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環境保護(1 / 3)

鋼鐵工業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的特點

鋼鐵工業生產環節多,流程長,從采礦、選礦、燒結球團、煉焦、化學副產品回收、煉鐵、煉鋼、軋鍛擠壓、金屬製品到鐵合金、耐火材料、炭素製品的生產,幾乎每個環節都有產生汙染環境的粉塵、廢氣、廢水、廢渣、噪聲和振動。鋼鐵工業的汙染源多,汙染物排放量大,外排煙塵量約占全國排放量的9%,外排廢水約占全國廢水排放量的10%,是工業汙染中的大戶。鋼鐵企業生產過程中排放的粉塵、廢氣、廢水、廢渣中有害物質很多,廢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多環芳烴和煙塵,廢水中的酚、氰、油、鉻及其他重金屬,各種礦業廢渣、冶煉廢渣、工業垃圾等,都是汙染環境的有害物質。這麼多的汙染源,這麼大的排放量,這麼多的有害物質,如果沒有切實有效的環保措施,就必然嚴重汙染環境。這就是鋼鐵工業環境保護的特點。

除了上述鋼鐵工業普遍存在的環境汙染現象外,中國鋼鐵工業在環保方麵還有以下一些更為不利的特殊情況。

(一)作為煉鐵原料的鐵礦石大 部分既貧且雜,並伴生多種金(一)作為煉鐵原料的鐵礦石大部分既貧且雜,並伴生多種金屬、非金屬礦物,在采、選、煉過程中產生的廢石、尾礦、廢渣數量驚人。據一九八五年的統計,全年產鐵4384萬噸、鋼4679萬噸,排放的廢棄物即達4億噸,其中廢石3億噸、尾礦0.6億噸、冶金廢渣0.4億噸。更由於鐵礦中常伴生有螢石、硫、釷及重金屬等礦物,在生產過程中還產生不少汙染環境的砷、氟、二氧化硫、銅、鉛、鋅及放射物質。

(二)鋼鐵工業消耗的能源結構中,煤占75%左右,全國煤產量中約有10%用於鋼鐵工業。煤是汙染嚴重的能源,在焦化、動力等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硫、多環芳烴等有毒有害煙塵。

(三)多數鋼鐵企業工藝落後,設備陳舊,管理水平低,也導致了能源消耗高,資源流失大,環境汙染重。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在八十年代時,噸鋼能耗為0.6—0.8噸標準煤,噸鋼耗新水4—10噸;而中國重點鋼鐵企業的噸鋼可比能耗,一九七八年為1.39噸標準煤,一九八○年為1.2噸,一九九三年為0.958噸,噸鋼耗新水一九八○年為104噸,一九九三年為48.04噸。側吹轉爐、疊軋薄板、煤氣發生爐等汙染嚴重的生產工藝在國外早已淘汰,而中國有些企業仍在使用。

在中國,由於對環境保護的認識較晚,抓得較遲,加上經濟建設上幾經周折,造成環保欠帳較多。例如,電爐煉鋼每噸鋼排放煙氣含塵10千克左右,一九八五年特殊鋼係統100台5噸以上的煉鋼電爐,除塵設施欠帳61%,每年排出好幾萬噸粉塵,車間內外煙塵彌漫。又如,氧氣頂吹轉爐煤氣中含一氧化碳50%—60%,一九九○年重點鋼鐵企業的轉爐煤氣隻利用了40.2%,中小型骨幹企業的利用率僅為13.8%。這些企業每年放散煤氣近90億立方米。在100多台瀝青煙汙染極其嚴重的疊板軋機中,有瀝青煙治理設施的隻有幾台。一九八二年到一九九○年,全國鋼產量每年平均以300萬噸的幅度增長,而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三年,每年平均以900萬噸的幅度增長,因此“三廢”的排放量也在迅速增加,如不采取有效對策,鋼鐵對環境的汙染會更加突出。

環境保護工作的曆程

經曆了從保護小環境到保護大環境;從單項治理、開展文明生產的低水平向綜合治理,實現淨化、綠化、美化的較高水平方向發展的過程,它還是一項十分年輕的事業,是從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逐步發展起來的。

五十年代初,鞍鋼、武鋼、包鋼、太鋼等企業就建立了工業衛生機構,做了通風防塵、濕式鑿岩、防暑降溫等環境保護工作,並取得成效。例如,鞍鋼在一九五一年即成立了勞動衛生研究所,一九五三年和一九五五年就分別在部分燒結機和耐火材料車間安裝了除塵設施。當時,人們對保護大環境缺乏認識,竟以“濃煙滾滾,機聲隆隆”來形容工廠的興旺發達。這一時期,也曾對工廠的一些主要汙染源作了單項治理。如煉鐵廠建了高爐煤氣洗滌水處理設施,並利用高爐渣生產水渣。

一九五八年“大辦鋼鐵”,上山挖礦,砍伐森林,使生態平衡遭到破壞。一九六○年國民經濟調整時期,鋼鐵企業管理得到加強,廠容、廠貌有了好轉。如一九六四年馬鋼被譽為“江南一枝花”的文明工廠。“文化大革命”中,鋼鐵企業的管理橫遭破壞,環境保護工作受到巨大衝擊,汙染問題更加嚴重。

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環境保護的決策,冶金部於一九七二年首次成立綜合利用機構,著手抓了焦化副產品、硫酸和硫鐵礦的綜合利用以及酚、氰汙水治理。一九七五年,冶金部在計劃司設立了綜合利用環境保護辦公室。在冶金係統內,著手編製環保長遠規劃,製定《環境保護設計若幹規定》,並開始籌建冶金部環境保護研究所、冶金綜合利用環保情報網等。但到了一九七六年,重點企業的三爐三機(高爐、焦爐、煉鋼爐,燒結機、軋鋼機、製氧機)的設備完好率仍然平均隻有54.9%,其中焦爐的完好率隻有36%。不少工廠的焦爐上煙火彌漫,成了“火焰山”;燒結機旁粉塵堆積,難以下腳;高爐料坑裏,礦粉飛揚,使人睜不開眼睛。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冶金環保工作開創了新的局麵。一九七八年末,中共中央第一次批轉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關於《環境保護工作彙報要點》。一九七九年四月,中共冶金部黨組首次向中共中央提出了《關於冶金工業環境保護工作的報告》。在此以後,一九七九年九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屆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同年十二月,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和財政部聯合製定了《工礦企業治理“三廢”汙染,發展綜合利用產品利潤提留辦法》。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國務院召開了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指出環境保護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提出“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三同步”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統一”的方針。一九八五年九月,國務院批轉了國家經委《關於開展資源綜合利用若幹問題的暫行規定》。這一係列的方針政策和法規給鋼鐵工業的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根據國家加強環境保護的精神,冶金部於一九七九年七月重點討論了環境保護工作,並對各司局環保工作的分工、環保設施的同步建設、環保技術攻關等問題作出了具體決定。以後,冶金部在曆次冶金工作會議上一再強調積極防治環境汙染,搞好綜合利用的方針,並且指出:“七五”期間和二○○○年鋼產量指標的突破,不是指簡單的數量概念,而是指有一定質量、品種內涵的數量,是在治理環境的要求下講翻番。

通過貫徹執行上述各項方針,鋼鐵工業的環保工作進展顯著。首先是建立、健全了環保管理、環境監測、環境評價和環保科研等比較完整的環境保護體係,壯大了環保專業隊伍。其次是對主要汙染源進行認真治理,攻克了一批環保科研難關,鋼鐵企業環境汙染得到初步的治理。鋼鐵工業係統出現了首鋼燒結廠、攀鋼焦化廠、鞍鋼初軋廠、洛陽耐火材料廠等174個清潔工廠,湧現出首鋼、攀鋼、鞍鋼等49個綠化先進單位,22個全國環境優美工廠。一九八六年,冶金部被國家環保局評為全國環境統計先進單位,被國家經委評為全國資源綜合利用先進單位。

環境保護對策

一九七九年以後,鋼鐵工業的環境保護工作進入一個新時期。在環境保護方麵,主要采取了加強領導,分工負責,係列對策,使鋼鐵工業生產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發展,初步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三統一。廠區降塵量一九八○年為99噸/月·平方米,一九九三年下降到54.12噸/月·平方米,減少45%;噸鋼耗新水由106.3噸下降到48噸,降低54%。重點鋼鐵企業廢氣處理率一九八一年為26%,一九九三年達到95.85%;外排廢水處理率一九八○年為12.8%,一九九三年達到95.85%;外排廢水達標率一九八○年為43%,一九九三年達到79.73%,重點企業汙染物綜合排放合格率一九八三年為35%,一九九三年達到.94%。

一、加強領導,分工負責

一九七九年二月,冶金部成立了綜合利用環境保護辦公室。

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國家機構進行改革的時候冶金部成立了安全環保司。

一九八四年六月,冶金部成立環境保護委員會。環保工作在環境保護委員會統一指導下,由計劃、基建、科技、生產、財務、勞資、教育等有關司、局分工管理,由安全環保司歸口協調管理。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冶金廳(局、公司)和重點企業均設有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和環保專職人員,上下形成了環保管理網絡。

二、製訂規劃,目標管理

一九八○年在編製“六五”規劃時,對企業的環保設施進行了調查,發現重點鋼鐵企業中主要生產工藝係統應有環保設施887套,而實際隻有370套,欠帳58.3%。其中欠帳較多的有:在130台煉鋼電爐中隻有18台有除塵設施,欠帳86.2%;煙塵較大的鐵合金電爐,除塵設施欠帳89.7%;吹氧平爐的消煙除塵設施欠帳80%;燒結機尾除塵設施欠帳61%;高爐煤氣洗滌水處理設施有72.4%沒有過關;轉爐煙氣洗滌水處理設施94.4%不能正常運轉;焦化廢水生物脫酚設施欠帳57.1%,情況十分嚴重。針對這種情況,冶金部決定把環境保護納入鋼鐵工業的總體規劃,並且確定了“六五”期間控製和防治汙染的目標。這些目標是:重點鋼鐵企業的焦化含酚廢水、轉爐廢水全部得到治理,高爐煤氣洗滌水及礦山選礦水大部分得到治理,治理後排入水體的廢水達到或接近國家排放標準。吹氧平爐煙塵全部得到治理,焦爐頂裝煤及燒結機尾煙塵大部分得到治理,治理後排放的尾氣符合國家排放標準。降低噸鋼耗新水量,生產用水重複利用率由63%提高到70%以上。規劃中要求地方骨幹鋼鐵企業的環境也有較大改善。凡分期治理的項目全部落實到年度計劃中,在資金、設備、材料、施工力量等方麵經過統一平衡,不留缺口。規劃中安排,在“六五”計劃期間,除新建、擴建、改建工程環保投資單列外,老企業補還環保欠帳的投資近3億元。經過五年有計劃的治理,上述環保目標基本實現。“七五”規劃的環境保護目標又有新的發展。老企業五年環保投資達1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