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高技術產業的關鍵問題
(一)高技術產業開發的資金問題
高技術產業開發有著資金投入高的特點,在我國資金短缺的情況下,即使國家的投資政策向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傾斜,也很難完全滿足高技術產業開發的需要;即使我們找到了籌集資金的有效方式,同時還要解決資金的有效利用,否則,高技術產業也同樣會陷入高投入、低產出的惡性循環。因此,高技術產業開發資金問題的核心就是如何有效地籌集資金和如何有效地利用資金。
1.高技術產業開發資金投入的特點和規律
每項產業開發的資金投入和使用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和規律,這基本上是由產業自身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所決定的。因此,深刻掌握這項產業的運行特點和發展規律,也就可以掌握這項產業在資金投入與使用方麵的特點和規律,高技術產業開發資金投入與使用的特點和規律,當然也應從高技術產業開發的全過程來分析。
首先,從事高技術產業開發要取得科技成果,這項科技成果無論是自己研究產生的或是他人研究產生的,都需要投入研究費用。如果是自己研究產生的科技成果,這筆研究費用已經支出了,但這筆費用需列入高技術產業開發的總投入資金之內;如果不是自己研究產生的科技成果,如購置專利,就要付出購買專利的費用,取得了專利使用權才能去從事產業化的開發,這是高技術產業開發資金投入的第一個特點。
第二個特點是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需要經過中間試驗階段。這個階段的投資同前一個階段一樣,仍然帶有很大的風險性。一方麵,中間試驗是對科技成果技術可靠性的進一步檢驗,因為通過中間試驗,可以發現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的技術是否完全成熟;另一方麵,中間試驗還不是大批量的規模生產,它隻是探求實現大批量規模生產的方式方法。因此,中間試驗所投入的費用,彈性是很大的,它可能投入很高而一無所獲,或者經過多次試驗,不斷增加投入才解決了實現大批量規模生產的可靠方式方法。當然,它也可以以很小的投入解決中間試驗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中間試驗投入的設備往往不能在大批量生產中繼續發揮作用,所以,中間試驗費用在整個高技術產業開發過程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並且往往使投資者經受不起中間試驗階段的風險因而望而卻步。所謂要增強風險意識,也主要是指高技術產業開發要經過中間試驗這一階段而言。可以這麼說,中間試驗的質量決定著實現產業化的質量,中間試驗的風險性也決定了整個高技術產業開發的風險性。
第三個特點是高技術產業生產過程的專用設備比例很大,雖然中間試驗已經從技術上解決了這個問題,但要製造出大批量生產的設備,其費用也很高。傳統產業新辦一家工廠,當然也需要設備投資。由於傳統產業的技術已經成熟,生產這些設備的專業工廠已經出現,所以,傳統產業的許多生產設備是由專業生產廠家批量生產的,如飲料的灌裝設備、瓶蓋衝壓設備等。而高技術產業的許多生產設備還未能由專業化的工廠來大批量生產,設備投資所需費用就要比傳統產業高得多。一般來說,高技術產品中的核心部件,其生產設備也有較高的技術水平。總之,在技術上獨創性越強,資金的投入也會越大。
第四個特點是高技術產業的生產環境條件要比傳統產業高。電子技術產業通常要求生產環境具備防塵、防震、恒溫等條件,同時還要避免汙染,而且,現代化的生產通常是自動化線或流水生產線,高技術產業開發對此應有較高的標準,這就造成了在廠房建設方麵的投資費用,比起傳統產業來說要高。
第五個特點是高技術產業開發過程需要培訓技術工人、管理人員和市場營銷人員。高技術產業由於其技術高和新的特點,不可能有現成的技術工人和管理人員。比如說市場推銷人員,由於產品技術的高和新,如果推銷人員不懂這項產品的技術就很難向客戶講解這項產品的使用方法和產品的技術性能,而且,高技術產品要風靡市場還有一個過程,即投入廣告宣傳費用,這在高技術產業開發的試產階段尤為重要。
高技術產業開發投資要比傳統產業開發投資高的原因,是因為高技術產業開發投資中,技術開發的投資要占很高的比例,和傳統產業比較,如果傳統產業的技術開發投資是100,高技術產業的技術開發投資至少200~300,甚至可以高達5~10倍。
在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忽略了技術開發所需要的資金,要想使高技術成果實現產業化,是不可能的。低水平的設備不可能生產出高技術的產品來,即使偶有可能,也是不能持久的,所謂“因陋就簡”,“土設備造出洋機器”的“經驗”,曾使我國的經濟建設蒙受過很大的損失,這個深刻的教訓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今天,尤其不能忘記。
我們仍然可以從高技術產業開發過程來分析資金投入的一些規律。前麵分析了高技術產業開發過程中技術開發投資所占的比例很大,由於高技術產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所以,對技術開發資金投入的高低,決定了高技術產業投資回報率的高低,這就是說,在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對技術開發的資金投入越高,產業開發的成功率也越高;此外,高技術產業開發更要注重規模效應。傳統產業究竟是規模大好,還是規模小好,是不能一概而論的,但高技術產業就必須是規模大好,隻有實現規模經營,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才能更為可靠和穩定。所以,高技術產業開發在設計生產規模時,應當選擇最佳的投資規模。現在,高技術發展很快,高技術產品也在不斷的更新,與傳統產業的產品比較,高技術產品的生命周期更短了。如果投資者對高技術產品的再開發心中無底,或者沒有再開發的投入計劃,這種高技術產業開發也是不可靠的,高技術產業不僅需要規模效應,而且需要不斷有新的資金投入。
總之,高技術產業開發是需要高投入的;技術的成熟與否又決定了高技術產業開發的成敗,所以又是有風險的,而克服風險的唯一辦法是在整個高技術產業開發的投資中,把技術開發列為投資的核心項目,這就造成了高技術產業開發需要投入很多的資金。
2如何有效地籌集資金
(1)高技術成果的持有者,應以各種靈活的方式與投資者合作。
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開發高技術產業的主體並不在企業,而是高技術成果的持有者,這就是科研機構或大學。科研機構或大學又偏偏缺乏資金,缺乏產業化的經營管理經驗,同時也缺乏把科技成果推向市場的意識,這種狀況不改變,會導致投資主體和投資對象越來越分離。
從現在資金普遍短缺的情況來看,高技術成果持有者以技術入股的方式與投資者合作為最好。科研機構和大學,如果要馬上收回原先投入的科研經費並取得盈利,就要投資者以現金方式購買科技成果,在實現產業化方麵的風險,就要求由購買科技成果者來承擔了,這不僅不太公平,也不利於盡快地使科技成果盡快實現產業化。
科技成果持有者對科技成果作出合理的價值評估,以技術合作方式投入產業開發,這是能夠吸引投資的關鍵。
現在有一些科技成果的持有者,對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天要價,比如說,取得某項成果的投入為100萬元,但其價值可能並沒有100萬元,對科技成果的評估,仍然要按價值規律來辦事。相反,科技成果的成本是50萬元,價值可能是100萬元,甚至更多。現在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緩慢的原因,科技意識不強固是主要因素,科技成果持有者缺乏市場意識也很重要。須知,任何科技成果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自己的手裏捏得越久,能夠得到的回報也越少。
為什麼強調科技成果持有者盡可能以技術合作的方式來使科技成果實現產業化?原因有兩點:第一,科技成果持有者以技術入股,實際上分擔了高技術產業開發的部分投資,由於科技成果持有者已經支付了科技成果的全部費用,這部分費用就不需要再籌集,減輕了實現產業化資金籌集的負擔。第二,科技成果持有者以技術入股,作為股東,要承擔實現產業化的全部投資風險,並且要積極參與實現產業化過程中的技術難題攻關,擔負起股東應盡的職責,這就會增強其他股東的投資信心。在目前資金短缺以及科技進步機製尚未完全建立的情況下,一次買斷科技成果的開發方式是不利於鼓勵投資者積極性的。隻有科技成果持有者與開發投資者共擔風險,才能有效地鼓勵開發者投資。
(2)投資主體多元化是高技術產業開發資金來源的重要渠道。
所謂多元化,即要求國家、集體、個人以及外商(獨資或合資)都來高技術產業開發。我國自從實施“火炬計劃”以來,涉足高技術產業開發的投資基本上以國家投資為主,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對高技術產業開發的投資仍然應界定為國家投資,集體、個人對高技術產業開發的投資並不多,外商投資可能更少。
高技術產業開發完全依靠國家投資是不可能的,從維護公有製的主導地位來說,國家還要把大量資金投入到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交通運輸業,對高技術產業開發,國家隻須涉足高精尖的、與基礎產業相關或國防工業相關的項目,凡是民用的高技術項目,就鼓勵集體、個體(私營)和外商的投資積極性。所以,我們要解決的是如何調動集體、個體(私營)、外商投資積極性的問題,重點又是要調動集體所有製企業和股份製企業的積極性,我們應學會並掌握引導國內資金投向高技術產業開發的各種有效方法。在這方麵,重要的是加強對科技成果的宣傳,讓社會各界對高技術產業的前景有深刻的認識,把項目介紹給投資者。一方麵我們喊資金短缺,另一方麵也存在著資金的閑置,有資金的不知道應如何去投資。要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我們就要向所有的投資者介紹高技術產業開發項目,不僅使所有的投資者了解高技術產業的前景,同時還對所有的投資者提供良好的服務,一視同仁是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基礎,資金無論多少,凡擬投向高技術產業開發,都應該受到鼓勵和支持。
(3)股份製首先是籌集資金的一種極好方式,其次才是有助於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
所謂明晰產權關係,主要是針對國有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未能分離的狀況講的,一旦做到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股份製也就是隻存在著籌集資金的意義,所以,不等於搞了股份製就一定能把企業搞好。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以後,經營權使用不當,企業同樣會造成虧損。
既然股份製是一種籌集資金的方式,高技術產業開發不妨廣泛采用,除了少數非要由國家獨資的項目外,其餘應盡可能以股份製方式籌組開發實體,由於在高技術產業開發中,企業多數是新成立的,因此采用責任公司的形式較好,並且把注意力集中在法人合股方麵。我們應當引導資金聯合,通過企業與企業、企業與科研機構或大學的聯合來組建新的開發實體,當然也要重視個人的閑散資金。高技術企業不經過幾年的運轉以證明其開發成功,還不宜過早向社會公眾發行股票,否則會影響社會公眾的投資積極性,把法人的資金引導到高技術產業開發上來,這是很重要的一種集資方式。
(4)金融機構的資金向高技術產業開發傾斜,這是一條很重要的政策,同時,金融機構應努力拓展籌資渠道,不僅可以在國內發行高技術產業開發債券,而且要學會到海外去籌措資金,到海外去發行債券。
日本在戰後經濟發展速度很快,日本的金融機構在為企業籌措資金方麵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戰後的日本也同樣麵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日本在經濟起飛以後,也並沒有像我國現在這樣以促進消費來刺激生產,相反,日本鼓勵老百姓儲蓄,日本一直是儲蓄率很高的國家之一。由於日本把產品的銷售著眼於國際市場,所以日本國內的低消費反而為更大規模地拓展海外市場準備了資金。同時,日本的金融機構還在海外籌措外彙,為日本引進世界各國的,特別是引進美國的先進技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日本的做法是很值得我國借鑒的。
要學會日本的經驗,我國應當首先選擇可供出口並能占領國際市場的高技術產業開發項目,這樣就為金融機構到海外籌措資金提供了可靠的還貸保證。高技術產業在生產設備方麵,至少現在是應當以進口先進的技術裝備為主,因為沒有先進的裝備是很難生產出先進的產品來的,所以,高技術產業開發通常都需要一定的外彙投資。有許多開發項目因所需外彙未能落實而中途夭折,或無法啟動。籌集一定的外彙是非常重要的,高技術產業開發要實現高起點,可以適當進口先進的基礎設備、關鍵設備,以實現生產的高效率。
應當鼓勵各專業銀行拿出一定的資金投向高技術產業開發,特別是已經運轉起來的高技術企業,經濟效益好,產品受到市場歡迎,金融機構更應該支持這些企業的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