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的集體工業(1 / 3)

湖北省的集體工業

湖北集體工業的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四十年來,湖北省城鎮集體工業,在手工業合作社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已經建立起門類比較齊全,布局趨向合理的生產體係,成為全省日用消費品生產的一個重要支柱和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麵。據湖北省統計局資料,一九八七年,全省共有城鎮集體工業企業7854個,職工98.02萬人,完成工業總產值107.45億元;與“一五”最後一年一九五七年相比,職工人數增長2.2倍,工業總產值增長19倍。一九八七年,城鎮集體工業的企業數、職工人數和工業總產值,分別占全省工業同項的29.7%、27.9%和20.2%。湖北二輕工業係統,是全省集體工業企業最為集中的工業係統。一九八七年,全省二輕集體企業共有3012個,職工30.2萬人,工業總產值38.8億元,分別占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的38.3%、30.8%和36.1%。

湖北的手工業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大冶就有了較大規模的采礦、煉銅及青銅工藝製品。春秋戰國時期,江漢平原地區的煉鐵、漆器、絲織、木石雕刻和竹編工藝已達到較高的水平。隨縣(今隨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中,於公元前四三三年製作的編鍾,鑄工精湛,造型奇特,音色優美,足以顯示當時冶煉技藝的高超。蘄春的蘄簟工藝品,曾是唐代的貢品。明末開始興起的天門藍印花布,以圖案生動、古樸典雅、富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鄉土風格見稱,廣泛用於製作被單、頭巾、圍裙、服裝等,曾遠銷日本和南洋。清末,武漢三鎮已聚集手工業作坊40多個行業,4800多戶,工匠萬餘人。

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湖北省手工業形成了許多傳統名牌產品。廣濟縣(今武穴市)武穴鎮章水泉的竹器,以其技藝精湛、結構嚴謹、式樣美觀、風格清雅、優質耐用,自成一絕。一九一五年至一九四○年先後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一等獎和日本東京、大阪博覽會一、二等獎。應城縣(今應城市)民間堆漆藝人李樹仁創作的“金漆木梅花”,一九一四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一批頗負盛名的民間藝人,如剪紙藝人蔣在譜、竹器藝人章水泉、麵塑藝人湯有益、船雕大師龍雲華等,都有較高的藝術造詣,形成了獨具藝術風格和流派,享譽中外。

解放前,手工業生產日益萎縮。一九四九年底,全省手工業共有12.6萬戶,22.7萬人。“竹子節節空,篾匠一世窮”,“鐵匠一爐火,老來無結果”,這些民諺正是舊社會手工業匠人生活狀況的真實寫照。

新中國的誕生,為手工業的繁榮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手工業從貧窮、分散、落後的困境中解放出來,走上了社會主義合作化的康莊大道。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全省手工業生產得到迅速的恢複和發展,一九五六年全省合作化後的手工業總產值比一九五二年增長61%。一九五八年以後,手工業在逆境中雖仍有發展,但大大落後於城鄉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省城鎮集體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共湖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根據中央的有關方針、政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建立和健全了集體工業的專管機構,在稅收和資金方麵給予扶持,在原材料、燃料、電力的供應和交通運輸方麵實行優先保證,大力支持城鎮集體工業的發展。在這期間,湖北省二輕係統和其它有關部門,全麵推進了集體工業的改革,加速了集體工業的技術進步,在充分發揮大中城市作用的同時,利用各地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縣鎮集體工業,從而使集體工業產品品種大量增加,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新興行業迅速發展,經濟效益穩步上升。據全省二輕係統所屬集體工業企業統計,一九八七年工業總產值比一九七九年增長2.06倍,平均每年遞增15.02%,一九八七年與一九八○年比較,塑料製品工業總產值增長1.5倍,家用電器工業總產值增長17倍,金屬家具工業總產值增長9.3倍。

承包經營責任製勃興

長期以來,湖北城鎮集體工業企業在產品經濟條件下,形成了封閉式的管理模式,企業經營好壞一個樣,職工勞動好壞一個樣,“大鍋飯”、“鐵飯碗”嚴重束縛了生產的發展。

八十年代以來,省二輕係統遵照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一係列決定和指示,結合集體工業企業的經濟性質和特點,率先進行了改革:改統負盈虧為自負盈虧,改固定工資為計件、分成等多種工資形式,與此同時,組織企業由單純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隨著改革的深入,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機製的建立,在農業生產責任製的啟示下,一些縣、市開始在集體工業企業中進行了承包試點。一九八二年初,沔陽縣(今仙桃市)沙湖鈕扣廠,在產品大量積壓,工廠減產的情況下,開始試行承包責任製。承包一年,企業出現轉機。一九八二年與一九八一年比較,工業總產值增長70.2%,產量增長47%,利潤增長2.7倍,職工收入增長22.8%。同年,武漢市二輕係統10個長期虧損、瀕臨倒閉的集體企業試行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製後,企業絕處逢生,國家、集體、個人三受益。

一九八二年冬,省二輕局和省手工業聯社在總結武漢、沔陽、安陸等地經驗之後,決定在全省二輕係統內進一步擴大承包經營責任製的試點。到一九八三年五月底,據8個地區和6個市2232個企業統計,有1956個企業實行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承包責任製,承包麵占87.6%。省二輕局於六月份召開了全省地、市、縣局長會議,在認真總結經驗的同時,對承包的組織形式,確定合理承包基數,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係,以及對富餘勞動力和退休人員的安排等問題,提出了解決辦法,使承包責任製逐步得到健康的發展。

一是實行層層承包和全員承包。由工廠承包,發展到車間、班(組)、個人逐級承包;由隻對生產車間和工人承包,發展到對管理部門、後勤人員全員承包;由隻承包產量、產值、利潤,發展到同時承包質量、消耗等多種指標;由綜合承包,發展到在供銷、新產品設計、技術改造、工程項目、扭虧增盈、節能降耗等各方麵廣泛實行單項承包。

二是在承包中引入競爭和風險機製。在全麵推行職工代表大會製度和民主選舉廠長的基礎上,逐步實行公開招標承包,將企業的各項承包指標列出,在企業內外公開招標,擇優選定承包人(廠長),使一批經營能人脫穎而出。同時,承包人要拿出一定數量的私人資財作抵押,承擔經營風險,強化了經營者的責、權、利、險,給企業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三是注意克服承包中的短期行為,普遍實行廠長任期目標責任製。廠長在任期內不僅將企業的生產、效益等指標,實行逐年分解,逐級落實,而且越來越多的企業把財產增值、發展後勁等戰略目標和措施分年度具體化,並逐級落實。

四是在承包中加強企業管理。承包前清理核實企業資財,製定合理的承包基數,確定合理的分配比例,實行全麵經濟核算。大力加強基礎管理工作,嚴格定額管理、標準化管理和計量管理,建立和健全各項財務管理製度,加強財務監督,從而防止和注意克服了以包代管的現象,保證了承包經營責任製的順利進行。

五是嚴格履行合同,實行承包兌現,進一步調動承包者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

經過不斷完善和提高,全省有95%的集體企業穩定和堅持了各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製,保證了生產持續穩定增長。

在穩定、完善內部承包經營責任製的同時,為解決集體企業多收不能多留,技術落後、設備陳舊、後勁不足的問題,從一九八四年開始,安陸縣在4個二輕集體企業中試行納稅目標管理。試行一年的結果,上繳稅金比上年增長34.5%,留利比上年增長53.5%。經過總結試點經驗,從一九八七年五月以來,納稅目標管理在全省城鎮集體工業中逐步推廣。財政稅收部門同企業按照“定死基數、確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補”的原則,簽訂各種納稅目標管理承包合同。全省二輕係統一九八七年底,已有60%的集體企業實行納稅目標管理。這項納稅辦法的推行,促進了企業內部經營機製改革的深化,調動了企業挖掘內部潛力的積極性,使企業經濟效益得到不斷提高,從而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的穩定增長。

承包經營責任製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全麵推行這項承包責任製的一九八三年,據縣以上1284個二輕集體企業統計,工業總產值比上年增長14.86%,利潤增長34.36%。從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七年的五年間,全省二輕集體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3.7%。

加快技術進步的努力

湖北省集體工業的技術進步,經曆了由低到高的逐步發展過程。五十年代,手工業組織起來後,一方麵,依靠群眾的力量,改進勞動組織和生產工具:另一方麵,依靠集體積累,購置一些大廠替換下來的舊機器,開始改變落後的生產方式。六十年代,手工業的技術改造進入了自己武裝自己的階段。這一時期,全省二輕係統重點武裝了一批專業機械廠,試製生產了車、刨、鑽、銑、衝、鍛、壓等簡易機床和竹、木、塑料專用機械設備。通過自己武裝自己,有效地改變了生產條件,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技術裝備水平,加快了生產的發展。

一九八○年以來,湖北城鎮集體工業的技術改造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據全省二輕工業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七年統計,投入各種建設改造資金共9.2億元(其中外彙1億美元),為家用電器、家具、服裝、工藝美術、玩具等行業引進了先進設備及生產線343項,重點改造和武裝了300多個企業,發展了60多個在市場上具有競爭能力的產品。通過技術進步,發達國家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技術裝備,在全省二輕係統固定資產中所占比重,由一九八三年的5%上升到一九八七年的20%。一九八七年全員勞動生產率比一九五七年提高6.03倍。

為了迅速改變全省二輕工業的落後麵貌,各級主管部門把技術開發列入重要日程,進行了大量的工作。

第一,選準引進項目。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和國內外市場的需要,重點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發展新興行業,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在項目的選擇上,堅持反複比較,實行擇優引進,確保引進技術的先進性、適用性和可靠性。

第二,開辟多渠道資金來源。各級主管部門和企業對內充分利用各地優勢,對外采取靈活貿易和多種合作方式,通過爭取銀行貸款、地方外彙,實行中外合資、補償貿易、外商來料加工、工貿聯營、組織自籌等方式,千方百計擴大資金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