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交通運輸
交通運輸的地位和作用
鋼鐵工業的運輸係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企業外部物資的運入和產品外銷發運;另一部分是企業內部的生產物資和其他物資的運輸。前一部分與企業物資供應、產品銷售密切相關;後者則完全屬於鋼鐵生產工藝流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聯係鋼鐵企業內部各個生產環節和工序的紐帶。
鋼鐵工業運輸主要有鐵路、汽車、水運、膠帶、管道等方式,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九九○年全國產鋼6635萬噸,通過外部鐵路運輸的冶煉物資(包括鋼鐵、焦炭、金屬與非金屬礦石等)就達2.74億噸,占全國鐵路運量的18.7%。生產過程中的運輸量更大,除了原料和成品外,半成品、在製品的工序轉移,生產中的輔料和維修材料,生產過程產生的廢渣等都要通過運輸環節傳送。據統計,每生產一噸鋼,需要的廠內鐵路運輸量達16噸。鋼鐵工業生產中運輸工作量之大,是各工業部門中最突出的。
因此,在進行一個鋼鐵聯合企業的設計時,總是把廠區的總圖運輸作為設計方案的全局進行考慮。聯合企業內部各工廠、車間如何布置,工序運輸能否暢通、合理,采取哪些運輸方式更好等,都是設計上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這是關係一個鋼鐵聯合企業建成投產後,生產能否正常運轉,能否迅速達產,發揮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
舊中國鋼鐵工業落後,鋼鐵工業運輸也十分落後。當時的鞍山、本溪等鋼鐵企業雖然也采用了鐵路運輸方式,但機車老舊,車輛噸位小,站場和檢修設施破爛不堪。宣化龐家堡鐵礦是供應石景山鐵廠礦石的主要礦山,不僅生產靠手工操作,運輸礦石還要靠毛驢。新中國成立後,在恢複鋼鐵生產時,大力修複運輸設備、運輸線路和運輸設施,收集追尋散失的機車車輛和設備器材,首先把運輸大動脈恢複起來。在這個基礎上,開始建立健全運輸機構,編製月度運輸計劃,並相應地建立了廠內運輸計劃管理工作。一九五二年八月,原重工業部在供應局內設置了運輸室,專管重工業企業的運輸工作。一九六○年至一九六八年,冶金部曾單獨設立運輸局,以後仍繼續保持供應運輸局下設運輸處的管理體製。
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中國鋼鐵工業運輸工作有了很大的發展。一九九○年,全國鋼鐵係統已擁有各種準軌鐵路機車1677台,比一九五○年增加10倍多,鐵路貨車18032輛,比一九五○年增加8倍多;鋼鐵企業的鐵路線路延展裏程達到6633千米,比一九五○年增加近12倍。一九九○年底,全國鋼鐵企業共有各種汽車64868輛,比一九五三年增加了64倍。一九九○年鋼鐵工業企業內部運輸完成鐵路貨運量8.65億噸,相當於鐵道部所轄鐵路運量的59.2%;完成公路貨運量2.48%,相當於全國公路運輸部門完成汽車運量的40%;重點鋼鐵企業專用碼頭吞吐量為2679.6萬噸。鋼鐵工業運輸不但在鋼鐵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在全國交通運輸網中也占有重要位置。
鋼鐵工業鐵路運輸
新中國成立初期,鋼鐵工業的建設主要是學習前蘇聯經驗,鋼鐵企業內部運輸同樣采用前蘇聯模式,以鐵路運輸為主。經過三年恢複經濟,到一九五二年末鋼鐵工業的各種準軌鐵路機車達到169台,普通車輛1827輛,鐵路延展裏程741千米,鐵路運輸量由一九五○年的1612萬噸增加到一九五二年的3205萬噸。在此期間,鞍山、本溪等鋼鐵企業的運輸部門通過學習前蘇聯經驗,開始推行計劃管理,改進運輸組織,建立運輸調度工作製度。
“一五”計劃期間,鋼鐵工業鐵路運輸穩步發展。為了提高運輸效率,保證鋼鐵工業的發展,一九五五年,在重工業部和鐵道部的共同組織下,由鞍鋼與哈爾濱鐵路局共同編製了靈山車站與鞍鋼專用鐵道的統一技術作業過程,建立健全了路廠運輸作業指標和作業辦法。鞍鋼運輸部門與廠礦簽訂廠內運輸合同。一九五六年鞍鋼出現了固定成組車循環運輸和按運行圖行車的組織方式,提高了運輸效率。後逐步在全國鋼鐵企業推行運用。一九五七年,鋼鐵企業有各種準軌鐵路機車310台,普通車輛3955輛,鐵路延展裏程1060千米,全年鐵路運量達14302萬噸。同一九五二年相比,機車增加了83.4%,車輛增加了116.5%,鐵路延展裏程增加43%,運量增加了2.64倍。
一九五八年的“大辦鋼鐵”運動,使鐵路運量急劇上升,全年運量達到20985萬噸,比一九五七年增加46.7%。通過三年“大躍進”,一九六○年鐵路運量達到43448萬噸,比一九五八年又翻了一番。由於廠內鐵路站場和線路不足,貨物料場狹小,裝卸手段落後,靠“人海戰術”經常出現運輸堵塞局麵,嚴重威脅生產,廠內外運輸十分緊張。為了改變這種被動局麵,各鋼鐵廠和鐵路局都采取了許多措施。一九五八年,鞍鋼與沈陽鐵路局加強路廠協作,實行路廠“十統一”,即統一領導思想、統一指揮與調度、統一設備運用、統一勞力調動、統一簡化車輛檢查、統一日班計劃、統一信號顯示方法,、統一統計方法、統一班次開展班次競賽等,同時還打開了交接大門,取消了路廠界限。一九五九年五月,冶金部和鐵道部在本溪市聯合召開路廠協作經驗交流大會,推廣本鋼路廠協作的經驗。此後,各地企業與所在鐵路局相繼成立路廠協作機構,廣泛開展路廠協作活動。一九六○年五月一日,冶金部以供應局運輸處為基礎,成立了運輸局。同年,同鐵道部實行聯合辦公,統一調度指揮重點鋼廠的原燃材料和產品的裝卸工作,大力組織直出直入廠礦的一條龍運輸。在廠內,除了加強運輸組織和調度指揮外,還進行了料場改造,實行貯用合一,減少不合理的重複運輸,大搞裝卸機械化活動,提高運輸裝卸效率。這些措施,對緩解當時鐵路運輸矛盾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由於隻講協作不講製約,不講科學管理,路廠責任不清,也打亂了鐵路和鋼廠的運輸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運輸管理和設備維修的科學性。
針對“大躍進”中產生的問題,從一九六二年開始,鋼鐵工業鐵路運輸按照中共中央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從上到下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調整工作。主要內容有:(一)從組織上加強對運輸工作的領導,各鋼鐵公司(廠、礦)都配備了主管運輸的副經理(副廠長、副礦長),運輸工作納入各級領導的議事日程;(二)健全各種運輸規章製度,製訂了《冶金企業鐵路運輸管理條例》和鐵路運輸統計規程,逐步完善鋼鐵企業運輸部門的計劃管理和技術管理;(三)加強冶煉物資運輸的計劃管理,製定生鐵、焦炭、鐵礦石的合理運輸流向,生產、銷售、供應、運輸計劃進一步銜接,路廠協作向著製度化、計劃化的方向發展;(四)使用運輸三項費用,對站場、料場、機車車輛修理等設施進行填平補齊的改造工程,增強運輸和檢修能力;(五)從蒸汽機車機型布局合理,便於管理和檢修出發,對冶金部係統87個企業的蒸汽機車進行調整。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五年三年間,共調整了194台機車,使87個企業中有38個企業簡化了機型,機型從13類80個型號簡化到12類55個型號,同一類機型的分布麵減少22.3%;(六)開展裝卸機械化的調查研究。推廣石景山、重鋼、鞍鋼、本鋼等單位自力更生發展裝卸機械的經驗。一九六五年,冶金企業的裝卸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通過上述各項調整,運輸設備有所增加,運輸綜合能力得到提高,運輸秩序正常,管理工作走向正規,效率逐步提高。一九六五年鐵路運量完成27281萬噸,比一九五七年增加近一倍,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創曆史最好水平。
鋼鐵工業鐵路運輸在經過調整取得新成績之後,接著又遭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粉碎“四人幫”後,冶金部針對鐵路運輸混亂、事故頻繁的局麵,從一九七七年開始,首先在鞍鋼、本鋼、首鋼、太鋼、包鋼、攀鋼、重鋼、武鋼、馬鋼等九個重點企業的運輸部開展以提高運效安全保產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勞動競賽。到一九八三年,這項競賽已發展到37個大中型鋼鐵企業。運輸部門之間勞動競賽,使遭受破壞的運輸工作迅速得到恢複和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鋼鐵企業運輸部門通過企業整頓,加強管理,深化改革,麵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一九七八年冶金部頒布的一部具有鋼鐵工業運輸特色的《冶金企業鐵路技術管理規程》,對鐵路運輸工作逐步走上正規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九九○年,鋼鐵工業鐵路運輸量達到8.65億噸,比一九七八年5.47億噸提高了58%,為一九六五年鐵路運量的3.17倍。鋼鐵企業鐵路運輸部門圍繞改革,主要進行了以下工作:
(一)推行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製,深化企業改革。一九八一年鋼鐵工業鐵路運輸部門開始實行經濟責任製,重點推廣首鋼運輸部的經驗,提高了管理水平,取得明顯經濟效果。一九八四年,本鋼、太鋼、攀鋼、鞍鋼、重鋼、酒鋼、湘鋼等企業的運輸部,先後實行廠長(主任)負責製和任期目標責任製,加強運輸生產的行政指揮職能。運輸部門同公司(廠、礦)簽訂經營承包合同,擴大運輸部門相對的經營自主權,增強了運輸部門的活力。太鋼運輸部與太鋼公司簽訂了“以路養路、自我補欠”的協議。協議規定,運輸部完成各項任務指標後,其上交的利潤、固定資產折舊費、運輸設備大修理費,全部返還運輸部,用以發展生產,進行技術改造,增加職工福利。不少企業的運輸部門,在完成本單位運輸任務的前提下,實行專用線共用,承接對外運輸,以及對外檢修、對外加工等業務,加強了橫向經濟聯係,促進了運輸部門從單純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