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鎮工業的興起,大大加快了全省城鎮集體工業的發展步伐,擴大了就業,增加了地方財政收入。一九八七年大中城市二輕集體工業總產值達到19.53億元,比一九七九年增長82.8%;以集體工業的為主的縣鎮二輕工業總產值達到19.28億元,增長3.04倍。縣鎮二輕工業總產值占全省二輕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由一九七九年的29.5%,上升到一九八七年的49.68%。
武漢市的二輕集體工業
一九五六年元月,武漢市的99%的個體手工業者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第二年底,全市手工業合作社發展到1261個、7.67萬餘人,這是武漢市集體工業的基礎。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到一九八七年,武漢市集體工業企業已有5566戶,職工49.19萬人,產值37.64億元。其中市屬二輕集體所有製工業企業202戶,職工5.75萬餘人,工業總產值68545萬元,上繳利稅3124萬元。
一、前店後廠,產銷結合
曆史上,漢口就是長江流域上、中遊一帶農副產品和手工業製品的集散地。由於交通便利、市場麵寬,許多手工業者可以直接麵向市場,麵向消費者、融工商於一體,形成產銷結合、前店後廠的特點,逐漸形成行業集中的打銅街、剪子街、衣服街、繡花街、燈籠街、筷子街、梳子街、鐵坊巷、打扣巷、紙馬巷等各種手工業生產和交易處所。直到新中國建立以後,武漢手工業和集體工業仍保持著這種生產兼經營的獨特方式。一九五三年,在圓木、家具、皮件、皮鞋、剪刀、雨具等127個主要行業的手工業戶中,全靠自產自銷的有69個自然行業,占總數的54.33%。一九五七年,在1273種手工業產品中,自銷品種占86.5%。除了有組織地向外推銷外,很大一部分產品是通過自設的銷售網點,麵向市場和消費者。爾後,由於產品經濟模式的束縛,集體經濟經營網點日益縮減,大都轉向統購包銷的形式。
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體製的改變,集體工業發揮廠房遍布三鎮的優勢,紛紛建立門市銷售網點,推銷自己的產品。到一九八八年,武漢二輕集體工業發展了門市部485個,經營麵積近40萬平方米,資金近億元,經營人員上萬人。武漢市工藝美術服務部是市手工業聯社在合作化高潮以後投資興建,以陳列、宣傳、交流、經營武漢手工業(集體工業)產品為主的產銷結合的一個大窗口,八十年代中期進行了擴建,薈萃工藝美術、輕工、電子產品之精英,經營的品種近1.3萬個,吸引著不少中外顧客。
二、改革體製,發揮特點
在城市經濟體製改革中,武漢二輕集體企業自一九八○年起進行經營和管理製度的改革。經逐步完善,到一九八三年在企業中提出“一包四改”,即聯利承包經營責任製,改革企業領導製度,改革企業核算體製,改革分配製度,改革人事製度。到一九八七年,二輕集體企業普遍落實承包經營責任製,並有175戶集體企業按市政府規定的“包死基數,超收分成,超收全留,扭虧包幹”的要求,實行了多種形式的承包責任製。
改革企業領導製度。主要是推行廠長負責製。武漢二輕企業自一九八四年,便分三批在武漢砂布廠、武昌圓木廠、塑料六廠等42戶集體企業推行了廠長負責製,以後又逐步推行至全係統。實行廠長負責製的企業,大都製訂了黨支部、廠長、職代會三個工作細則和廠長施政綱領,召開了職工代表大會。
改革企業核算體製。實行分級核算的企業占二輕企業總數的73%,初步形成了企業內部核算網。一部分企業還建立了內部銀行,發行“廠幣”和內部結算轉帳支票。
改革分配製度。一線分配形式有計件工資、定額超產計件工資、浮動工資或部分浮動工資、結構工資、浮動獎金;二、三線分配形式有承包浮動工資或浮動獎金、職責計分計獎,並實行領導幹部職務津貼,對知識分子浮動晉升一級工資,“熱、髒、累”工種崗位津貼,部分企業實行技術級差補貼。
改革人事製度。廢除幹部終身製,廠長有權在工人中選拔和任用幹部,實行合同製,並建立了幹部考評製度。
除實行“一包四改”外,還進行了以下一些改革:
清理資產,劃分歸屬,理順產權關係。從一九八六年十月至一九八八年底,武漢市根據市手工業聯社常務理事會的決定,對二輕集體企業、專業聯社、直屬單位的資產進行了全麵清理,核定聯社、企業、職工等所占有資金的數額,劃清產權歸屬,並由市聯社與企業簽訂資產占用協議書,經公證機關公證生效。對企業占用市聯社的資金,經市政府同意,由市聯社按月征收0.3%的聯社資金占用費;對各專業聯社使用的資產也按一定比例確定市聯社與專業聯社的產權關係。通過資產的劃分,使各企業的產權明朗化,有利於企業實行各種形式的經營管理,推進產權製度的改革。
改革生產經營體製,發展橫向經濟聯合,變封閉式經營體製為開放式經營。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武漢二輕集體企業約100戶與市內外600多個企業建立了橫向經濟聯合關係,共簽訂600多個經濟技術協作項目,建立各類經濟聯合體45個,並以名優產品為龍頭,以骨幹企業為依托組建了武漢荷花洗衣機聯營公司、武漢大橋童車製造公司等企業群體。此外,還引進了國內先進技術和名優產品,發展武漢二輕集體工業的生產。長江鋁製品廠與沈陽壓力鍋公司聯合,在武漢生產雙喜牌壓力鍋。武漢皮件廠與深圳遠東機械有限公司實行聯合,組建武圳旅行箱有限公司,生產國內首創注塑旅行箱。這些工貿聯合、工工聯合、產銷聯合等形式的橫向經濟聯合,不僅發揮了武漢中心城市的輻射力和吸引力,還進一步促進了武漢二輕集體工業自身的發展。
建立集體企業退休金統籌製度。根據武漢市手工業聯社與武漢市稅務局製定的《武漢市二輕集體所有製企業職工退休統籌基金試行辦法》,於一九八五年十月開始試行。參加退休統籌的集體企業共177戶。試行辦法規定:退休金包括統籌退休基本工資、糧食補貼、副食補貼、生產補貼等4項;本著“以支定數,略有結餘”的原則,按在冊職工標準工資總額35%計提,作為退休統籌金的來源;按月由企業與市聯社結算,結餘上繳,差額由市聯社補足,對虧損、微利企業,給予免繳退休統籌金的照顧。到一九八七年底,已有15663名退休工人享受退休金統籌製度。
三、發展傳統行業,開拓新型產品
三十多年來,武漢二輕集體工業注意發揮傳統行業的特點,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皮革工業是武漢傳統行業之一,創建於十九世紀末。新中國建立後,皮革行業的廠房設備、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產品開發均有很大變化。到八十年代初,成革品種已由20種發展到200多種,其中江南製革廠研製生產的芳草、藥物和香型“三防”革,皮子不臭還具有防水、防黴、防菌等優點。武漢市重視發展豬皮製革,成為全國最早推廣開剝豬皮的城市之一。皮鞋的花色品種由60多種發展到1000多種,並依靠武漢皮革質優,與產地接近,以及線縫皮鞋工藝技術全麵的優勢,生產的皮鞋在國內外有較高的聲譽。東風皮鞋廠生產的出口羊麵中跟女皮鞋,一九七九和一九八○年兩年被湖北省、武漢市外貿部門,武漢商檢局評為出口過得硬產品。皮件的花色品種由200多種發展到2000多種,航空牌旅行箱被譽為“一枝獨秀”。一九八一年,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占湖北省皮革工業的72%,在全國僅次於京、津、滬。但到八十年代中期,武漢的皮鞋由於式樣陳舊,在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力,處於不利和落後地位。到一九八八年,武漢皮革工業係統共有集體企業27戶,職工6672人。皮革行業正積極改革經營管理體製,開發新產品,爭取重振雄風。
武漢集體工業十分注重發展新興行業。自七十年代末期以來,武漢二輕集體企業中,陸續有近10戶集體企業轉產金屬家具,生產桌、椅、凳、櫃、床、沙發、衣架及屏風雜件等8大類產品。
自一九八五年以來,武漢二輕的金屬家具年產量已超過300萬件,在全國各大城市中,年產量、產值、利潤等連續四年居第一位。
武漢所產的金屬家具行銷全國20多個省市,並遠銷香港、東南亞、歐美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以鋼製家具三廠為龍頭的武漢金屬家具工業聯合公司,在激烈競爭的形勢下,一九八四年設計出活動轉椅等新產品。為了提高質量,以鎳鐵合金代替鍍鉻,解決了鋼椅在沿海地區空氣潮濕、容易生鏽的問題。全廠職工獻計獻策300多條,實現大小革新30多個,使鋼椅生產成本大幅度下降。在原材料成倍上漲,其它城市鋼椅價格普遍上調情況下,該廠宣布四季如意牌鋼椅價格保持不變。幾年中,這個廠的3個產品獲全國同行業一等獎。
高檔產品的開發,是武漢二輕集體工業近年來投資的重點。十年改革中,武漢家用電器行業先後貸款5000多萬元,引進日本、聯邦德國等國的先進設備和技術,使武漢的家用電器工業由小到大,由土到洋,逐步建立起一個擁有電動、製冷、電熱產品的行業。武漢家用電器企業大都是由生產五金、工具、機電等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轉向演變而成。這些企業從最初生產單缸洗衣機、單相窗式空調器、電熱杯等產品,逐步向定時電扇、全自動洗衣機、電茶爐、電熱毯等高一層次的產品發展。一九八八年電扇產量已達到19.65萬台,洗衣機產量達38.87萬台。經過十年的努力,武漢的“兩花”(即紅山花牌電風扇、荷花牌洗衣機)在湖北省頗有名聲,曾雙獲湖北“十佳”地產消費品滿意杯。其中,紅山花牌400毫米台扇被評為輕工業部優質產品。荷花牌洗衣機以其造型美觀,結構合理,使用安全可靠,洗滌效果良好,便於維修等五大特點,在全國洗衣機交電座談會上被評為第二名,一九八六年被輕工業部推薦參加萊比錫國際博覽會。武漢洗衣機廠廠長袁繼鵬自一九八三年上任後,積極開拓,大膽改革,走“內聯外引”,橫向發展的新路,一九八四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年廠長。
一九八八年,武漢家用電器工業以名優產品為龍頭,由一大批集體企業如武漢洗衣機廠、東風電機廠、長虹模具廠等為主體,聯合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商業、金融等32家企(事)業單位,組建成武漢電器集團公司。武漢的家用電器工業已從分散狀態組成新的整體優勢,將以新的姿態,參與國內外市場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