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燃材料供應
原、燃、材料供應工作
原料、材料和燃料是發展鋼鐵工業的物質基礎。基本建設和礦山開發需要雷管、炸藥、鋼材、木材、水泥、有色金屬、電氣材料、汽油、柴油等主要材料和燃料;鋼鐵冶煉和加工需要鐵礦石、錳礦石、焦炭、石灰石、生鐵、廢鋼、鐵合金、耐火材料、炭素製品、煤炭、重油、燃氣等主要原材料和燃料以及酸、堿、橡膠、油脂和有關的化工、藥劑、輕工、纖維產品等輔助材料。
鋼鐵工業原材料供應工作的基本任務,是把生產、建設所需的各種原燃材料,按質按量、適時均衡、經濟合理地組織供應到生產和施工現場,保證鋼鐵工業生產、建設的順利進行。特別是基層鋼鐵企業的供應工作,直接擔負著生產、建設所需各項物資的配套供應,任務更加艱巨而繁重。
鋼鐵工業原材料供應具有數量大、品種雜、渠道多的特點。這是因為鋼鐵工業除了礦山采選、鋼鐵冶煉加工等主體生產部門外,還有地質勘探、耐火材料、炭素製品、焦化、鐵合金以及機械製造、工民建築等輔助、相關部門。據統計,全國重點鋼鐵企業一九九○年平均每生產一萬噸鋼所消耗的主要原、燃、材料是煤炭12484噸、重油705噸、鐵礦石28913噸、廢鋼鐵3042噸、鐵合金186噸、耐火材料468噸、鋼材258噸、木材91立方米、水泥223噸、有色金屬19噸、酸堿99噸。即每生產一噸鋼所需主要原、材、燃料4.64噸,再加上其他輔助及維修材料,數量就更大了。至於品種之複雜,渠道之繁多,以鞍鋼為例,僅維修用料、輔助材料就有二萬餘個品種規格。這些材料是從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780多個生產單位采購的。
冶金工業基本建設萬元投資消耗鋼材、木材、水泥,在“一五”計劃期間分別為1.48噸、4.7立方米、2.68噸,一九八五年為1.4噸、0.41立方米、3.17噸。據統計,從一九五三年到一九九○年,冶金部直屬直供企業在基本建設方麵,共使用鋼材1225萬噸、水泥2560萬噸、木材1224萬立方米。
鋼鐵工業能源的消費量在全國占有相當大的比重。一九九三年鋼鐵工業能源消耗量為12105.29萬噸標準煤(其構成:電力為758.8億千瓦時,煉焦煤為6737.5萬噸、燃料煤為3099.6萬噸、重油468.1萬噸、天然氣為7.06方立方米、焦炭6019.7萬噸),占全國總能耗的10%。
鋼鐵生產連續性強,工藝流程長,操作技術複雜,原燃材料供應工作的好壞,不僅關係著生產的正常進行,而且直接影響著產品產量、質量、勞動生產率、成本、資金、利潤等各種技術經濟指標,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有著重大影響。因此,認真搞好原燃材料計劃的編審,做好原燃材料的訂貨、采購、催發、儲運、檢驗、保管、發放、核銷等項供應管理工作,對鋼鐵工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供應管理機構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恢複經濟和有計劃建設的發展,在鋼鐵工業係統從上而下地建立了對原燃材料供應、管理的專門機構。
早在一九四八年八月華北人民政府公營企業部成立時,就在部內設立了經理處,掌管財務並統籌供銷工作。一九四九年八月,華北公營企業部撤銷,成立中央金屬工業處,處內設經理室掌管原材料供應等事項。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成立,部內設經理司,下設有供應處。在此前後,各大行政區的工業部和中央重工業部的鋼鐵工業局也設立了相應的機構。一九五二年八月,重工業部設立經理司,下設材料供應、倉庫管理、運輸等室。一九五六年六月,重工業部撤銷,冶金工業部成立,部裏設有供應局的機構。一九五八年,冶金部精簡機構,將供應、銷售兩局合並,成立供銷局,下設綜合、鋼材、有色、原料、化電、木窯、運輸等處。一九六○年恢複供應局的供應並將運輸單獨設局。“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冶金部原機構被打亂,直到一九七三年才恢複司局建製,成立供應運輸局。一九七六年,冶金部設立物資局和供運局,分別主管冶金係統的材料、設備供應和原燃料供應、運輸管理工作。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冶金部改革機關機構,成立了物資供應運輸局。一九八八年一月在物資體製改革中,經國家經濟委員會批準,冶金部成立了中國鋼鐵爐料總公司。
廢鋼鐵是鋼鐵工業的一項主要原料,一直是國家統配物資。搞好廢鋼鐵的回收、加工、利用,是供應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一九五三年五月,重工業部在經理司下成立了廢金屬管理處,同時在鋼鐵工業管理局供應處下設立管理廢金屬的第二金屬管理科,並要求各鋼鐵企業加強這方麵的工作。一九五四年三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決定設立金屬回收局,機構設在重工業部內,由重工業部代管,並規定各企業在生產、基建、修配過程中產生的一切鋼鐵殘品、廢品及不能充作生產任務的次品,均作為鋼鐵廢料進行回收,統一調撥分配使用。一九六二年,國家物資局成立金屬回收局,負責全國廢鋼鐵的計劃管理、回收和分配工作。一九七六年一月,國家批準冶金部成立金屬回收公司,負責整個冶金企業的廢鋼鐵挖掘回收、加工利用和調撥管理工作。三十多年中,鋼鐵工業係統,從部到企業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廢鋼鐵回收、加工、分配、調撥的製度和管理機構。廢鋼鐵的回收和利用,已納入企業正常生產組織工作之中。
為了做好企業所需重要原燃材料、設備、備品配件的供應服務工作,重工業部、冶金部於五十年代就在天津、上海、沈陽、武漢、西安設立了大區辦事處,並設有倉庫。到六十年代初期,上述大區五個辦事處,共有職工1486人,其中工人730人;庫房麵積66920平方米、料棚11318平方米、露天料場271684平方米;有鐵路專用線10.635公裏,年物資吞吐量達35萬噸。一九六二年,國家經委決定將生產部門的中轉倉庫全部劃歸物資部門統一管理,冶金部將五個辦事處的倉庫(包括倉庫設施和人員)都劃給了物資部門。一九六五年,冶金部為了適應三線建設的需要,在成都專門設立了辦事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冶金部在各地的辦事處被撤銷,給企業生產、供應和管理造成很大困難。一九七五年經國家批準才恢複了冶金部的六大區辦事處。到一九八五年,六個辦事處共有職工722人,其中工人155人,物資吞吐量達到163萬噸。一九八六年,冶金部為了適應北京地區鋼鐵企業的需要,設立了北京物資供應站。一九九○年,冶金部的六大區辦事處和北京物資供應站,組建為中國鋼鐵爐料東北、華北、中南、西南、西北、北京公司,由中國鋼鐵爐料總公司領導。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冶金工業廳、局或冶金總公司,都設有負責物資供應的處(原材料處)或供銷公司。各鋼鐵企業和事業單位,也都根據各自的規模、特點和原燃材料供應任務的大小設立相應的供應管理機構。大型企業大部分將原燃料與材料分別設處管理,有的還將廢鋼管理設立單獨機構。
一九八八年底,全國鋼鐵工業原燃材料供應部門共有職工10多萬人,約占全係統職工總數4.3%。這支隊伍擔負著全國鋼鐵工業生產、建設所需的各種原材料、燃料的采購、供應工作。
供應體製和供應渠道
根據國家的規定,生產建設所需要的各類生產資料,按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和一定時期的產需情況,分為國家統一分配物資、國務院主管部管理的物資和地方管理的物資三大類。
國家統一分配的物資,簡稱“統配物資”,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最重要和最緊缺的物資。例如,鋼鐵工業產品中的鋼材,從一九五○年一直列為統一分配物資。統配物資在國家計委領導下,由國家物資部門負責分配,通過訂貨會議形式安排產需銜接。
國務院主管部管理的物資,簡稱“部管物資”。這類物資是國民經濟中比較重要的物資,以及專業性強,主要由某一部門生產和使用的專用物資或中間產品。例如,鋼鐵工業生產的鐵礦石、錳礦石、焦炭、各種鐵合金、耐火材料、炭素製品、焦化副產品等,都列為冶金部管理的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