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高技術產業的關鍵問題(2 / 3)

(5)允許社會各種基金組織向高技術產業開發發放貸款,或投資參與高技術產業開發。

我國現有許多官方或民間的各種基金組織,這些基金組織,有的是隻使用利息的,有的則是使用本金的,如社會保障中的退休統籌金、殘疾人福利金、醫療統籌金等,這些基金已經積累了不少,如何使這些基金更快地增值是當前的重要課題。通過立法來規範這些基金的使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保證基金的增值,積極引導和鼓勵各種基金會參與高技術產業開發,不僅對高技術產業開發有利,對各種基金本身的發展壯大也有利。

以上思路,重點是如何在國內籌集資金的方式,在海外籌集資金則要通過金融機構來進行。這裏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高技術產業開發是很難借助外商投資來實現的,外國人不會把先進的技術轉移到我國來,也不會把資金轉移到我國來幫助我們開發高技術產業,因為高技術產業開發是國際經濟競爭的焦點,是體現經濟實力的核心產業,如果我們以為在經濟運作上與國際慣例接軌,外商就會來投資高技術產業開發,這種想法是天真的,也是不現實的。改革開放近20年來的經驗以及國際競爭的經驗告訴我們,各國都不會拿出錢來幫助別人發展高技術,不能在高技術產業開發上對外資抱有多大的希望。一位日本教授曾經反問一位中國學者:“中國的現代化是不是非要日本的資金不可?”這種反問正反映了經濟競爭的核心涉及高技術產業,同時各國還在防止自己的資金向海外聚集。因此,著眼於我國自己的資金是最積極的,和最為可靠的,也應該是最有效的籌資渠道。

3化整為零與集腋成裘

任何一項高技術產業,其產品的零部件並非都是高技術,其中可以分為核心技術和非核心技術兩個部分。以計算機為例,芯片是核心技術,其餘的零部件多為非核心技術。核心技術零件屬於高技術,非核心技術零件在一般傳統產業中也能製造出來。絕大多數的高技術產品都可以這樣來劃分,並且是非核心零部件所占比例很大,這裏所講的比例,包括數量、原材料耗用、生產工時、設備投資等等。

這樣劃分有什麼意義呢?它可以激發我們把投資花在刀刃上。這裏仍以計算機為例來說明這樣劃分的意義。如果某企業現在研製出了高兆位的芯片,僅投資生產這種芯片資金或許並不困難;但要生產整機,所花的投資就很大,甚至僅靠自己的資金是根本不可能的,而開發者又不想通過合資來解決,目的是要保持自己的獨占性。這顯然是隻生產芯片獲利小,能生產整機獲利大,甚至還可以創造自己的名牌。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可以選擇自己的資金隻用於生產芯片和組裝,而其餘的非核心零部件要求其他廠家根據自己的設計和技術要求來加工。這樣組裝出來的整機,同樣體現了自己的技術,又省卻了對非核心零部件的投資。當然,其中部分利潤被分割了,但從總體看,整機的生產得以實現,有限的資金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這種擴散非核心零部件的方法,就叫做化整為零。在當前資金短缺的情況下,高技術產業開發應普遍采取這種形式。

事實上,精明的企業家已經這樣做了。我國的個人電腦發展很快,得力於眾多 從事組裝機生產的企業,這些從事組裝的企業,自己並不生產零部件。盡管是五花八門的零部件,企業也無法創造自己的名牌。由於價格低,在電腦熱潮剛興起時,他們的確賺了豐厚的利潤,這種方式要長久維持很難,關鍵是自己沒有開發能力。但是,這種方法一旦被有開發能力的企業所掌握,他們就可以解決資金不足之苦,並且能夠使自己設計的整機參與市場競爭。

我國有條件普遍采用這種化整為零的擴散方式來開發高技術產業。當前,我國的傳統產業由於產品技術落後,整個生產麵臨技術改造的問題,在技術改造中,生產什麼產品是個關鍵,傳統產業最苦惱的問題是還未能開發出新一代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把零部件擴散給他們加工,是它們求之不得的事。同時,我國正麵臨企業重組,通過化整為零的擴散方式,可以更好地建立起協作和互相依托的關係,有利於形成真正的緊密型企業集團。

集腋成裘是化整為零的結果。采取化整為零的擴散方式,結果是把分散的技術、資金集中起來了。如果我國的高技術產業能夠采取化整為零的擴散方式,不僅使資金短缺的問題可能解決,而且對傳統產業來說,人力、物力、資金都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二)高技術產業開發所需人才的問題

高技術產業開發需要技術、資金和人才,特別是人才問題,現在已經顯得越來越重要,因為技術和資金都是要由人來使用的,高技術產業開發的成效,最終可以反映在人才問題上。從全國52個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和100多個省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情況來看,人才不足的現象已越來越明顯。我國的人力資源相當豐富,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人力當然應有盡有,但人才卻相對不足。人才是一個不可能作出精確描述的概念,不同行業有不同的人才標準,甚至不同時代也有不同的人才標準,我們要從高技術產業開發的需要來研究人才特點,包括合理的人才結構,並且探討培養高技術產業開發人才的途徑。

1高技術產業開發的人才特點

高技術產業開發所需的人才不是單一的,它需要不同類型的人才,這些不同類型的人才集合起來就形成了高技術產業開發的人才係統,這個人才係統又需要有一個合理的結構,高技術產業開發的進程才能順暢。

高技術產業開發至少需要以下五個方麵的專業人才。

第一是科技開發人才。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從事研究開發,瞄準高技術的發展趨勢,做到使產品“生產一代,研製一代,開發一代”。作為高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人才的素質高低和人才的多少,決定了技術企業的生命,不可能設想高技術企業不搞研究開發。技術創新是企業活力的源泉,高技術企業尤為如此。

世界上一些研究開發型企業的科技開發人才占到企業職工總數的20%,有的甚至達到50%,由此可見科技開發人才比例有增大的趨勢。科技開發人才的比例大,力量強,有利於多出成果。對高技術企業來說,企業盈利主要靠高附加值的產品,高技術的含量越高,盈利也越大。

研究開發的主體在企業,企業研究開發的科技人才比例不大,就很難使企業實現技術創新。在10年前,無論是國內外,高學曆的科技人才幾乎基本上是在大學、科研院(所)工作,現在則開始流向企業,尤以韓國最為明顯。近幾年來,韓國在國外留學的博士生、碩士生大量回到韓國,韓國的企業則以優厚的待遇吸納這些高科技人才。韓國的企業為什麼要這樣做?目的在於增強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韓國的一些著名企業非常明白,他們所麵臨的競爭是國際競爭,是高技術成果和產業化能力的競爭,在這場競爭中,科技人才是個關鍵。

我國的企業也出現了重視高學曆科技人才的現象,許多博士生畢業以後選擇的求職意向不是大學、科研院(所),而是企業。大學、科研院(所)是以從事基礎研究為主的,而大批的工科人才要以應用研究為主,使應用研究出成果和實現產業化的最佳環境,還是在企業裏。但是,我國的研究開發型企業還太少,高技術企業要重視使自己成為研究開發型企業,使科技人才在研究開發中有用武之地。

第二是製造技術和製造工藝方麵的人才。之所以把從事研究開發的人才和從事製造技術、製造工藝的人才區別開來,是因為研究開發以新產品為主,以產品的技術創新為主,製造技術和製造工藝也有開發問題,但它們是為生產服務的,對製造技術和製造工藝的人才來說,要把不斷提高生產效率作為自己的主要職責。

我國的企業也有設備、工藝方麵的技術部門,但主要職責卻是管理,並不從事開發。有的企業設備科實際上是個維修科,工藝科也隻是製定完工藝流程以後便萬事大吉。很明顯,高技術產業開發的製造技術和工藝方麵的人才,其職責與傳統產業中的製造技術和工藝人才差別很大。高技術產業要開發的不僅僅是新產品,還有新的製造工藝和製造技術。須知,傳統的製造技術是很難生產出高技術產品來的。過去我們曾倡導過“螞蟻啃骨頭”、“土辦法”、“土設備”,這對堅持自力更生精神起過一定的作用,但對技術進步也有一些副作用,使我們丟掉了高起點,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現在,我國的高科技成果很多,產品可以設計出來,但製造技術落後,製造不出來,或者製造成本高,影響了商品化生產的進程,製造技術的落後是影響我國經濟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

在高技術產業開發過程中,中試是個很重要的環節,這個中試環節就全部涉及到製造技術方麵的問題。高技術產業開發要有力量相當強的製造技術人才,在製造技術的開發中,要努力提高專用設備的比率,提高自動化生產的水平,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減少工藝環節。高技術產業開發的成敗,從技術角度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製造技術開發的成敗。即使高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得以實現,製造技術的開發也是永無止境的,一方麵要改進現有的製造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麵還要配合新產業的研究開發,投入新的中試工作。所以,製造技術和製造工藝方麵的人才不僅在全部科技人才中有很重要的位置,而且要有相當的比例。

第三是經營管理人才。經營管理人才以財務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管理、人事管理為主。對高技術企業來說,所有的經營管理人才都應懂得一定的高科技知識。長期以來,傳統產業的經營管理是以生產為主的,所以生產管理人員很多,他們的工作包括製訂工時定額;協調工序間的生產平衡,製定繁瑣、複雜的生產計劃,甚至在生產第一線指揮,花大量的時間考核出勤率,解決令人頭痛的人浮於事或出勤不出力的問題等等。這些都是傳統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有現象,生產管理人員多也就不足為奇了。但高技術產業要有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如企業內部的計算機管理網絡,這樣就可以減少經營管理人員。現代企業的發展趨勢是經營管理人員的比例逐步減少,而對整體素質卻要求越來越高。比如說,生產實現了自動化,定額考核就失去了意義,隻要設備維護人員能保證設備正常運轉,產量是與設備的運轉效率一致的,並不涉及到操作工人手腳的快慢問題。所以,高技術產業的經營管理麵臨著管理創新的問題,其趨勢是運用高技術的管理手段,提高經營管理人員的素質,減少經營管理人員的比例。

第四是市場營銷人才和公關策劃人才。改革開放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人員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市場營銷和公關策劃人員的比例大增。對一些中小企業的調查顯示,一個400人的企業,銷售人員達到60多人,最多的達到100多人。銷售人員要占企業職工總數的1/4,可見市場營銷和公關策劃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性。高技術企業多為新開辦的企業,不少“下海”的科技人員缺乏市場營銷的體驗,很可能會忽略市場營銷的重要性。

第五是企業的生產技工人才。近10年來,我們忽略了企業生產第一線技術工人的技術培訓,從總體看,企業的工人技術水平有下降的趨勢,這是令人憂慮的。而且,談到企業人才的時候,我們往往隻重視廠長、經理和科技人員的作用,把高水平的技術工人排除在人才的範疇之外,這是錯誤的。對高技術產業開發來說,由於其產品和設備都是新的技術,技術工人沒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沒有相當的操作技術,是很難做到保證產品質量和提高生產效率的。在對企業的調查中發現,許多企業缺乏高水平的技工,產品成品率下降。有的企業為了找到高水平的技工,采取了高薪聘請的辦法,但適合應聘技術水平的技工,又大多數是退了休的工人或快退休的工人。

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中,這五個方麵的人才構成了人才係統,它基本上可以涵蓋所有的崗位。

2培養高技術產業人才的途徑

高技術產業開發的人才要懂得科技成果向產業化轉化過程的特點和規律,並且懂經營,富於開拓精神和冒險精神。完全依靠搜羅現成的人才,這是很不現實的,我國對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本來就缺乏經驗,所以,培養人才人才至關重要。如何培養人才呢?

第一,通過實踐培養人才是一種好辦法。科技成果投入中試的階段,就考慮各方麵的人才參與其事。本來,中試階段是以科技人員為主的,但經營管理人員以及實現產業化以後所需的技術工人,應該在中試階段就參與工作。對實現產業化以後的企業經營人才說,一定要有參與中試的經驗,通過參與中試的全過程來學會避免風險的方法,防止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的自我封閉。科技人員在中試過程中可以因為有經營管理人員參加而提高自己的經營意識。而經營管理人員通過參與中試,懂得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過程的一些特點,有利於今後不斷開拓新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