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集體工業(2 / 3)

三、負債建設與“金三角”的崛起

珠江三角洲,包括珠江流域的廣州、佛山、江門等6市、9縣。十年改革開放,使這裏的集體工業有了迅速的發展。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六年,在商品經濟突飛猛進的珠江三角洲,集體工業首倡負債建設和風險經營。短短五年間,在這塊占地麵積為全省總麵積21%的沃土上,傾注了全省集體工業六成的固定資產投資,其中貸款投資就達20多億元,負債建設使集體工業得以集中資力,展開了高起點、大規模的技術改造。五年來,三角洲集體工業先後引進電冰箱、洗衣機、電風扇、鋼琴、塑料製品、家具、服裝、玩具等生產線近200條,國外先進設備3萬多台(套),使三分之二的集體企業得到脫胎換骨的更新改造;新增固定資產28億元,年均遞增31%;中高檔產品比重由20%提高到50%以上,優質品率達到30%,成為全省集體工業實力最強、活力最旺的“金三角”地帶。在負債建設中,後來居上的江門市,五年投資新增固定資產淨值17.45億元,從中下遊一舉躍為全省集體工業的首富。佛山市五年產值翻兩番,一九八六年達到55.11億元,居全省集體工業產值之首。順德、南海兩縣和中山、東莞兩個縣級市,一九八七年集體工業產值均突破10億元以上,分別占當地工業總產值的70%強,成為廣東集體工業最引人注目的“四小虎”。南海縣飛行電器工業公司原是一家生產竹木農具的手工業社,一九七九年以後轉產吊風扇,大膽負債開發,先後新建、擴建廠房4萬平方米,引進生產線10條、設備300多台(套),六年來發展成為擁有1164萬固定資產,10個分廠,1766名職工的大型集體企業,一九八七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15億元,稅利1223萬元,出口創彙400多萬美元。

在負債建設中,一批商品經濟的開拓者脫穎而出。其中,中山市洗衣機廠廠長許繼海,以辦一流企業、出一流產品、創一流效益最為著名。在開發形式上,許繼海在全市首開負債建設新風,一九八三年貸款1900萬元,冒著年息100萬元的風險,搶點上馬雙缸洗衣機,當年建設,當年投產,一年後即收回全部投資,使陷於虧損困境的企業成為年入千萬的“豪富”。一九八六年,許繼海又負債5000萬元,開展了第二期技術改造,形成年產100萬台洗衣機係列產品的能力。一九八七年,全廠完成雙缸洗衣機66萬台,總產值3.16億元,稅利4047萬元,成為全國同行業中產量最多、產值最大、經濟效益最好的企業。在設備、產品造型上,許繼海博采眾長,率先采用懸鏈輸送裝置,形成活動的空中倉庫和連貫生產全過程的流水線,達到每17秒鍾生產一台雙缸洗衣機的高速度,並在全國獨家推出鋁合金外殼和采用新型節能洗衣桶的威力牌洗衣機。產品不僅行銷全國,而且出口量連年成倍增長,一九八七年出口創彙537萬美元。在管理形式上,許繼海從嚴治廠、科學治廠,較早推行“滿負荷工作法”和經濟責任製,建立6大類近200項技術和管理標準,實現營運製度化,並較早引入電腦管理。一九八七年,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43.76萬元,人均創利稅5.59萬元,為全國同行業之最。許繼海艱苦創業四年,帶出了全國家用電器工業第一家國家二級企業,他自己也榮獲全國優秀經營管理者、廣東省優秀廠長等光榮稱號。

珠江三角洲集體工業負債建設取得豐碩成果,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六年,新增產值81.91億元,占全省集體工業的81.5%;新增銷售收入75.21億元,占全省集體工業的73.23%;新增利稅7.21億元,占全省集體工業的73.79%。一九八六年珠江三角洲集體工業總產值達到132.68億元,為“金三角”工業總產值的42%,固定資產、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均占全省集體工業的70%以上。

廣州二輕集體工業概況

廣州是中國的南大門和國際著名的港口,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自然條件,給手工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環境,形成了手工業長期以來比較發達的曆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廣貨”,就是以廣州市二輕集體工業(手工業)產品為代表的。廣州集體工業經過三十多年的組建、調整、改造、提高,生產取得了很大進步。尤其是一九七九年以來,通過撥亂反正,落實對集體經濟的扶持鼓勵政策,在集體企業的管理體製和經營管理、分配製度等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堅持以加速外向型經濟轉變為主導的方針,全方位擴大出口生產,使廣州二輕集體工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麵貌。到一九八七年底,廣州二輕集體工業擁有日用五金、廚房設備用具、塑料、皮革製品、文教體育用品、室內裝飾配套用品、工藝美術品、服裝、特種照明、金屬家具、樂器、製鎖、家用電器、萬寶電器等18個工業公司,集體企業172戶,占市二輕係統工業企業242戶的71.7%,占全省二輕集體企業的9%;職工70289人,占市二輕係統職工總數的66.7%,占全省二輕集體職工總數的16%;固定資產原值近5.75億元,占市二輕係統固定資產原值的67%。一九八七年二輕集體工業總產值20.57億元,占市二輕係統工業總產值的72.49%,占全省二輕集體工業總產值的28.34%。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七年間,二輕集體工業獲得市以上優質產品稱號的產品共220種,優質品率達到47.23%,高於全市平均水平。一九八七年,二輕集體工業利稅總額2.85億元,比上年增長30.92%,占全省二輕集體工業利稅總額的41.68%,其中利潤總額1.81億元,比上年增長33.89%,占全省二輕集體工業利潤總額的52.42%。在生產發展的同時,職工收入逐年增加,一九八七年人均工資2296元,比上年增加18.23%,扣除價格上升因素,實際增長4.53%。一九八二年,廣州二輕集體企業還用自籌資金建成一處占地6萬平方米,有260張床位的職工療養院。

廣州二輕集體工業之所以能穩步、健康地向前發展,是因為按照集體經濟的性質、特點開展了工作。

一、深入進行經濟改革,建立適合集體經濟特點的管理製度

一九七九年以來,在總結曆史經驗的基礎上,廣州二輕集體工業按照集體經濟的性質和特點,進行了多方麵的改革。一是改統負盈虧為自負盈虧。從一九八一年起,合作工廠全麵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擴大稅後利潤留成,打破了“大鍋飯”,加強了企業的經濟責任。二是一九八四年恢複和組建了廣州市二輕集體企業聯社和行業專業聯社,恢複了職工入股分紅製度,推行了職代會領導下的廠長負責製,並逐步推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使企業的民主管理得到了加強。三是在產、供、銷、人、財、物等方麵給企業放權,改變了過去對下幹預過多的現象,對一些規模過大、經營不善、生產方向不對路的企業進行了調整改組,進一步搞活了企業。四是在經營管理上推行了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製,理順集體企業內部分配,處理好積累和分配的關係。據一九八七年對172戶集體企業統計,實行工資總額與銷售額掛鉤的有125戶,實行計稅工資的29戶,其它18戶企業分別實行計稅工資加浮動工資、工資總額與稅收掛鉤等形式。集體企業全部實行了各種承包經營責任製,大大地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積極性。五是進一步調整所有製結構,實行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一九八七年市二輕局和市二輕集體企業聯社清理了聯社資財,合理劃分財產歸屬。由於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廣州二輕集體企業經濟效益極為顯著,一九八七年比上年生產增長25.58%,利潤增長33.89%,增長幅度比全民企業分別高19%或22.51%。

為配合聯社體製改革,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的群體優勢,一九八八年五月,經廣州市政府有關部門批準,組建了義聯企業集團公司。這個集團是以二輕聯社投資興辦的直屬企業為主體,聯合22個企業性公司組成的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綜合性的經濟聯合體。義聯集團公司的組建,有利於運用經濟上和技術上的雄厚實力,改造老企業,開發新行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促進二輕集體經濟在新的形勢下向前發展。

二、積極引進先進技術,改變落後的生產手段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廣州二輕集體工業依靠自身的積累,爭取國家的扶持,上了一批大項目,包括一些見效快的項目,同時把發展生產建立在技術進步的基礎上,使不少企業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跨進了現代化行列。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七年,基建和技改總投資3.36億元,用彙共3761萬美元,其中引進和改造86個技改項目,土建竣工麵積近50萬平方米。主要項目有:家用電冰箱生產線、運動鞋生產線、鋁型材生產線、塑料編織袋生產線、室內裝飾配套產品係列,以及萬克注塑機、C—3鍍鉻添加劑等。新項目、新科技成果的投入生產,不僅改變了二輕集體工業的落後麵貌,而且生產出不少能躋身國際市場或以產頂進的高檔消費品。製鎖行業推廣應用新工藝、新技術後,開發了不少新產品,如應用壓鑄工藝開發的冰箱鎖、帶鎖頭單麵鋁窗鎖、合金抽屜鎖、合金家具鎖,用鍛壓工藝研製的浮雕銅鎖,用遠紅外線研製的遙控門鎖,為高檔產品配套的鋼琴鎖,為國外旅遊服務的馬鞍鎖等,大大提高了出口創彙能力。該行業一九八七年技改投資505萬元,試製成功和投產的新產品18項,創造產值2333萬元,占當年工業總產值的22%。工藝美術行業通過技術改造,推動了傳統技藝的提高。廣州織金彩瓷工藝廠老藝人趙國垣,從事彩瓷業已有半個世紀,先後設計了各種產品和花色350多種,其中獲省一等獎的有2個、優秀獎6個,有的作品被省博物館收藏。一九六四年他開始研製顏料獲得成功,解決了“廣彩”二百多年來顏料依靠進口的狀況。一九七六年他與有關部門共同研究顏料龜裂問題,也獲得成功。一九八四年,他研製成功“低鉛熔出顏料”。此外,他還改革了電爐,使彩瓷烤花電氣化。一九八八年四月,趙國垣被輕工業部授予工藝美術大師的光榮稱號。

技術進步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一九八七年二輕集體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31038元,比一九八○年增長2.2倍。

三、大力開展外經外貿工作,生產向外向型轉變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和不斷擴大,廣州二輕集體工業堅持了以加速向外向型經濟轉變為主導,帶動各項工作的指導方針。在實際工作中貫徹“一服從、三優先”的原則,即產品內銷服從外銷;出口為主的項目優先立項,外彙和人民幣配套資金優先安排,生產物資優先供應。同時,在獎勵、外彙留成、信貸資金等方麵對出口企業給予優惠政策。由於把握了良機,多渠道、多層次、多方式開拓國際市場,打開了出口生產的新局麵。一九八七年集體工業出口交貨值6.07億餘元,占全市工業出口交貨總值的25.57%;生產出口產品的集體企業128戶,占全係統集體企業戶數的74.4%,出口產品品種200種。年出口換彙在100萬美元以上的產品有電飯煲、家用洗衣機、家用電冰箱、金屬家具、服裝、掛鎖、油漆刷、羽絨製品、木家具、藤製品、珠繡品、玉雕等35種,行銷世界五大洲110多個國家和地區。

廣州二輕工業外經外貿所以得到較大發展,一是調整了出口產品的結構。過去廣州二輕集體工業的出口是以小五金、工藝美術、服裝、文體用品等勞動密集型的小商品為主的,近五年內,特別是一九八七年,出口產品逐步向大宗、比較高檔的、耐用的創彙產品轉變。一九八八年,家電產品的出口交貨值和創彙分別占全係統交貨總值和創彙額的47%和50%以上。二是利用華僑眾多,鄰近港澳的地理優勢,積極創造條件,改善投資環境,創辦中外合資合作企業。至一九八七年,有18戶集體企業與外商合辦了合資、合作企業。如與港商合資經營的新東方廚房設備廠,大力生產不鏽鋼現代廚房設備及其配套產品,開拓了新的生產路子。皮革公司通過舉辦聯發、廣盛、雙龍等合資企業,使該行業皮鞋出口量從一九八五年的14萬雙上升至一九八七年的274萬雙,比曆史最高水平還超出3倍,占全行業皮鞋總量的51.3%。三是隨著國際市場變化而靈活應變。由於服裝行業出口主導產品棉纖服裝受國外紡織品進口配額限製,於是安排部分企業轉產不需配額的革皮服裝和羽絨製品等產品出口,使全行業一九八七年的出口交貨值比上年增長21%。四是從間接出口向直接出口轉變。過去,家電、製傘等行業的產品大部分銷往國內的外彙商場,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因受外彙市場波動影響,國內訂貨減少,這兩個行業采取靈活措施,提高直接出口比率。如廣州電飯煲廠采取新型包裝,按客戶要求生產多種規格產品等方式擴大出口,一九八七年電飯煲直接出口18萬個,出口數量連續九年保持全國首位,還獲得免檢進入歐洲共同體市場的合格證。五是配合外貿體製改革,加強工貿聯係,利用多渠道出口,充分發揮市二輕局駐外機構、自營出口企業、機電產品出口基地企業的作用。一九八四年以來,經省政府批準,廣州電冰箱工業公司(即萬寶電器工業公司)、南方玉雕廠等9個企業實行自營出口,一九八七年完成出口收彙526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1倍。南方玉雕廠在工貿聯營的基礎上,直接對外銷售,搞活了生產,做活了生意,一九八七年工業總產值完成921萬元,利潤實現186萬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8%、11%。六是采取兩條腿走路的辦法,將傳統外貿收購方式與參加國外展銷活動,到境外辦企業結合起來。如工藝美術行業,積極參與國際貿易,開拓歐美遠洋市場,擴大工藝品出口銷售新途徑。一九八七年出口交貨值7936萬元,比上年增長67.4%。與此同時,廣州二輕集體工業還積極探索新的對外經濟合作形式,到一九八七年底,經批準到境外辦企業的項目有服裝、工藝等8家。

四、堅持發展日用小商品生產,供應人民生活需要

廣州二輕集體工業在大抓高、精、尖產品的同時,堅持日用小商品的生產。在生產安排、物資供應、經濟政策等方麵扶持生產小商品的企業,對微利企業在退休統籌基金等方麵給予減免優惠;把一些主要的日用小商品納入計劃軌道,在局管43種計劃產品中,小商品就有25種。對日用小商品生產所需原材料,千方百計組織供應或節約代用。如鋁製品三廠,在鋁錠售價高幅度上升的情況下,利用生產高壓鍋的邊角料生產安全刀架,既解決了原材料供應,又降低了成本,使這家固定資產原值僅696萬元的企業,一年為國家創造稅利474萬元。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廣州市二輕工業每年投放市場的日用小商品生產總值保持在10億元左右。但是由於原材價格上漲,費用增大,也影響了小商品生產的發展。

五、大力開發家用電器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

廣州市在六十年代初期,就曾試製和小批量生產了一些家用電器產品,但由於技術和市場等原因,生產一直上不去。一九七四年,廣州市二輕工業局根據市場變化,組成全國第一個家用電器總廠。一九八○年,家用電器總廠又發展成為廣州市家用電器工業公司,先後將廠房大、設備好、技術力量強而生產任務不足的二輕機修廠、人民機修廠等10家企業並入,集中力量生產市場急需的家用電冰箱、家用洗衣機、電飯煲、台風扇、電熱器具等產品。一九八四年七月,為了適應電冰箱大發展的形勢,又將廣州冰箱廠劃出組建萬寶電器工業公司,進一步擴大生產。廣州市家用電器產品以起點高、款式新、品種多而受到消費者的歡迎。一九八七年,萬寶電器和家用電器兩個公司共實現工業總產值11.44餘億元,占全局工業總產值的40.32%;其中家用電冰箱完成70.58萬台,家用洗衣機完成49.77萬台,電飯煲完成164.22萬個,電風扇完成41.42萬台。廣州二輕集體工業在發展家電產品中的主要做法,一是根據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積極研製中、高檔新品種。這些產品在造型設計、產品性能、生產工藝、產品係列化等方麵,在國內家電行業中均居先進行列。二是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一方麵抓好計量、標準化工作,另一方麵開展創優活動,改進檢測手段。其中,萬寶牌電冰箱、五羊牌雙缸半自動洗衣機、電飯煲、電熨鬥、窗式空調器等產品,分別獲輕工業部或省優質產品稱號。三是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萬寶電器工業公司在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七年間,采取貸款和補償貿易方式,共投資3.44餘億元進行設備和廠房的改造和擴建,使產品質量穩定提高,一九八七年實現利潤1.01億元。經過幾年努力,廣州家電行業已初步形成一個產品門類齊全、規格係列的專業部門,成為廣州工業的重要支柱。

為了大規模發展家用電器產品,在市政府直接領導下,一九八八年四月八日正式組建成立萬寶電器集團公司。該集團公司以廣州市萬寶電器工業公司、廣州市冰箱電器工業公司、廣州市家用電器工業公司、廣州電冰箱壓縮機廠為主體企業,成員有機電、電器和原材料、零部件生產40個企業,以及科研、金融、商業單位。這家集團公司是一個生產、經營、科研、工貿、工商結合的綜合性、多功能的經濟聯合體,把廣州市主要生產經營出口家用電器的有關產品聯合起來,統一使用“萬寶電器”商標躋身國際市場,發揮企業群體的綜合優勢,爭取係列產品大規模出口創彙,參與國際競爭。

六、麵向兩個市場,積極搞活流通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廣州二輕集體工業重視流通對生產的反作用,加強市場調查研究和信息的收集工作,既麵對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個市場,又麵對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在“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新的運行機製下,逐步實現了由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向市場經濟的管理模式的轉變。

在物資供應方麵,由於國家物資體製的改革,近幾年來計劃分配的物資逐年減少,物資的缺口越來越大。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廣州二輕集體工業在供銷工作上采取了“跟得上、搞得活、走出去、引進來”做大生意的作法,向市場找物資,尋出路,組織多渠道的供應,搞好經濟協作,以取得較穩定的原材料供應來源。一九八六年以來,市二輕工業局義慶公司和供銷公司為了加強物資組織和經營活動,建立了各種原材料基地、產品基地、貿易基地,合理使用調劑外彙,進口生產急需物資。僅一九八七年即利用調劑外彙訂貨4000萬美元,進口一大批薄鋼板、塑料、夾板等,為企業生產提供了物資保證。

在產品銷售方麵,按照多渠道、多層次、少環節的原則,充分發揮二輕局、公司、企業三級銷售網點的作用,既搞好工商、工貿銜接,又疏通、擴大自銷渠道。在經營方式上,恢複和發揚靈活經營的優良傳統,除了繼續搞好廠店掛鉤、來料加工、送貨上門、流動服務、代銷經銷試銷等經營方式外,還與各地商業部門實行聯銷經銷,參加當地展銷會、訂貨會。此外二輕局、公司和企業分別自行召開各種類型的產銷銜接會、展銷會,邀請商業部門看樣定貨,實行多元化銷售。一九八七年,廣州二輕集體工業自銷產品占商品銷售總額的63.15%。

廣州二輕集體工業的發展曆史證明,隻有按照集體經濟發展的規律辦事,才能使集體經濟的事業興旺發達。廣州二輕集體工業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雖然已具有一定的規模,但從改革開放的形勢要求來看,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還不夠強,技術素質、工人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海南集體工業走上改革的發展道路

海南島在一九八八年四月建省以前,是廣東省的一個行政區。海南的二輕集體經濟是由原來的手工業經過合作化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解放前這裏的手工業,以縫紉、製革、製鞋、竹器等業較為興盛,其中椰雕最出名。但這些手工業大多資本微薄,規模很小,技術落後。

從一九五二年起,全區手工業開始組織起來。但是在海南解放以後的三十餘年間,在“備戰型”經濟的束縛下,在“左”的思想影響下,集體工業發展緩慢,經濟基礎仍十分薄弱,處於全省以至全國的落後地位。直到一九八三年十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快開發建設海南島的決定》後,海南區認真執行了“以開放促開發,搞活經濟”和“深化企業改革”的方針和一係列政策,集體經濟才開始向好的方麵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