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南海潿10~3油田和渤海埕北油田於1986年正式生產原油。現在,南海已成為我國最大的海上產油區之一。到20世紀末,我國近海大陸架油田開發將步入一個新紀元。
2錳結核的開發。
錳結核的開發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尤其是美、日、英、法、德等國,紛紛從事開采技術和冶煉方法的研究。美國已擁有日產5000噸錳結核的開采設備和日加工處理50噸的試煉工廠。日本於1982年7月成立了深海資源開發公司,已能用氣吸法把錳結核連續不斷地吸上來,最大開采量每小時可達40噸。我國也早於1983年由“向陽紅16號”調查船在太平洋底采集到錳結核310公斤。估計到20世紀末,錳結核開發將進入商業性采礦、冶煉階段。
(四)海洋能源的開發
不管海洋石油多麼豐富,總有一天會消耗殆盡,而海洋潮汐、波浪、海流、海水溫度差和海水濃度差等所蘊藏的能量,則是無窮無盡的。這些海洋新能源的特點是:①蘊藏量大;②可以再生,永無窮盡;③幹淨而無汙染;④是大自然免費的賜贈。正因為如此,開發這些海洋新能源才越來越受到各國的重視。
潮汐能是海洋能中被人們最早開發利用的,不過,興建大型潮汐發電站,則是在60年代才開始。
1967年底,在大西洋英吉利海峽聖馬洛灣的朗斯河口,法國的一項新的工程竣工了。人們從四麵八方擁來參加慶賀典禮。岸上彩旗招展,人聲鼎沸,一輛輛顏色鮮豔的小轎車在寬闊的道路上歡快地奔馳。從建築物裏傳來巨大的轟鳴聲。與此同時,法國各電台、電視台也都在播放這一慶典的實況,他們向全世界宣稱,說這是法國人建成的革命性的工程,世界第一的了不起的工程。那麼,這究竟是什麼樣的工程呢?原來,這是一座新型的發電站——潮汐發電站。
潮汐漲落的高度各地不一樣,有的地方高些,有的地方低些。不少地方潮汐一漲一落的高度差(叫潮差)可以達到5~6米或7~8米,有的地方更大,可以達到十幾米。人們想,我們現在的水力發電,是築一座大壩,攔截河水,使水麵產生落差。水從高處流下,推動水輪機,水輪機帶動發動機,就可發電了。既然潮汐自動地在那裏漲落,而且又漲落得那樣大,為什麼不能利用這種自然的力量來發電呢?潮汐是那樣有規律,每天漲了又落,落了又漲,如果造個大水庫,在潮汐的時候把水蓄起來,不就可以利用水位差來發電嗎?
於是,許多國家這樣做了。不過,那都是一些規模很小的潮汐發電設備。大規模而且比較先進的,就是法國1967年建成的朗斯潮汐電站。它矗立在不列塔尼海岸,俯視著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把強大的電流源源不斷地輸往法國各地甚至遠及巴黎,大大彌補了法國能源的不足,這裏的潮差達13米,潮流每小時90公裏,是建站的理想地方。
當然,要建立一個真正的規模巨大的潮汐發電站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要做周密的調查、研究、設計和論證。要有巨大的渦輪發電機,要有加工巨型設備的技術條件,還要有足夠的資金。朗斯電站在準備了將近半個世紀以後,1959年終於設計完成了。1961年,工程破土動工,預算高達1億美元,在當時這可是一筆巨款。
破土動工的消息一經傳開,巨大的熱潮便席卷了整個法國。報紙在頭版以通欄大字標題報道這一消息,聲稱這個工程是一個“空前的成就”。電台也歡呼這是“革命性的工程,世界第一”。
1967年底,朗斯潮汐電站竣工了。擋水壩、發電廠、船閘和水閘全部安裝完畢,大型貯水庫注滿了水。發電廠裏麵,裝著24台渦輪發電機,每1台的功率1萬千瓦,都能自由旋轉,在漲潮流和落潮流兩個不同的水流方向都能發電。電站的總功率為24萬千瓦 ,1年的發電量為5.44億度。世界各地紛紛發去賀電,祝賀人類成功地找到了一項新的能源。它的成功,為人類開發利用海洋潮汐能提供了榜樣,使世界上掀起了興建潮汐發電的熱潮。前蘇聯也不甘落後,計劃修建幾十萬千瓦的大型潮汐電站。加拿大芬地灣最大潮差達16米以上,1977年,加拿大在灣邊建了一座裝機容量為400萬千瓦的科佩奎潮汐電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潮汐發電站。美國、英國、日本、韓國、朝鮮、印度、澳大利亞、阿根廷也都對建潮汐電站有興趣。50年代後期,我國出出過一個興建潮汐,在沿海建立了42個小型潮汐電站,總裝機容量500多千瓦。後因種種原因大多數都關閉了。70年代初,我國再次出現了建站的熱潮,至今有8個在運轉,總裝機容量7245千瓦。其中較大的有3座,它們是浙江的紅廈電站、山東的白沙口電站和廣東的甘竹灘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