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設備製造與管理
冶金設備製造發展概況
冶金設備是鋼鐵工業的重要生產要素。設備的技術性能,標誌著鋼鐵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因此,發展鋼鐵工業必須注重冶金設備的製造、維修和管理。
舊中國鋼鐵技術裝備十分落後、薄弱。到一九四九年鋼鐵生產設備總量不到10萬噸,固定資產原值隻有3.48億元,其中包括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時,1905年從英國引進的蒸汽機驅動的軋鋼機,還有二十—三十年代日本入侵東北前後從美、德等國引進的設備。
新中國經過四十多年建設,設備數量和技術裝備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截至一九九三年底,中國鋼鐵工業係統共擁有各類設備974.96萬噸,固定資產原值為1912.39億元。主要生產設備有:礦山開采設備約3000餘台、焦爐366座(11311孔)、燒結機243台(12473平方米)、高爐1502座(141765立方米,其中1000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爐37座)、煉鋼平爐70座(其中500噸以上平爐9座)、頂吹轉爐208座(5488公稱噸,其中100噸以上氧氣頂吹轉爐14座)、電爐1561座(總功率5099809千伏安,30噸以上的54座)、連鑄機176套、各類軋鋼機2411套。
從技術裝備水平看,五十年代時大部分裝備的容量較小,技術較差,效率較低。到了八十年代,大部分重點礦山已使用牙輪鑽機、4立方米以上電鏟(部分礦山還用上7.6立方米、11.5立方米和15立方米電鏟)、150噸電機車,一些重點礦山采用了108—154噸電動輪車。在冶煉方麵,鞍鋼、武鋼都有了2500立方米以上的高爐;寶鋼還建成了4063立方米的現代化高爐,鞍鋼、武鋼、包鋼都有500噸的大平爐;氧氣頂吹轉爐已基本上取代了空氣側吹轉爐,寶鋼還新建了容量300噸的氧氣頂吹轉爐。在軋製鋼材方麵,連鑄設備的發展提高了成材率,解放了部分初軋機的能力,並引進或自製了一批技術先進的現代化品種軋機,如武鋼引進的1700毫米冷熱帶鋼軋機、本鋼國產的1700毫米熱軋板機、舞鋼的4200毫米厚板軋機、寶鋼引進的1300毫米初軋機、直徑140毫米無縫管軋機、2050毫米熱軋板機、2030毫米冷軋板機等,都大大提高了軋鋼的自動化程度和技術水平。
四十多年來,鋼鐵工業技術裝備的增長和進步,主要來自三個方麵:
首先是機械工業部係統製造供應的成套設備,這是主要的、大量的。從五十年代鞍鋼“三大工程”開始,中國在建設前蘇聯援建的項目中就注意到自己製造設備,逐步提高國產設備的比重。從“一五”時期開始,國家就投資建設了齊齊哈爾、太原、上海、沈陽等重型機械廠、洛陽礦山機器廠等骨幹廠。馬鋼車輪輪箍廠和攀鋼的成套設備、舞陽鋼鐵公司4200毫米厚板軋機、本鋼1700毫米軋機等設備,都是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其中,馬鋼車輪輪箍廠和攀鋼等成套設備的製造,是機械部、冶金部協同設計、製作出來的。
其次是冶金工業係統機械製造廠研製供應的設備,主要是機械部所屬工廠不生產的專用設備和非標準設備。據統計,在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九○年間,冶金係統機械製造、修造企業製造的各類專用設備達174萬噸,主要有:鞍鋼機械製造公司製造的180噸頂底複合吹煉轉爐、2500立方米大型高爐,上海機修總廠製造的高精度的30輥箔材軋機,西安冶金機械廠製造的1000噸液壓廢鋼剪切機、全液壓超矮身高爐泥炮、高爐無料鍾爐頂,武漢冶金設備製造公司與揚州冶金機械廠製造的各種軋鋼工業爐,邢台冶金機械軋輥廠製造的氬氧精煉爐,衡陽冶金機械廠製造的小方坯連鑄機、牙輪鑽機,沈陽冶金機械廠製造的150噸爐外精煉設備,常州冶金機械廠、嘉興冶金機械廠、吉林冶金機電設備製造廠、溫州冶金機械廠等單位製造的8噸乳化炸藥混裝車、直徑100毫米高風壓邊坡鑽機、直徑2米強磁選機等采選設備,以及與國外合作製成的108噸、154噸電動輪汽車、47噸震動式壓路機、平路機等。
第三是由國外引進的單項和成套設備,共約一百餘萬噸,大部分技術比較先進。比較重大的項目有:鞍鋼五十年代建設的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高爐、第二初軋廠、半連續軋板廠是由前蘇聯供應的成套設備,共計16.8萬噸。六十年代,太原鋼鐵公司從奧地利、瑞典、聯邦德國引進了氧氣頂吹轉爐、電爐、冷軋機;長城鋼廠從英國、日本、前民主德國、聯邦德國等引進了真空感應爐、常壓感應爐、電子轟擊爐、複合小型軋機、擠壓機、冷拔機等設備;酒鋼鏡鐵山鐵礦、梅山鐵礦也引進了國外設備。七十年代鋼鐵工業最大的引進項目是武鋼1700毫米軋機,引進設備共8.6萬噸。八十年代的上海寶鋼一、二期工程設備,主要是從西德、日本引進的,一期工程設備總重量為36萬噸;第二期則有不少設備是中外合作製造的。
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鋼鐵工業方麵許多大型成套設備,經過多年的生產考驗,基本上是成功的,但是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明顯的差距,主要問題是仿製多而創新少,技術水平還不高。據一九八五年對184個鋼鐵企業的調查分析,在主體設備中,有50%屬於國內一般水平,40%屬於國內落後水平,具有七十、八十年代水平的設備隻占10%,到1990年底已上升到28%。從不同生產環節來看:中國的礦山采掘、運輸裝備水平,除本鋼、鞍鋼引進的成套先進裝備外,比國外先進裝備落後二十年。在選礦方麵,由於礦廠品位較低、共生礦多,還沒有製造出技術先進、效益顯著的選礦設備。冶煉加工設備中,有一半以上相當於國外五、六十年代的水平。煉鋼之前很少配備鐵水預處理設施,煉鋼之後鋼包精煉、真空處理設備不多,達不到清除氣體、硫、磷和夾雜物的目的,多數鋼廠還沒有快速分析設備。軋機大部分精度比較差,機架剛度低,後部工序不完備,控製手段落後,計量檢測手段不全,多數企業不具備熱處理條件。
鋼鐵工業裝備的特點
主要是大型、耐高溫、連續化,成套設備多,需耗用大量鋼鐵。據統計:每形成年產100萬噸鋼的生產能力,需12—14萬噸設備;每生產100萬噸鋼,需備品備件、鋼錠模、軋輥等約2萬多噸。
新中國成立初期,鋼鐵工業係統自身沒有設備製造力量。鞍鋼機械修造總廠和衡陽、沈陽兩個機械修造廠,還有上海機修總廠等少數省、市屬機修廠,機床總數不到600台,當時隻能承擔製造維修備件的任務。
鞍鋼機械修造總廠是鞍鋼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恢複生產時成立的,當時稱製造部,一九五一年一月,與南部機修廠合並,改稱鞍鋼機械修造總廠。這個廠因陋就簡,曾在鞍山解放初期為修複鞍鋼一號、二號和四號高爐作出了貢獻。在建設鞍鋼“三大工程”中,鞍鋼機修總廠承擔了配套部件和部分非標準設備的製造任務。一九五八年,鞍鋼又著手籌建靈山機修廠,裝備了2500噸水壓機,使鋼鐵工業的機械修造係統有了第一台大型鍛壓設備。經過三十多年來的建設,鞍鋼機械總廠不僅承擔了鞍鋼自身需要的大部分備品配件,還與鞍鋼設計院等一道製造了一些大型專用設備。一九八四年九月,鞍鋼機械總廠與冶金部鞍山冶金設備製造公司合並,正式成立鞍鋼機械製造公司。這個公司下設南部機械廠、北部機械廠、西部機械廠、靈山機械廠、鑄鋼廠、檢修工具廠及設計研究所,共有職工一萬餘人,擁有設備2000餘台,其中金屬切削機床858台。一九九○年,公司固定資產原值達3.33億元,年產值2.18億元。綜合產量67928噸(其中加工備件28360噸),成為鋼鐵係統中最大的一支機械製造力量。
依照鞍鋼機械總廠的模式,以後武鋼、包鋼、攀鋼、酒鋼等新建企業和太鋼、首鋼、馬鋼、本鋼等擴建老企業,都先後建設了自己的機械修造廠,除承製本企業需要的備品配件外,也同時承擔部分鋼鐵工業專用設備和非標準設備的製造任務。
此外,冶金工業係統還陸續建起了一批獨立經營的冶金機械修造廠,其中衡陽冶金機械修造廠和沈陽冶金機械修造廠是最早的兩個獨立機修廠。
衡陽冶金機械廠原是鐵道部機車車輛製造局所屬的一個小型機車修理廠,於一九五三年四月移交重工業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將中南有色分局長沙礦山機械修造廠遷往衡陽,經過合並擴大,成立了衡陽礦山機械廠,開始承擔備品配件和非標準設備的製造任務。一九五八年九月改稱衡陽冶金機械修造廠。先後經過五次較大的擴建,到一九九○年全廠已有15個主要生產車間,職工9000餘人,機械加工能力達到15000噸。先後試製成功牙輪鑽機、小方坯連鑄機等,為更新鋼鐵工業技術裝備作出了貢獻。
沈陽冶金機械修造廠原是日偽留下的一個破爛小廠,生產過飯盒、鋁鍋等。一九四八年十一月沈陽解放後,定名為沈陽礦山機械廠。一九五五年八月,更名為沈陽有色金屬礦山機械廠。一九五八年改稱沈陽冶金機械修造廠。通過擴建、改造、開辟新廠區,到一九九○年已形成年產1萬噸左右的加工能力,除了生產大量礦山、軋機備件外,還製造了燒結機、15噸爐外精煉設備、采金船等專用設備,並試製成功了一些技術難度大的冶金設備。
衡陽、沈陽兩個冶金機械廠不僅為發展鋼鐵工業提供了大量專用設備、非標準設備和備品配件,還為冶金機械製造行業培養、輸送了大批幹部和技術工人。一九八二年,沈陽、衡陽兩個廠由冶金部劃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領導,但仍有70%以上產品為鋼鐵工業服務。
為了解決鋼鐵工業對備品配件劇增的需要,克服由於汽車備件短缺,而大量“趴窩”等問題,冶金部決定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機械修造力量,組建備品配件的生產體係。一九五八年,冶金部成立了設備司,兼管設備供應和備件生產供應兩大任務;同時決定在鞍鋼建立靈山機修廠,在西安建設一個生產大型備件的修造廠,在邢台建設一個以製造軋輥為主的修造廠。經過四十多年的建設、改造,西安、邢台兩廠已成為生產軋機、冶煉設備備件和各類軋輥的主要力量。一九九五年,西安冶金機械廠有職工4909人,年產量已超過萬噸;年銷售收入超過億元;邢台冶金機械軋輥廠擁有職工8695人,年產各類軋輥4.8萬噸,經過“六五”、“八五”計劃期間引進國外技術、進行技術改造,已生產出25種高質量優質軋輥,不僅替代了進口,還出口到歐洲、東南亞等地。
與此同時,冶金部還根據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東南沿海一些地方機械廠下馬後任務不飽滿的情況,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選定江蘇的常州、蘇州、無錫、揚州、浙江的嘉興、溫州、杭州,江西的南昌、撫州,福建的富文等地的一批小廠,著手進行改造、建設;並在河南的安陽、新鄉選了兩個廠子,在遼寧選了阜新市的一個廠子著手改建。經過建設和專業化定向,蘇州、常州、溫州的冶金機械廠和阜新冶金備件廠,以生產礦用汽車配件為主;嘉興冶金機械廠以生產減速機和礦山機械備件為主,揚州、武漢兩個廠則以生產建築機械和配件為主。上述華東和武漢的這些冶金機械廠,後來都發展成為大中型機械廠,成為供應鋼鐵工業備品配件的主力廠。在中國北部,還由小到大,逐步建設了吉林冶金機電設備製造廠、太原冶金電機修造廠,以及由北京冶金地質機修廠改建的北京冶金設備廠。“文化大革命”後期,又建設了四川樂山冶金機械軋輥廠和甘肅隴西冶金機械廠,於一九七○年開始投產。並相繼改建、擴建了北京冶金液壓機械廠、豐台冶金儀表廠、陝西華陰的華山冶金車輛廠和華山冶金汽車修理廠、湖南冷水江冶金機械廠、河北宣化冶金機械修造廠(後改名為宣化冶金環保設備製造廠)。
經過多年經營,鋼鐵工業係統的專業獨立機械修造廠,最多時曾達到三十多個。隨著管理體製的變遷,經過調整、合並,到“七五”期末尚有16個。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鋼鐵工業係統的機械修造力量共有職工30萬餘人,擁有機床6.5萬台(三分之二左右用於維修)。這支機械修造力量由四部分組成:一是各大鋼鐵公司、中小鋼鐵廠和重點礦山的機械廠、機修電修車間;二是由冶金部下達生產任務的16家重點獨立機械廠;三是各省冶金廳(局、公司)所屬的13家獨立機械廠;四是分布在各企業車間、坑口的小機修,主要是加工、修複備件。此外一九七八年,為了發展冶金工業,冶金部學習石油部挖掘地方工業潛力的經驗,在江蘇建立了江蘇冶金設備製造公司,通過定點、協作方式,聯合部分地方機械廠,十多年來為鋼鐵工業提供的設備和維修備件達8萬餘噸。為適應體製改革和發展市場經濟的需要,1989年,由冶金設備製造總公司牽頭,組織有26家冶金機械廠和6個設計、研究院所參加的聯合體,1990年,在新的體製下,改為中國冶金設備總公司聯合體。
改革、開放為冶金機械企業帶來了活力。冶金係統的機械製造企業經過調整、整頓,進一步貫徹執行改革、開放的方針,提高了效益。據98個冶金機械(機修)企業統計,“六五”期間產量平均每年遞增7.8%,其中,16個獨立冶金機械企業“六五”後三年的利稅總額相當於同期的基建、技改投資收入的3.5倍。“七五”計劃末期冶金機械企業年產值22.3億元,比“六五”計劃末期15.6億元增長43%;年產量113萬噸,比“六五”計劃末期增長19.4%,其中成台(套)設備年產11萬噸,比“六五”計劃末期增長2.3倍;加工備件17.9萬噸,比“六五”計劃末期增長37%;上繳利稅4億元,比“六五”計劃末期增長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