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大致計算了一下,發現全世界潮汐能量非常大,有30億千瓦,每年可以發電2600億度,可惜現在還隻利用了很少一點。就是到2000年,發電量增加到了300~600億度,也還不算多。我國的潮汐能也很豐富,估計能夠利用的有3600萬千瓦,每年可發電2750億度。潮汐能源沒有汙染,也永遠不會枯竭。隻要月亮不停地運動,海洋裏的潮汐就不會消失。所以,大力開發海洋潮汐,前途是十分遠大的。
除潮汐能發電外,海洋裏的波浪和海流也能發電。
風吹在海麵上,海麵就會泛起波浪。海洋裏的波浪十分高大,力量也特別強。巨大的海浪曾把1700噸重的岩石打翻,把13噸重的石塊拋到20米高的地方。海流衝擊海岸時,每平方米的力量可以達到60噸。這麼大的力量,讓它去推動發電機發電自然是沒有問題的。有人估計,全世界海洋波能可發電90萬億千瓦。是現今世界發電量的500倍。英國周圍海域是海洋波能量豐富的地區之一,如果發電效率為25%,那麼,在英國沿岸1000~2000公裏長的海域安裝海浪發電設備,它們發的電就可以滿足英國電力需要量的一半。所以,海浪也是一種很好的新能源。
1980年,日本與國際能源組織共同建造了一般叫做“海明”號的海浪發電船。它很特別,底下有許多洞,船隨海浪一起一伏,海浪就壓縮洞裏的空氣。突然受到壓縮的空氣,會形成一股高速氣流,產生很大的力量。在船艙裏裝上發電機,就可利用高速氣流的力量去推動它們發電。這艘“海明”號的輸出功率是125千瓦。雖然功率不大,但說明海浪的確是可以發電的。1982年,日本又建造了一艘新的“海明”號海浪發電船,輸出功率提高到2000千瓦。日本人還打算建一艘發電20萬千瓦的大型海浪發電船,把它發的電用電纜輸送到陸地上去。近年,英國在艾萊島上建立了一座每天可發電40千瓦時的波能發電站,還在蘇格蘭的波斯納赫支附近設計了一個容量為5000千瓦的渦輪機組波能電站也,目前也投產。
目前,美、日、印度等國設計的波能發電站的效率已達60%以上,為21世紀人類開發利用波能展現了廣闊的前景。
如何創建高技術產業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已經認識到了新科技革命挑戰的嚴峻性,並且製定了一係列發展科技的計劃,其中包括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為核心的“火炬計劃”。“火炬計劃”的實施,促使全國各地成立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如雨後春筍。從理論上說,全國各地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遵循的方針都是無可非議的,也有眾多成功的實例;但從實踐來說,這種單一的開發區模式又不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首先,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科技、經濟、文化水平不盡相同,甚至差別很大。如果都采取這種模式來開發高新技術產業,不可能完全奏效,這也是全國52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速度相差懸殊的原因。一些成立得較早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盡管享有種種優惠政策,發展速度卻不盡如人意;而一些非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卻後來居上。這說明模式必須因地製宜,不能千篇一律。為此,需要結合中國的國情來探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模式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