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靠科技進步,促進運輸發展。一九七八年,冶金部委托鞍鋼成立了運輸研究室,負責鋼鐵工業運輸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一九八四年,冶金部又製定了冶金運輸的技術政策,提出了鋼鐵企業運輸技術工作的目標和方向。各鋼鐵企業運輸部門根據運輸工作狀況,廣泛開展了以“保產、節能、安全、高效”為中心的運輸科研攻關活動。經過廣大運輸職工和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六五”期間共完成科研、技術革新項目2500項。其中較重大的科技成果151項。有25項獲得國家、冶金部和省市級科研成果獎。本鋼運輸部研製的H2—80型枕木抽換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太鋼運輸部研製的聯動止輪器,獲得全國職工雙革成果展優秀成果獎,太鋼運輸部等單位研製的鐵路車站信號微機集中控製等項科技成果,也都屬於國內首創。“七五”期間有12項科技成果獲部級科技進步獎,其中鞍鋼研製的DX—862型無線調車指揮係統被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引進的寶鋼運輸方麵的先進技術開始進行消化移植。電子計算機等先進技術在鋼鐵工業鐵路運輸中已開始應用。十八種現代化的管理方法也在運輸部門中推廣應用。
(三)加強運輸技術改造,不斷改善運輸技術裝備。八十年代起,通過運輸技術改造,逐步采用了一些比較先進的技術和裝備,使運輸的技術裝備不斷完善。鐵路運輸牽引動力正向內燃、電力機車方向發展。一九九○年,鋼鐵企業內燃、電力機車已達611台,占機車總數的39%。鐵路車輛向大型化、專用化、自卸化發展,冶金車輛大型化更加顯著,320噸大型魚雷式鐵水罐車、400噸鑄錠車已在寶鋼出現。鞍鋼是首先建設機械化駝峰調車場的單位,武鋼繼鞍鋼之後,在與鐵路車站接軌的武鋼站也建成了機械化駝峰調車場,大大提高了接入鐵路車輛的能力。不少鋼鐵廠的鐵路線路向重軌化發展,在冶煉區采取了50千克/米、60千克/米的重軌。車站電氣集中信號裝置有較快發展。一九九○年鋼鐵企業電氣集中道岔已達到30%以上,裝卸設備繼續有所改善。除了原來使用的各種翻車機、卸車機以外,還結合料場改造采取了大型的高效的堆取料機。運輸部門裝卸機械化水平已達到88%,其中武鋼、首鋼已達到92%以上。機車車輛的修理能力進一步擴大。鋼鐵係統已建成了華山、鞍山兩個電力機車和鐵路翻鬥車修理廠。鞍鋼、本鋼、攀鋼、重鋼的機車車輛廠已經具備了大修能力。武鋼、馬鋼、太鋼、包鋼的設備修理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不少鋼鐵企業還針對總圖布局不合理、運輸與總體不配套、運輸技術裝備落後等問題,在進行生產主體設備改造的同時,進行運輸方式的改造。首鋼在改造燒結機時,將熱燒結礦火車運輸改造為冷礦皮帶運輸,建成了三個完整的向高爐供料的皮帶運輸係統,即冷燒結礦、焦炭和雜礦三個皮帶運輸係統,改善了總圖布局和運輸結構,每年減少鐵路運輸量340萬噸。
(四)進一步加強路廠協作。鋼鐵企業與鐵路部門的協作關係具有較長的曆史。為了鞏固與發展新的曆史時期路廠協作關係,一九七八年冶金部和鐵道部在蕪湖聯合召開了路廠協作會議,推廣馬鋼和南京鐵路分局的協作經驗,進一步密切了產、供、運、銷的關係;並且強調,在分配、調撥生鐵、焦炭、鐵礦石時,堅持合理運輸流向,避免和減少重複、倒流等不合理運輸,為國家節省運力。許多鋼鐵廠和鐵路局在協作中,還根據鋼鐵廠主要原料運量大而集中的特點,共同配合組織固定車組循環運輸。例如:弓長嶺鐵礦到鞍鋼,鏡鐵山鐵礦到酒鋼,攀礦到攀鋼等,都已先後開展了固定車組循環運輸,提高了運效,路廠雙方都很滿意。為了使生產計劃、分配計劃和運輸計劃做到一致,避免互相脫節,根據國家計委的意見,從一九八五年開始,在武鋼、包鋼、攀鋼、遼寧鎂礦公司、大寶山礦等五個單位,實行“生產、分配、運輸一本帳”的計劃。一九八八年,又增加了唐鋼、太鋼、河南省礦山公司等三個單位,實行“生產、分配、運輸一本帳”計劃,效果良好。一九九○年,上述八個單位完成產品外運量1842.3萬噸,比一九八四年多運500萬噸,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鋼鐵工業汽車運輸
鋼鐵工業的汽車運輸業是隨著中國汽車製造業和鋼鐵工業的發展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五十年代初,鋼鐵工業主要靠鐵路運輸,廠礦自備汽車隻擔負零星物資的運輸,運量也不大。一九五三年,鋼鐵工業係統僅有汽車987輛,到一九五七年,全係統也隻有汽車3126輛。一九五八年為了適應“大辦鋼鐵”運動的需要,廠礦自備汽車迅速增長。到一九六○年,全係統已擁有汽車6117輛。六十年代起,露天開采的礦山采用汽車運輸方式的越來越多,並引進了大噸位的礦用汽車。到一九九○年,鋼鐵工業係統各種汽車總數增加到64868輛,比一九六○年增加了八倍多。
從五十年代後期起,冶金係統汽車擁有數量增加很快。但管理機構、人員配備都未跟上,維修設施也未相應配套,加之當時生產施工任務繁重,出現了光使用不維修、拚設備的現象,車輛失保失修,完好率不到50%。一九六○年冶金部運輸局成立後,下設交通處,配備了專業幹部負責冶金行業的汽車運輸管理工作。從一九六二年開始,根據中共中央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鋼鐵廠礦內部的汽車運輸進行了一係列的調整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管理機構,充實管理人員,自上而下形成汽車運輸管理網;第二是為了改變汽車管理分散的狀況,加強了企業對汽車的集中管理,提高汽車利用率;第三是調整簡化車型,更新報廢老舊汽車。從一九六二年開始,兩年多時間內共報廢、更新老舊雜牌汽車804輛,使原有90種車型減少到60種,為企業管好、用好、維修好汽車創造了較好條件;第四是加強維修工作,充實保修力量。大中型企業自己建立了維修基地,小型企業由省冶金廳(局)統一建立大中修基地。到一九六五年,冶金係統已有汽車保養場(車間)80多個,修理廠(車間)40多個,自修能力達到70%左右。一九六五年汽車完好率達到82%。
“文化大革命”打亂了正常的生產秩序,使鋼鐵企業汽車運輸工作遭到很大破壞,大批汽車失修“趴窩”,給礦山生產帶來很大威脅。粉碎“四人幫”後,為了恢複與發展鋼鐵工業,冶金部於一九七七年起,開展了萬輛重型汽車修複大會戰。經過兩年的努力,共修複“趴窩”車1646輛,修複帶病作業車3000輛,使礦山重型汽車完好率由53%提高到76%,保證了礦山的生產。但是,在會戰中,由於不切實際地提出所有“趴窩”車一律修複的要求,對於一些確無修複價值的汽車,也千方百計地予以修複,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浪費。
一九七九年以後,鋼鐵企業汽車運輸工作隨著“調整、改革、整頓、提高”方針的貫徹,也進行了一係列的整頓、改革:
(一)實行汽車集中管理,提高汽車運輸效益。一九七六年八月,冶金部根據國務院轉發的《交通部關於統一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汽車的情況報告》的精神,在鞍山召開了重點冶金企業汽車集中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會。會議介紹了鞍鋼汽車集中管理的經驗,並且肯定,汽車實行集中管理,有利於統籌安排運力,合理組織運輸,提高運輸效率;有利於實行強製保養和計劃檢修,改善設備技術狀況;有利於加強經濟核算,降低消耗;有利於加強司機的培訓,提高操作水平;有利於安全生產。汽車集中管理也為組織專業化生產和采用先進的管理技術和裝備創造了條件。會後,各單位根據各自的情況,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措施,開始進行集中管理。攀鋼當時有汽車743輛,其中貨運汽車548輛,完全可以滿足生產建設的需要。但是,由於汽車分散在各廠管理,真正用於生產建設的車輛隻有三分之一。自備汽車不能充分發揮作用,還要租用外單位汽車運輸物資,每年需支付運費200多萬元。此外,凡是有車單位都要配備修理設施、停車場和倉庫,浪費人力、物力,增加運輸成本。一九八○年下半年,攀鋼公司把分散在四十多個二級單位的汽車集中起來,成立了擁有500多輛汽車的專業運輸公司,使真正用於生產建設的汽車由統管前的33%提高到80%以上,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外租汽車費用大幅度下降,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二)加強基礎工作,提高隊伍素質。主要抓了以下三方麵的工作。一是開展專業培訓。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五年,冶金部在鞍山冶金運輸學校開辦了十期“汽車運輸管理幹部培訓班”,培訓車隊長以上幹部500餘名。各單位也根據自己的情況,舉辦了多種形式的學習班,培訓基層汽車運輸管理幹部,對提高管理水平收到顯著效果。二是整頓統計工作。一九八一年冶金部頒發了《冶金企業載貨汽車統計規程》,並舉辦了統計員學習班。一九八四年又組織編寫了《冶金汽車運輸部門的原始記錄和內部報表式樣》,為建立完整的統計體係,使數據管理向係統化、規格化發展創造了條件。三是健全規章製度。一九八二年冶金部頒發了《冶金企業汽車運輸管理暫行條例》。很多企業結合自己的實際,製定了本單位的實施細則,使鋼鐵企業的汽車運輸工作更趨條理化、製度化,為加強汽車運輸管理,充分發揮汽車運輸效能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