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在引進硬件的同時,重視引進軟件。不僅引進關鍵設備而且引進專利技術、檢測手段、先進管理,開展技術合作,為消化吸收創造條件。
第四,實行國外引進與國內配套相結合。除了必須成套引進的以外,一般隻引進關鍵設備,在國內組織技術協作配套,以便最大限度地節省外彙。在零部件生產上,發展橫向經濟聯合,組織專業化協作,加快國產化的進程。
第五,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引進人才,與組織全員培訓相結合。同時,積極推行現代化管理,使企業的技術力量與管理工作適應現代化生產的要求,充分發揮引進技術的作用。
第六,在引進、翻版、仿製的基礎上,積極組織消化、吸收,並根據中國實際情況和使用經驗,進行改進和提高。
由於堅持狠抓技術改造,推動技術進步,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的生產落後麵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批傳統產品的生產企業,開始大量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改變了落後的傳統生產方式。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有了很大提高。
沙市二輕工業局從一九八三年開始,狠抓技術進步,在市屬30個集體企業中,有20個進行了技術引進。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技術引進的有電冰箱、旅遊鞋、服裝、鋁合金異型材等29項,總投資1.47億元,其中外彙2290萬美元,已投產的28項。通過引進和技術改造,開發了新產品,擴大了生產能力,提高了經濟效益。一九八七年上述引進技術的20個企業的產值、利稅,分別比一九八四年增長1.12倍和1.18倍。
沙市電冰箱總廠前身是生產煤油爐子和普通燈具的小五金廠。一九七四年,該廠黨支部書記龔孝勤和技術員劉旦生從有關部門獲悉電冰箱市場信息,就發動群眾獻計獻策,組織試製。經過一年時間,製出了壓縮機和第一台電冰箱。後來克服各種困難,逐步進行了技術改造,電冰箱產量逐年提高,但產品質量、品種都遠遠不能適應市場需要。在這種形勢下,經多方搜集技術信息,考察、論證,於一九八四年從意大利澤努瓦特公司引進電冰箱的設備和工藝。接著,又與日本鬆下冷機株式會社合作生產沙鬆牌電冰箱,質量達到鬆下八十年代產品同等水平。在引進設備同時,在上級的大力支持下,組織20多家工廠進行專業化配套協作生產,加快了引進技術國產化的進程。從一九八五年開始,電冰箱生產逐步采用國產配件,到一九八七年已有95%的零部件實現了國產化。
沙市電冰箱總廠引進先進技術過程中,遇到技術力量和管理人才奇缺的困難。在沙市毛紡廠的大力支持下,把在該廠工作、過去搞過不少製冷設備的王才順工程師調到電冰箱總廠,任技術副廠長。他上任後,製訂了冰箱處理加工科學程序,設計了生產線,改變了外殼加工雜亂無章的狀況。這個廠先後還從省內外請進工程師和技術骨幹40多人,同時,采取多種途徑對職工進行專業技術培訓,並挑選了一批優秀職工到高等學校深造。經過引進和培訓,全廠的技術力量已由一九八四年僅有3名中專技術員,增加到一九八七年的150多人。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中,該廠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不斷進行改進、提高和創新,先後自行設計配套電冰箱生產專用設備50多台(套),節約了外彙。經過不斷研製,這個廠先後推出了沙鬆牌、家美樂牌8個規格產品,適應了消費者不同的需要。經過五年的技術進步,沙市電冰箱總廠已由原來隻有270名職工、以手工業操作為主的小型企業,發展成為全國電冰箱行業骨幹企業之一。一九八七年全廠擁有職工1510人,完成工業總產值1.58億餘元,生產電冰箱14.24萬餘台,實現利稅近3000萬元,主要經濟指標進入同行業全國先進水平。沙鬆牌電冰箱先後被評為全國名優家電產品金虎優良獎,省優、部優產品。沙市電冰箱總廠一九八八年獲國家二級企業稱號。
黃石市服裝廠原是一九五二年由8名縫紉工人租借兩間房組織起來的合作小組,到一九八○年,職工發展到270人,但是生產一直還是“剪刀、烙鐵、灰線尺,十指、兩腳掙飯吃”,長期處於“吃不飽,餓不死,發不了財,也垮不了台”的落後局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廠長楊國鈞的帶動下,這個廠把眼睛盯到國際市場上,大膽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千方百計開發新產品,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從一九八二年開始,該廠與港商實行補償貿易,引進先進設備486台,使生產得到迅速發展。這個廠的主要產品T恤衫榮獲經貿部質量信得過榮譽證書,遠銷西歐和美國、日本、東南亞等10個國家和地區。這個廠連續三年產值、產量、利潤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長,跨入了全國服裝先進企業的行列。
宜昌市塑料編織袋廠是一九七四年由圓木廠轉產塑料製品的,由於生產技術落後,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企業麵臨困境。一九八一年,這家工廠引進聚烯烴編織物3條成套自動生產線,由生產編織袋,發展到生產複合水泥袋、塑料自動包裝袋、複合塑料篷布、塑料集裝袋、塑料保溫被等係列新產品。其中,塑料自動包裝袋和複合篷布填補了中國塑料工業的空白。該廠的一九八三年產值、產量、利潤比一九八一年分別增長4.1倍、2.4倍和4.9倍。聚丙烯輕型編織袋被評為一九八四年部、省優質產品和全國同行業第一名,聚丙烯複膜粘合袋獲一九八五年全國優秀新產品獎。
由於堅持狠抓技術改造,推動技術進步,廣泛開展創新和創優活動,推行全麵質量管理,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的大量新產品脫穎而出,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僅二輕係統的集體企業,從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七年底,榮獲國家銀質獎的產品有江虹牌女坡跟布鞋、大橋牌三輪童車等2種;榮獲國家工藝美術百花獎銀杯獎的有沙市金雀牌無紡條紋地毯、天門縣的常青牌葡萄和壽星桃盆景、武漢童車廠的大橋牌三輪雙管童車等4種。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榮獲輕工業部和全省優質產品獎的分別為35種和178種。一九八五年在全國少數民族用品優質產品評選會上,恩施市的清江牌民族連衣裙、沔陽縣的沔洲牌迅馬牧靴、來鳳縣的寶石漆筷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的天池牌煙花4項產品,榮獲優質獎。天門縣塑料花是近幾年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叢中盛開的一朵新花。它吸取了江蘇、嶺南等地園林盆景的藝術精華,發揮高壓聚乙烯可塑性的特長,采取了簡練的藝術手法,造型新穎、千姿百態、鮮豔奪目、真假難分,現已發展到1000多個品種,暢銷全國,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沙市無紡條紋地毯是用粗次羊毛和塑料樹脂膠合而成的,於一九七六年試製成功,填補了中國地毯生產的一項空白,暢銷國內,出口10多個國家和地區。武漢童車廠的大橋牌童車,以設計新穎、質量上乘、規格品種多,暢銷全國,遠銷歐美、中東、港澳等20個國家和地區、並於一九八八年獲輕工業出口產品銀質獎。
加快縣鎮工業的發展
湖北省武漢、黃石、十堰、沙市、宜昌、襄樊等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商業發達,工業基礎好,科學技術力量集中,協作配套能力強,具有發展城鎮集體工業,特別是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優勢。為了加快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的發展,湖北省二輕工業從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五年,對大中城市投入的各項建設資金,占同一時期全省二輕工業投入資金總數的65%,其中外彙占77%,重點發展了一大批技術密集型的高中檔產品和出口產品。
以大中城市為中心,充分發揮縣、鎮的作用,是湖北省城鎮集體工業蓬勃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全省的縣轄鎮一九八七年已有825個。這些縣轄鎮,在曆史上已經形成了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加快縣鎮集體工業的發展,具有很大優勢和內在潛力。一是,勞動力資源豐富。二是,接近原料產地。湖北素稱“千湖之省”,沿江河湖泊地區,有豐富的草、柳、羽毛、貝殼資源;鄂東、鄂西和鄂南山區,有各種皮毛資源,豐富的竹、木、生漆、絲、麻、藤資源,以及大理石、綠鬆石、孔雀石等礦產資源。三是,各地都有一批曆史上形成的名、特產品和精湛的傳統技藝。如鹹寧地區的竹編,洪湖縣的貝雕等工藝美術品,沔陽、大悟的草編,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藤器漆器,漢川、蘄春等地的工藝陶器等。四是,資金來源渠道多,集資容易。五是,接近廣闊的農村市場。六是,解決廠房、地基比較容易。由於存在以上潛力和優勢,隻要善於引導,充分調動縣鎮本身的積極性,就能大大加快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的發展。
為了加速縣鎮工業的發展,各級二輕工業主管部門把縣轄鎮作為發展集體工業的重要陣地,主動爭取有關部門的支持,協助各地解決發展中的具體困難。對集體企業上繳聯社的費用,基本上留給縣鎮使用,使之有一定的財力;對於發展速度快,經濟效益好的縣轄鎮,一年一度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從而調動了縣鎮大辦集體工業的積極性。鄂南鹹寧地區和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竹木家具、竹藤柳條編織品等傳統名優產品,以及地毯、漆器、地席等日用產品和工藝美術品。八十年代以來,僅鹹寧地區就發展了竹、木、棕、藤製品120多個企業。以荊州地區為主的江漢平原和江湖地區、依靠水源優勢,種草、殖貝,發展草席、草編、貝雕和羽絨製品生產。天門縣竟陵鎮根據本地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基礎,籌集了上千萬元的資金,從市場需要出發,發展了塑料花、服裝、童裝、布鞋、包裝箱、窗紗、製革、紡織袋等產品生產。一九八七年全鎮二輕工業總產值達到了8501萬元,比一九八○年增長5.14倍。漢川縣脈旺鎮一九七九年以前隻有幾個小工廠,工業總產值十年徘徊在300萬元上下。一九八○年以後,該鎮引進設備和人才,籌集資金組織新產品開發,采用“母雞下蛋”,一廠變多廠等辦法,發展了晴雨傘、童車、童床、鍍鋅鋼管、民族四季帽、升降滾動椅、健身球、羽毛球拍、繡花線、鏡片、聚氨酯泡沫塑料等產品。一九八七年全鎮二輕工業總產值達到4946萬元,比一九七九年增長15倍。沔陽縣彭場鎮根據當地土質條件,采取工農聯合辦法,小隊種草,大隊織坯,草編總廠設計和精整成品,大力發展涼席、門坎席、枕、墊、帽等草編產品共100多個花色品種,產品運銷英、法、美、日和東南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還製造和改進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織席機械,產品行銷全國。嘉魚縣洲鎮利用當地河灘發展柳條基地3000多畝,編織各式花籃、果盤、啤酒籃等20多個產品,遠銷美、英法等12個國家和地區。該鎮還利用當地資源發展工藝陶瓷磚,使全鎮二輕工業總產值由一九七九年的187.6萬元,增加到一九八七年的249.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