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符合中國特色的高技術產業
(一)“矽穀”模式的啟示
美國的“矽穀”是美國西海岸的半導體工業基地,它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起來的。矽是半導體主要材料,由於基地在美國的聖克拉拉穀地,所以又稱之為“矽穀”,它是美國半導體微電子工業的一個縮影,同時也是美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一個成功範例。對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的微電子工業開發產生過影響,如日本在九州地區建立的電子工業基地,就受到“矽穀”模式的影響。
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對“矽穀”的創立可謂立下過汗馬功勞。斯坦福大學不僅是美國的著名大學,也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學府。它的科技研究實力和所培養的富有創造精神的科技人才,為“矽穀”的最初發展充當了開路先鋒。但是,“矽穀”的發展並不是依托舊金山地區大學的科技研究實力,而是美國技術轉移的結果。本來,美國的工業基地主要集中在美國的東北部,或者說在美國的東海岸。微電子工業在美國的西海岸興起,首先取決於美國企業界對微電子工業前途的準確把握和膽略。最早建立的微電子公司一炮打響,於是東海岸的企業紛紛到西海岸來創立公司,並且在各企業間相互支持、協作,形成了一種群體產業結構。迄今為止,“矽穀”已聚集了8000多家高技術公司,其中電子工業公司即達3000多家,生產全美國1/3以上的半導體集成電路。
美國“矽穀”的成功,不僅使日本開始學習這種開發模式,而且英國在蘇格蘭,德國在慕尼黑也建立了類似“矽穀”的高技術產業開發基地,並且也取得了成功,“矽穀”名聲大噪,並成為典範,這與工業發達國家的科技、經濟、文化有著相似的水準關係極大。發展中國家采取“矽穀”模式開發高技術產業,卻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這需要分析一下“矽穀”取得成功的條件。
首先,美國是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國家。50年代末期“矽穀”起步的時候,美國的經濟仍處於比較景氣的階段,資金比較充裕。而且,“矽穀”的首家微電子工業公司一出現,便被東海岸工業基地的眾多企業家和科技人才看好,認為這是頗有前途的產業。於是,東海岸工業基地的眾多企業家和科技人才,為了開發這項頗有前途的高技術產業,把大批的資金向西海岸轉移,這種轉移一方麵是為了擺脫傳統產業效率低下的徘徊狀態;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在產業開發上進行創新。美國人這種富於開拓的精神,使西移的企業家和科技人才敢於承擔風險。資金和人才的聚集是“矽穀”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第二,美國的資金和人才向西海岸穀地聚集的時候,同時也形成了一種“群體意識”,即在“矽穀”興辦科技開發公司和生產實體的企業家和科技人才,並不是自我封閉式地互相競爭,而是互相協作,共同發展。美國眾多的微電子技術專家亦以能在“矽穀”一展身手為榮,這種互相支持的“群體意識”,正是我國不少研究“矽穀”的專家、學者忽略了的重要方麵。特別是我國的一些專家、學者,往往把你死我活式的競爭當作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殊不知資本主義為了生存和發展,它也有協作的時候。當然,並不是說“矽穀”內的企業不存在著競爭,而是在競爭中有協作,甚至在某個階段,它們能以協作為主。
第三,“矽穀”的起步和發展正是冷戰激烈的時候,美國為了裝備自己的武器係統,微電子技術大量在軍工中使用,“國防訂貨”也刺激了“矽穀”的發展。美國是世界上軍費預算最龐大的國家之一,美國的國防部不僅訂貨,而且撥出經費支持軍工所需要的科研項目,這使得“矽穀”的起步和發展都有了可靠的保障。必須指出的是,美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便是以輸出武器而發財的國家,高技術的成果又往往是首先應用於軍事工業中的武器係統,所以許多國家青睞於美國的武器。特別是微電子技術,它可以使電子產品更為小巧輕薄,速度更快,可靠性更強,而且成本也更低,這是很有利於“矽穀”發展的。
第四,“矽穀”所在地原本並沒有什麼工業,但美國有著較強工業能力,科研與企業結合得很好,而且,美國的大型企業絕大多數是研究開發型企業,具有把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商品生產的經驗,企業重視應用研究和開發,這種企業追求技術進步的經營機製也是“矽穀”得以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以上大致概括了“矽穀”模式成功的條件。這種“矽穀”模式實際上是建立開發區的模式。
事實上,我國建立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也是借鑒“矽穀”模式的結果,日本的九州、英國的蘇格蘭以及德國的慕尼黑等開發區的成功,也證明了“矽穀”模式的經驗,這使我們的借鑒充滿了信心。但是,“矽穀”成功的條件,日本、英國和德國都基本具備,而我國卻不完全具備。我國地域遼闊,地區差別很大,而且,我國資金短缺,企業缺乏研究開發的經驗,科研機構與企業脫節,這些條件與美、日、英、德等國比較,我們都比較差,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能完全照搬“矽穀”發展模式,否則就背離了中國的國情。但是,這並不是說根本不可能采用這種“矽穀”模式,而是不能在全國各地不根據實際情況籠統地設立單一模式的開發區。特別是地區間的不平衡決定了我們不能這樣做,否則就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現在各地開發區的發展極不平衡,某些開發區甚至收效甚微,就是很好的證明。
中國有著集中力量去辦好一件事的經驗,可以通過中央政府的計劃把人力、物力、財力集中起來。這樣做,“矽穀”模式的成功條件,我國也能具備。例如,首先在經濟、科技、文化都比較發達的地區,特別是在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建立起國家級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屬於國家級的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不要搞得太多,麵不要鋪得太寬,否則人力、物力、財力就會分散。雖然我國的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基本上是選擇在大學、科研機構比較集中的地方,但基本建設卻是從頭開始,隻不過是在大學、科研機構比較集中的地方劃出一塊地盤,其中土木建設耗費了大量資金。在開發區新辦的企業仍然缺乏科技人才,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結合的問題並沒因開發區的設立而得以解決。
在經濟、科技、文化比較落後的地區設立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則沒有必要,至少在目前沒有必要。一些落後地區之所以熱衷於建立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並不是因為自己具備了建立開發區的條件,而是熱衷於爭取優惠政策。把優惠政策看得太重,這本身就不是一個企業家、更不是一個高技術企業家所應具備的眼界和素質,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的政策已經很寬了,把經濟發展寄托在優惠政策上,這種發展是不能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