。

沿海地區的集體工業

一九八○年以來,廣東先後設立了深圳、珠海、汕頭3個經濟特區,開放了廣州、湛江兩個港口城市和海南島、珠江三角州經濟開發區,加上20多個沿海市、縣,形成了幅員遼闊的對外開放地帶。由於享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特殊政策,開放地帶集體工業發展尤為迅猛,成就令世人所矚目。一九八七年,開放地帶集體工業總產值相當於一九七八年產值的4.89倍,九年間平均遞增19.3%。開放地帶集體工業在全省集體工業中占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新一代集體工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一、借助“外引內聯”發家的特區集體工業

深圳、珠海、汕頭3個經濟特區,分別位於廣東境內珠江口兩側和韓江口地帶,地理條件優越。特別是深圳、珠海特區,南與香港、澳門接壤,北與珠江三角洲相依,是發展對外經濟和吸引外商投資的寶地。

然而,在設立特區之前,廣東各市的集體工業,以深圳、珠海最為薄弱。深圳原來隻是寶安縣的一個邊陲小鎮,珠海市則剛剛起步開發,一九七九年兩市集體工業總產值僅為973萬元,不及當地工業總產值的10%。一九八○年八月,中央正式批準設立深圳、珠海經濟特區。集體工業充分利用特區的優惠政策,“外引內聯”,“借梯登高”。一是廣招博引,大力發展“三來一補”和中外合資經營、合作生產。由於特區企業所得稅率僅為15%,對外商投資辦廠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七年來,特區集體工業先後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係。深圳市家用工業公司,先後自辦和合辦來料加工集體企業60個,中外合資企業9個,開發了服裝、珠繡、手袋、電子元件、家具、床褥等20多種主導產品,年收入工繳費1800萬港元,年產值達3500萬元,其中三分之一出口。珠海市不鏽鋼管材有限公司與港商合資經營,引進價值153萬美元的生產線,吸收外資115萬美元,開業當年即形成年產不鏽鋼管材600噸的生產能力,50%的產品外銷。二是利用外資,引進技術,開發“拳頭”產品。深圳市家樂家具有限公司,原來是寶安縣五金機械廠的一個車間,一九七九年通過來料加工,形成係列家具產品生產能力。一九八五年以來,該公司先後從聯邦德國、瑞士、意大利等國家引進4條具有八十年代先進水平的生產線,開發了家樂牌床褥、板式家具、扇形沙發等名優產品,其中家樂牌床褥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和輕工業部優質產品。一九八七年,家樂公司工業總產值達1900萬元,利潤370萬元,分別比一九七九年增長157倍和184倍,成為資產逾千萬元的深圳市重點企業。家樂牌配套家具行銷全國20多個省、市,進入150多家高級賓館,產品外銷率達到60%,年出口217萬元。三是與內地聯合,博采眾長,將內地原料、半成品引入特區,借助引進技術精加工、深加工後增值出口。深圳市集體工業先後與上海、北京、遼寧等10多個省市開展橫向經濟協作,舉辦內聯企業近200個,產品增值率達到20—40%。服裝行業與上海合辦3家服裝廠,年產各式服裝20多萬件(套),65%增值出口,累計創彙超過100萬美元。“外引內聯”加速了特區集體工業的發展,一九八六年,深圳、珠海集體工業企業已達741個,集體工業產值4.34億餘元,比一九七九年翻了5番多,年均遞增速度達到70%以上,在全省集體工業中獨占鼇頭。

汕頭特區始建於一九八一年底,實際上是汕頭市新辟的龍湖、港口兩個加工區,麵積較小,起步較晚。但汕頭市的集體工業,卻有著悠久的發展曆史和較為紮實的基礎,政策優勢和工業優勢相結合,使特區很快發揮出媒介和龍頭的作用,成為加速集體工業振興的地域。集體所有製輕工業依托特區,五年間建立中外合資合作企業24家,吸取外資946萬美元,合資工業總值一九八七年達到4000多萬元;發展來料加工、補償貿易,一九八七年加工值達1.32億元,占全市工業“三來一補”加工總值的67.8%;多渠道籌集資金4489萬美元,引進先進設備和成套生產線84項,更新廠房16.3萬平方米。特別是工藝服裝行業,積極發展“外引內聯”,引進縫紉設備2.2萬台(套),生產配套成龍,形成年產出口服裝5000萬件(套)的加工能力,一躍成為汕頭市出口創彙的支柱行業。潮安工農製衣廠廠長張永銘,是汕頭市對外開放以來“借梯登高”的佼佼者。他大膽利用特區優惠政策,同時與20多家外商合作,率先開展了全行業規模最大的對外加工和補償貿易業務。五年來該廠引進高速平縫機1229台,各種專用設備601台,機電動力設備20多台(套),運輸車輛16部,使企業原有技術裝備全部實現更新換代,一九八七年出口時裝300多萬件(套),創彙290萬美元,實現利稅239萬元,成為全市最大的服裝加工和出口企業,兩次獲得廣東省先進企業稱號。特區的設立,還使汕頭市以特區為龍頭的集體工業出口創彙群應運而生。由於特區實行產品出口免稅和優厚的外彙留成政策,集體工業先後在特區設立內聯企業200家,並以內聯企業為龍頭,發展橫向經濟協作,帶動全市和所屬8縣集體企業發展對外加工生產。一九八七年,二輕係統出口企業達到241家,比設立特區前增加一倍;出口產值4.33億元,占全市工業出口總值的43.7%,比設立特區前翻了一番;出口創彙突破1億美元,其中約20%以上是直接通過特區出口實現的。特區內聯企業興發實業公司一九八四年成立以來,發展海外客戶100多個,與85個內地企業建立生產協作關係,組織內地產品通過特區精加工、深加工後增值出口,出口創彙達1120萬美元,榮膺全國輕工業產品出口先進集體稱號。特區的開發為汕頭市集體工業添注了新的活力,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六年,集體工業固定資產淨值由1.71億元上升為4.46億元,增長1.6倍,集體工業產值由8.83億元上升為18.11億元,增長1倍,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51.74%。

二、“東莞模式”和沿海“三來一補”業務的蓬勃發展

一九七八年九月,廣東東莞市瀕臨倒閉的集體企業太平竹器廠,與香港簽訂了中國第一宗來料加工協議。企業提供廠房和勞務,以加工費償還的形式,先後引進設備410台(套),對外加工手袋產品。投產當年,企業即扭虧為盈,五年合約期滿,不但還清了全部設備投資,而且打響了金虎牌時裝手袋的牌子,自行設計生產手袋品種1000多個,產品大部分外銷,成為年創彙過百萬美元的重點企業。投石問路嚐到甜頭,東莞市來料加工業務一發而不可止。一九八○年以來,全市集體工業先後簽訂“三來一補”協議近2000宗,其中75%投產。集體所有製輕工企業通過開展“三來一補”,引進設備8492台(套),價值4122萬港元,開發了紡織、電器、塑料製品、家具、玩具、金銀首飾等12類60多種產品。四分之三的企業由內向型轉為外向型,四分之二的企業產品全部出口,四分之一的企業年創彙超過百萬美元。輕工各行業七年來已還清80%的設備投資,年總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東莞市集體工業通過開展“三來一補”走上振興之路,一舉成為“億萬富翁”。一九八三年,集體工業固定資產淨值達到3.24億元,占全市工業固定資產淨值的60%;集體工業總產值達到8.96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70%。

“東莞模式”在廣東省引起強烈反響,對外加工、補償貿易高潮始由沿海,再達內地,波及各個城鎮、鄉村,9000多個集體企業、80餘萬集體職工彙入“三來一補”大軍。據全省沿海地帶集體工業(不包括廣州市)統計,到一九八六年累計簽訂“三來一補”合同8000多宗,占全省總合同數的89%,合同工繳費約12億美元,引進國外設備和生產線4萬多台(條),價值超過8900萬美元。

“三來一補”形式靈活,投資少、成本低、見效快、風險小,十分適合小型企業資力薄弱但又亟需改造的特點,因而成為集體工業起飛的一條捷徑。首先,“三來一補”促進了老企業的改造和不發達地區生產的開發。通過來料加工、補償貿易,集體工業引進的技術裝備,就超過了過去三十年引進設備的總和,且五分之四的設備值已用部分工繳費抵償完畢,使過半集體企業初步得到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企業設備陳舊、技術落後的狀態。惠州市城區集體工業,一九七八年以前主要以鎮街合作社、組為主,長期停滯於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企業平均產值僅為40萬元,相當部分入不敷出,朝不保夕。一九八○年以來,70多家集體企業從事“三來一補”業務,全區集體工業實現了三大轉變。一是產品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轉變。通過來料加工,在產品結構上推陳出新,消化吸收了ABS旅行箱、塑料電動玩具等10多種換代產品,開發了固體水彩、塑料彩印包裝膜等30多種新產品、新品種,先後有50多個產品獲得省級以上優質產品稱號和優秀新產品稱號。二是生產規模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七年來,企業改造麵達到100%,生產能力不斷擴大。一九八七年集體工業產值達1.2億元,相當於一九八○年產值的3.6倍。三是生產結構由內向型向外向型轉變。全區集體工業一九八七年出口企業占70%,出口產值占總產值的70%,年創彙逾千萬美元。其次,“三來一補”開發了一批新產品,促進了產品的升級換代。廣東集體工業七年來通過來料加工、補償貿易,先後引進電冰箱、洗衣機、服裝、人造革、玩具、鋁合金型材等生產線、裝配線200多條,開發了110多種檔次較高的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再就是引進了人才,培訓了工人,推動了集體企業管理的升級。七年來,廣東集體工業在對外加工中,先後引進連續工作三個月以上的國外專家、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約6000多人次。一些企業還直接交由外商承包,汲取了國外先進、科學的管理經驗,改善了企業的素質。來料加工企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一般比其它企業高1.5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