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再保險業務:目前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已同世界上100多個國家和地區1200多家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建立了分保業務關係。再保險業務包括:進出口貨物運輸保險、遠洋船舶保險、飛機保險、衛星發射保險、核電站保險、建築工程保險、安裝工程保險、海上石油勘探和開發保險、財產保險以及有關的責任保險。接受外彙業務後形成不同形式的再保險合同,轉分合同,參照國際慣例,確定自己的再保險分保條件,向國際保險市場進行分保。按照平等互利和經濟核算的原則,有選擇地接受世界各國保險同業介紹的再保險業務。
出口信用保險業務,是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辦理的一項政策性業務,主要目的是促進國家擴大出口和創彙,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這項業務,從一九八八年開始試辦,目前全國已有30多個省市分公司開辦,為國內200多家外貿公司提供了保險保障。
二、保險賠付率上升給付額增加
一九八○年中國保險業恢複後,隨著各項保險業務的不斷發展,保險的保障職能日益發揮,中國保險業本著“主動、迅速、準確、合理”的原則,對因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給予及時的經濟補償和給付,積極幫助受災企業,單位和人民群眾恢複生產經營、重建家園,有力地支持了中國經濟的穩步發展,保險補償的社會效益得到了充分發揮。從一九八○至一九九三年,中國保險業累計支付賠款和給付保險金842.4億元,平均每年遞增58.1%,超過業務收入增長的平均水平。
(一)財產保險業務支出:
一九八○至一九九三年,中國國內保險業務財產保險共支付賠款469.4億元,平均每年遞增80%以上。
國內財產保險業務賠付率各險種差距較大。賠付率最高的業務是運輸工具及責任險。該險種在業務起步時賠付率並不多。一九八一年隻有14.8%,一九八四年上升到59%。以後一直保持在60%以上,一九八六年曾一度高達79.6%,一九九三年為75.4%。
企業財產保險是國內財產保險業務中最成熟的業務之一,賠付率九十年代以前一直穩定在40%以下,九十年代後情況有所改變,賠付率上升較快,一九九三年達到56.1%。
(二)人身保險業務支出:
人身保險是以人的生命或身體為保險標的的各種保險。中國一九八二年恢複人身保險業務後,隨著業務的發展,人身保險業務在整個保險業務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人身保險業務支出也相應增加。在中國人身保險業務收入中,集體繳費的比例較高,易受到經濟發展波動,特別是通貨膨脹的影響,在通貨膨脹率較高時期人身保險退保金增多,對人身險業務支出有一定影響。從一九八○至一九九三年,中國人身保險業務支出占人身保險業務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進入九十年代後,一直在40%以上。
(三)農業保險業務支出:
農業保險作為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辦的政策性險種之一,賠款及賠付率一直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一九八二至一九九三年,農業保險累計賠款32.2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18.6%,平均賠付率為94.6%。其中有4個年份的賠付率超過100%。賠付率過高嚴重影響保險公司開辦此項業務的積極性。
三、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不斷增加
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是國際保險業用來衡量一國保險業水平的兩項重要指標。保險密度指按一國總人口計算的人均保險費,該指標與保險業發展程度成正比。保險深度指保費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值,反映一國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如何。相對而言,保險深度的可比性較強,它是根據當地國民生產總值的水平,衡量其保險發展程度。國民生產總值除計算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和商業五大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外,還計算各種服務業、公用事業、文化教育衛生、科學研究和金融保險等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成果,概括的範圍較廣。它隻計算在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過程中增加的價值,即增加值,而不計算消耗的中間產品和中間投入的價值。所以,國際上通常采用國民生產總值作為參數,衡量比較各國保險業的發展程度。我國一九八○年恢複國內保險業以後,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提高很快,一九八○年,中國的保險密度僅為0.47元/人,保險深度0.1%。到一九九三年,保險密度已提高到42.16元/人,比1980年提高了89倍,保險深度為1.59%。上升了1.5個百分點。
中國恢複保險業初,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起點很低,主要原因是中國保險業停辦20年之久,全民保險意識低下,加上中國長期搞產品經濟,在“鐵飯碗”、“大鍋飯”經濟管理體製下,企業預算約束軟化,人們有依賴國家的心理,對保險缺乏需求。中國全麵推行經濟體製改革後,上述情況有了很大轉變。但從整體上看,對保險的需求遠不迫切。當時保險業務的擴展主要是依靠行政手段,企業或政府出錢為職工或農民投保比重高,個人投保比例低。以家財險和人身險為例,這兩個險種,企業統保占很大比例,許多職工並不知道已經參加保險。另一方麵,保險公司開辦的險種較少,保障範圍較窄,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程度較低,在一定程度上製約了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的提高。隨著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商品經濟關係有了很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社會保險意識增強,許多企業在受災、受損後對保險這種現代化的社會經濟補償製度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增強了參加保險的主動性、積極性,促進了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的增加。
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人口總量有一定的聯係,在我國各省之間,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存在一定差異,經濟發達地區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較高。以一九八九年情況為例,各省保險密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2個,依次為上海、北京、天津、遼寧、廣東、山西、吉林、福建、黑龍江、浙江、海南、江蘇。保險深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14個,依次為:山西、遼寧、廣東、福建、吉林、天津、廣西、上海、湖南、北京、陝西、河北、湖北。綜合考察,兩項指標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廣東、遼寧、吉林、山西、福建、海南等九個省市。這幾個省市在中國基本都屬於經濟較發達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