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集體工業(3 / 3)

一、改革開放初見成效

一九八七年,海南行政區共有二輕集體企業179個,職工16520人。在連續幹旱、電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這一年,二輕集體企業仍然實現了連續四年穩定增產,銷售增加,出口翻番。全年出口產值和“三來一補”產值共達804萬元,主要出口產品產量有大幅度增長,其中煙花爆竹174.11萬元,比上年增長22.2倍;醫用乳膠手套140萬副,比上年增長15.6倍。一九八七年實現稅利375萬元。企業改革初見成效,已有18個企業實行了廠長負責製,67個企業推行了承包經營責任製,7個企業試行了租賃製,6個企業試行了股份製,實行改革的企業占二輕集體企業的76.6%,使大批企業有了生機和活力。橫向聯合有了新的發展,一九八七年簽訂意向書24個,達成聯合辦企業協議6個。原有的技術協作項目,也進一步提高了經濟效益,有的正向縱深發展。如定安縣服裝廠與上海服裝一廠、上海襯衫三廠開展技術協作以來,連續四年實現產值、銷售、稅利同步增長。一九八七年又提前四個月完成全年生產任務,實現產值350萬元、銷售收入350萬元、創稅利23萬元,分別比一九八六年增長94.4%、1.3倍和1.4倍。澄邁縣二輕工業公司於一九八六年六月與上海飛達羽絨廠建立技術協作,由飛達廠派員進行技術指導,使羽絨製品的質量不斷提高,部分達到出口標準。橫向技術協作和經濟聯合,促進了海南二輕新產品的開發。一九八三年以來,開發新產品548個,其中僅一九八七年新開發的產品計有板式家具、仿古家具、羽絨服裝、各種時裝、童裝、塑料製品、皮鞋、皮件、旅遊用品和工藝美術品等百餘種。自一九八三年以來,積極改造老企業,先後引進了西裝、時裝、童裝、牛仔褲、羽絨、塑料簿膜、乳膠手套、紙包裝等生產線,使企業生產有了後勁。

二、獨具南國特色的椰雕

海南島工藝美術品種較多,主要有荇編工藝品、竹編工藝品、樹根雕、木雕、椰雕、牛角雕、貝雕、珊瑚盆景、火山石盆景、佛珠、手杖、海柳煙咀和煙花爆竹等,尤以椰雕最為著名。這些精巧的工藝美術品,每年都有一定數量出口到港澳地區,東南亞和西歐、北美等國家和地區。

海南椰雕,相傳始於盛唐時代。最初的椰雕工藝品,以不加裝飾的“清殼”產品為主。到明末清初,椰殼除製作器皿外,還用小塊椰殼拚成各種工藝品,並雕飾圖案,內胎鑲以銅、錫,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舊中國,地方官吏多用它向朝廷進貢,因此,海南椰雕素有“天南貢品”之稱。

解放後,海南椰雕不僅保持了它的藝術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老傳統,而且在設計造型和製作技藝上日益精湛。品種已從解放初期的20多種,發展為茶具、煙具、餐具、酒具、花瓶、台燈、獎杯、糖果盒、手飾盒等100多種、800多個花色,琳琅滿目,成為家庭陳設、旅遊紀念和饋贈親友的珍奇佳品。

椰雕在雕刻技巧上,有線刻、浮雕、鏤雕、鑲嵌、割棕等。圖案以人物、山水、花卉、鳥獸為主,經過上漆貼金,越發顯出金碧輝煌,玲瓏剔透。鑲嵌貝殼是解放後發展起來的一個新品種。它利用海南島特有的夜光螺,在不同的光線照射下,反映出五光十色的微妙變化,給人以富麗堂皇的感覺。割棕是七十年代末開發出來的新品種。它是利用椰殼上赤紅色的細密棕毛,割製成各種獨特的工藝品,具有樸素、粗獷的藝術風格。曆年來獲獎的優質產品有陳益金的“椰雕割棕四件套”等。一九七九年以來,陳益金的作品曾五次獲得廣東省工藝美術觀摩評比一等獎、優質獎,第二十屆全國旅遊產品評比一等獎。王昌興的“高腳蓮花盒”、“龍噴珠”,獲一九八一年、一九八四年廣東省工藝美術學會作品評比二等獎。李旭的“茗香茶葉瓶”,獲省一九八五年優質獎。文昌工藝廠的“椰雕古鼎”,獲省優質產品獎。部分椰雕工藝品已遠銷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港澳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深化改革中,椰雕放異彩。染石齋藝術社主人許杏民,獨具匠心,首創出用椰殼片拚製成一種椰雕屏畫,突破了日用椰雕工藝的局限,成為純藝術性的觀賞作品。其中有20件作品參加一九八七年春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5件送往北京,8件送往法國和香港展出。

三、光彩奪目的少數民族用品

海南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海島,全島共聚居30個民族。全區少數民族人口約97萬人,占全島人口的15.8%;其中黎族約89.6萬多人,苗族約4.5萬多人。勤勞智慧的黎、苗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和勞動在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的五指山區,並建立了自己美好的家園。

黎、苗族等少數民族用品,主要有獵槍、砍刀、鉤刀、陶瓷、黎錦、黎服、苗服、筒裙、掛包、夜宴包、靠墊、壁掛和首飾等,多以家庭手工業生產為主。在中央的關懷下,七十年代,國家曾撥款60多萬元建立了瓊中獵槍廠,產品曾一度遠銷雲南、青海等省。同時,還建立了三亞市工藝廠,主要用於發展少數民族服飾和金銀首飾等特需工藝品。一九八七年三月,又撥款40多萬元給通什市建立民族織錦工藝研究所,以便發掘、繼承、改革、提高黎、苗族織錦工藝品。

海南少數民族用品,最具特色的是服飾和黎錦。黎族同胞是海南島最早的居民和開拓者,也是中國最早從事紡織的民族之一。元初,著名紡織家黃道婆流落崖州,虛心學習黎族人民的先進紡織技術,大膽革新,為發展中國的棉紡織事業作出了貢獻。黎族婦女使用傳統的手工業工具木紡輪、紡車、繞線架、踞織機、紮染架等,能夠織出挑繡,紮染出絢麗多彩的黎錦和服飾,充分表現出黎族人民的創造才能和藝術造詣。她們織錦不需用草圖,全憑各自的想象馳騁,構出變化多端的幾何圖紋,組成不同的人物、動植物和龍、鳳、太陽、山水等神話故事圖案,著色以紅、黃、白為主,色澤鮮豔,風格別致。有的人還在錦上嵌入金銀、雲母片、或綴以貝殼、串珠、銅鈴,以增強聲色效果。其中“崖州龍被”曾遠銷到杭州、桂林等地,被譽為“東粵棉布之最美者”。

廣州城區工業的發展

一、概況

廣州的城區工業,是市屬各區在一九六二年為安排城市閑散人員興辦的勞動服務站,采取自由組合、自籌資金、自找場地、自找業務、自負盈虧的形式,發展起來的集體所有製企業。二十多年來,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城區工業有了很大發展,為社會主義四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一九八八年廣州城區工業,共有工業企業1125個,工辦商業、服務業1497個,職工9.39萬多人,完成工業產值16.90億元。生產行業包括服裝、針織、家用電器、電子儀表、日用五金、塑料製品等20個自然行業,產品品種近5000種。一九八八年擁有固定資產淨值2.71億元,流動資金4.45億元,主要設備3.1萬多台,運輸汽車近千輛,廠房120多萬平方米。一九八八年與一九八○年相比,廣州城區工業有了迅速的發展。

二、曆史的回顧

廣州的城區工業從小到大,走過一段艱難曲折的道路。一九五八年,在全民辦工業形勢推動下,全市街道創辦了2155個小組,參加工作的居民有2.7萬人,一九六○年發展到3萬多人。一九六二年,調整為503個工廠,職工2.2萬多人。隨後,這些企業全部轉歸當時的市手工業局管理。

一九六二年底,各區按照廣州市人民政府《關於妥善安置社會閑散人員、組織人民經濟生活的決定》,又重新辦起了勞動服務站和各種專業組,一九六三年職工增加到4.3萬人。為了安排好這些已組織起來的閑散人員,一方麵為全民所有製工業企業提供輔助勞動力,一方麵利用大廠廢舊料、邊角料生產拖把、小五金、雞毛帚等一些人民生活用品。到一九六五年底,這類生產、服務社(組)發展到2535個,安排了7萬人就業,生產的日用小商品有191種,為有關工廠企業加工零配件172種,經營收入7000萬元,利潤500萬元,上繳稅金100萬元。

“文化大革命”初期,全麵否定了街道工業的作用,使之受到嚴重摧殘。進入七十年代,街道工業又重新得到肯定,並提出“為工業服務、為農業服務、為出口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的發展方針。一九七三年,為了加強對街道工業的管理,市裏又明確“條塊結合,歸口管理”的原則,由市屬各工業局對街道工業在生產方向、計劃安排、產品零部件加工協作、企業管理、技術指導方麵加以管理,體製仍屬區街領導。這項措施雖然沒有全麵貫徹執行,但對區街工業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後來,由於一段時間受盲目擴大重工業的思想影響,搞了一大批機械加工企業。據一九七七底統計,區街工業中機電行業的廠(社)有247個,職工3萬人,年產值達1.7億多元,占整個區街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一九七八年國民經濟調整中,這些企業生產任務嚴重不足。一九七九年與一九七七年相比,工業總產值下降19.6%,利潤額下降32.5%,上繳稅金減少22.9%。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在改革、開放、搞活方針的指引下,廣州城區工業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組建了市、區、街三級工業公司的管理體製,從此廣州城區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三、新時期的新發展

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八年,是廣州城區工業發展較快,經濟效益較好的時期。這一時期,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5.8%,銷售收入平均每年遞增29.9%,利潤總額平均每年遞增20.7%,上繳稅金平均每年遞增18.8%,全員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遞增19.3%。一九八八年,廣州城區工業湧現了33個年超過100萬元的骨幹企業。這一時期,廣州城區工業發展的特點是:

(一)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廣州城區工業是集體所有製,但在改革前,由於統得過死,管得過多,各工業企業實際沒有多少自主權。八十年代以後,從四個方麵進行了改革:一是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五年,市、區政府根據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城區工業的實際情況,製定了一些改革、開放、搞活的具體規定和政策措施,並明確規定區、街和企業的權益,給企業增加了活力。如允許企業擴大經營範圍,開展多種經營;允許企業在留成分配上有較大的自主權;允許企業用貸款搞設備更新、技術改造,並可在稅前還貸;允許企業所得稅超過一九八四年部分減半征收,企業試行目標所得稅;以及銀行對企業開發產品給予一定的貸款,等等,都對城區工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二是引入競爭機製和風險機製,推行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製。一九八八年實行各種承包的企業已占70%,實行目標所得稅的企業296家,還有一部分企業試行抵押承包。推行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製,有效地調動了生產經營者和企業職工的積極性,使企業逐步向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新經營機製轉變,增強了企業的活力。三是大力清除“左”的錯誤思想影響,落實經濟政策。從一九八○年開始,分期分批地把128個較大的企業由共負盈虧改為自負盈虧,在企業內部分配上實行計件工資和記分計獎,以及全額利潤提成,並積極推行工資總額與經濟效益掛鉤,打破了企業和職工之間事實上存在的“大鍋飯”、“鐵飯碗”,促使企業和職工從物質利益上關心自己企業經營的好壞,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推動了城區工業的發展。四是各區試行股份製,企業職工入股分紅。一九八八年東山區已有37個企業試行職工入股分紅,共籌集資金355萬元,用於更新設備,開發產品,調動了職工愛護企業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

(二)調整生產結構,抓好產品開發,提高企業的應變能力。廣州城區工業,在六十年代是純服務型的經濟結構,主要是以修、補、改和收舊利廢為主,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產品,經營收入很低,職工人均月收入隻有30多元,被稱為“有收入的居民”。進入七十年代後,生產結構逐步轉變成以加工型為主,但受賴以加工的全民所有製企業產品的影響很大。從八十年代初起,城區工業開始由加工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首先,各區從實際情況出發,調整生產結構,以輕為主,采取“轉、擴、並”的方法,先後對468個企業,分類分批進行調整。對那些產品飽和及滯銷而又具備轉產條件的企業,積極幫助它們轉產適銷對路的輕紡和日用消費品,以發揮小型企業“船小好掉頭”的優點;對那些產品適銷對路和有發展前途的企業,幫助它們擴大生產能力;對那些管理不善、嚴重虧損的企業,或化大為小,或實行兼並。這樣,經過兩年的調整,內部結構逐步趨於合理。白雲區的南方交電企業公司一九八○年前是生產自行車配件的小廠,該公司經理淩國強帶領職工大膽改革、開拓、創新,使企業向多元化經濟發展。幾年來,在原工廠的基礎上,認真調整生產結構,先後建立了自行車手閘廠、氣筒廠、鋼管廠、拉閘廠、不鏽鋼製品廠和一個產品展銷門市部,發展成為5廠、1門市部的新型聯合企業。一九八八年這家公司擁有廠區麵積5.8萬平方米,自建廠房3.26萬方米,固定資產淨值1750多萬元,職工980人。幾年來,這家公司不但生產得到較大的發展,而且產品也不斷增多。其中,自行車普通型手閘、鋁合金鉗型閘、車把、三角架、前叉、打氣筒、高頻焊管、豪華型拉閘、高級轉椅、折椅等銷往20多個省、市,部分出口外銷。一九八八年工業總產值3600多萬元,利潤396萬元,比公司成立前的一九八四年分別增長3.5倍和8倍。公司經理淩國強被評為一九八七年廣州市勞動模範。

八十年代以來,許多企業還注意了掌握市場信息,發揮自己的小型、分散、工業門類多樣、靈活善變、適應性強等特點,積極開發新產品和新花色品種,以適應國內外市場的需要。一九八八年各區開發的新產品154個,較好地取得了對市場需要的主動權,提高了企業的應變能力。在廣州城區工業生產的近5000個產品品種中,80%屬於輕紡日用工業品。不少是款式新穎、小巧玲瓏、美觀實用的產品,有的成為南國的“新秀”,增添了“廣貨”的異彩。據一九八八年統計,已有30個產品被評為部和省、市名優產品。

(三)積極貫徹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廣州城區工業針對過去基礎差,設備老,底子薄,先天不足,競爭能力弱的情況,從一九七九年底起,比較普遍地利用了毗鄰港澳的有利條件,積極開展“三來一補”業務,用賺取的外彙,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裝備自己,加快企業改造,增強企業的實力。據一九八八年底的統計,與外商簽訂有效合同共9584宗;其中來料加工的產品有服裝、針織、毛織、手表、五金、電器,塑料、皮革、玩具等,接受來料加工和裝配業務的企業近300個,職工2.2萬多人,實收加工費1.11億美元;先後共引進各種設備,84萬多台(套),從而使大批老設備得到更新改造。如承攬服裝來料加工生產的65個企業,淘汰了舊式機台,換上高速多能、自動繡花等各種現代縫紉專用設備,已能大批量設計縫製各種中、高檔服裝,使年產量達到960萬件的規模,成為廣州地區服裝行業大戶之一。許多企業通過接受外商來料加工裝配,加強了計劃管理和質量管理,注意經濟核算,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都有比較大的提高。

廣州城區工業隨著對外經濟往來的增多,經濟合作的形式也在發展。據一九八八年底統計,與外商共同興辦合資合作企業60家,客商實際提供投資(含實物投資)共4490多萬美元,共合辦了泡沫塑料、錄音帶、彩色印刷、眼鏡、工程裝飾、電器維修、汽車運輸等80個項目。一九八八年合資合作企業總產值1.05億元。此外,還積極發展出口產品,開拓國外市場,已有光管支架,家用水泵、電爐、電熨鬥、電鉻鐵、表帶、眼鏡、服裝、鈕扣、塑料器具、羽毛球、神奇藥筆、自行車零件等20多個產品出口。八年來出口收購值共2.16億元,平均每年為國家創彙1000多萬美元。

(四)堅持技術進步,加強企業後勁和競爭能力。廣州城區工業針對廠多麵廣、技術水平不高和生產效率低的狀況,除通過對外加工業務和合資合作,引進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外,各區還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大廠的技術合作,不斷研製新產品和提高產品質量,把一批科研成果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增強企業的後勁和市場競爭力。如南華西街工業公司密切同科研單位及大廠的技術合作,加強對職工幹部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企業素質。該公司先後開拓盤管風機空調器、骨架式組合開關櫃等新產品,其中有些是填補國內空白的高技術產品,增強了企業的競爭能力。東山區華遠公司采用新電熱膜技術,生產電熱水器和電火鍋,一九八八年獲得國家二級科技進步獎。荔灣區廣州永紅紐扣廠過去由於技術設備落後,生產的紐扣產量低、品種少、經濟效益差,企業隻能維持簡單再生產。一九八三年之後,該廠先後引進意大利的紐扣設備共90台(套),紐扣的產量和質量大為提高,花色品種從100種增加到2000多種,成為中國紡織進出口總公司服裝輔料公司的定點生產廠。一九八八年,這個廠生產各種紐扣達7億粒,創稅利520萬元,比一九八二年分別增長11倍和20倍,在國內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廣州電工合金廠廠長鄺如章積極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先後從聯邦德國、日本引進了6台雙金屬電觸頭生產機和管理技能,使產品達到10個係列、29個品種、200多個規格,生產效率大大提高。該廠一九八八年生產各種電工觸頭29.9噸,比一九八一年增長21.6倍;利潤276萬元,比一九八一年增長30倍;節約白銀累計38.9噸,價值2760多萬元。該廠由於堅持科技進步,依靠科學管理,一九八四年以來先後獲得廣州市和廣東省科研成果獎,機械工業部節銀工作優秀和技術進步一等獎,一九八八年被批準為國家二級企業。廠長鄺如章被評為一九八六年廣州市勞動模範。

(五)擴大橫向聯合,促進經濟發展。一九八八年,橫向經濟聯合已發展到18個省、市,與對方共同舉辦的聯營企業310個,聯營項目300多個,投資總額近5000萬元。其中,有對方出技術、出資金、共同開發產品的企業;有對方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聯合生產經營的企業;也有雙方進行產品銷售聯營的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橫向聯合,對於搞活經濟,共同發展,進一步發揮沿海和內地各自的優勢都有好處。如海珠區一九八八年與省內外單位開展聯營的企業發展到130個,創利潤1900多萬元,占全區工業利潤總額近二分之一,從而促進全區工業的更快發展。這個區的南華西街工業公司,在街主管經濟的黨委書記韓偉煜帶領下,一九八一年大膽提出與外地大中型企業開展聯營的設想,並且與北京化工總廠組建了全市第一個聯營企業——化學試劑聯營部。接著,又按照互利互惠,共同發展,講求信譽的原則,先後與北京、天津、上海、蘭州、貴州、洛陽、沈陽、長春、南昌和省內的60多個國營企業和科研單位,實行生產聯營、銷售聯營、合資辦廠等多種形式的經濟聯合,廣開了業務經營之路,搞活了經濟。幾年來,這家公司生產連續飛躍發展,經濟效益八年翻四番。一九八八年南華西街工業(含工辦商)利潤達到1600多萬元,連續五年居廣州市街道工業的首位。這家公司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先後被評為廣東省先進企業,廣州市和廣東省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廣東省模範集體。韓偉煜也被評為廣州市“十大公仆”之一和廣東省勞動模範。

(六)工商結合,發展第三產業。廣州城區工業具有點多、分散的特點,為發揮自己的優勢,適當發展一些第三產業,對於搞活企業經濟,促進整個城區企業生產穩定發展很有好處。到一九八八年,城區工業在全市各條街道興辦第三產業共1497個,有展銷部、商場、首飾店、裝飾公司,也有旅店、酒樓。一九八八年,第三產業營業收入16.49億元,占城區工業營業收入總額的56.4%,利潤額7463萬元,占城區工業利潤總額的41.7%。如越秀區利用地處廣州鬧市中心的有利條件,共興辦商業和服務業550多家,一九八八年營業收入5.6億元,利潤1900多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72.3%和52.8%,對發展本區經濟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此外,城區工業為了溝通銷售渠道,除開設展銷門市部300多個外,還定期舉辦展銷會、訂貨會,並采取送貨上門,代辦托運,產品維修等服務措施,受到客戶的歡迎,擴大了銷路,促進了城區工業的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