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產業的現狀及美好前景
(一)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
當前,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趨勢是:在研究改進捕撈技術的同時,普遍重視發展養殖業,實現海洋生物資源生產農牧業化。海洋生物資源生產農牧業化與捕撈天然海洋生物的海洋捕撈業不同,它是近10~20年興起的海洋開發事業、其意義可以同陸地上由采拾野果向栽種穀物的過渡、捕捉禽獸向馴養家禽畜過渡相比,是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的革命性轉變。
1海洋農業化
就是在海水中人工培育動植物,如海帶、紫菜、珠貝、泥蚶、花蛤、鮭魚、對蝦等。據統計,日本現有從事人工養殖的企業約18000多個,海水養殖的產值已占沿海水產業總產值的40%以上。
2海洋牧業化。
就是在一定的海區海水中大量放養優質魚苗,使之在海洋自然條件下生長發育,以便集中捕撈,穩產高產。人們用現代科學技術建起了專供魚類定居的“人工魚礁”;用遙控水下音響誘魚器播放模擬魚聲的“牧歌”;用大功率抽水機或建人工島產生上升水流的辦法,把深層海水中的營養物質不斷地輸送到上層水麵,供魚類食用,並在必要時投以人工合成飼料。現在,日本在近海107個區域,建造了人工魚礁7000萬畝,建造浮式防坡堤,開辟海水養殖場。前蘇聯還在波羅的海廣泛采用網箱養殖鯡魚。
我國海水養殖麵積達500萬畝,年總產量百萬噸,是世界上第一養蝦大國。
(二)海水化學資源的開發
海水曬鹽、製鹽後剩下的鹵水,可提煉硼砂、硼酸、鎂、石膏、芒硝、氯化鉀、氫氧化鎂、碘等產品,廣泛用於化工、輕工、冶金、醫藥、航空等工業。
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個國家進行海水淡化研究,已投入工業化生產的淡化方法有蒸餾法、電滲析法、反滲透法等。蒸餾法所生產的淡水量多,技術比較成熟,但耗能高。反滲透法發展較快,造價低、耗能小、脫鹽效率高和使用管理方便。1975年建成的海水淡化廠在香港,日產淡水18萬噸;1983年建成的海水淡化廠在沙特阿拉伯吉達港,日產30多萬噸。與海水淡化相結合,發展綜合利用,是近幾年海水利用的新動向。例如,建立發電—淡化綜合工廠,將核能電站和海水淡化廠結合起來以利用大量餘熱,或者利用過剩的電力,用電滲析法淡化海水。日本正計劃建立日產10萬噸淡水和發電180萬千瓦的雙重廠,解決缺水地區飲用水困難。在雙重廠的基礎上,還可從排放的濃海水中提取化學元素。美國計劃在海上建立基地,用淡化水灌溉農田,用電力製氮肥和磷肥,把發電與淡化、工業與農業結合起來,組成大規模的聯合企業。
我國從海水中提取鉀、碘、溴、鈾的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礎。在從海水提取鈾技術中,吸附劑的單位吸附量也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1981年,我國建成第一台大型電滲析法淡化裝置,在西沙群島投入使用,其餘2200多台電滲析法淡化裝置分布在全國近千個單位。利用餘熱蒸餾法淡化海水裝置,在各類船上已安裝200多台。
(三)海底礦產資源的開發
海底礦產資源是指蘊藏海底可供開采的油、氣、礦砂、煤炭、錳結核和多金屬軟泥等。
1海洋石油開發的進展
海洋石油開發給世界經濟增強了活力:緩和了石油危機;為有關國家創造了大量的經濟收入;促進了沿岸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和帶動了其他行業的發展。1960年在海上從事油氣勘探的國家隻有20多個,而到1980年全世界從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國家或地區已超過100多個。其中,50多個國家進行鑽探活動,40多個國家在海上采油,近海石油年產量達6.8億噸,占世界陸海總產量(32億噸)的21%。
海上石油鑽井裝置從單一的淺水座底或平台發展到自升式平台、半潛式平台、鑽井駁船、鑽井浮盤、帶駁船自升式平台以及用於北極地區的鑽井裝置。從數量上看,1970年為190艘,而1985年已達811艘,增長了3.26倍,其中半潛式平台增長5.72倍,增長最快。自升式平台擁有量最多,從1970年的103艘增至1985年6月的455艘。
開發海洋油氣資源,無論是進行勘探還是搞生產建設,條件都比陸地上困難得多,如技術上複雜,設備性能要求高,需用資金多,風險大,建設周期長(一般要6~10年)。因此,現在世界上海洋石油開發活動,絕大多數國家都采取國際合作方式。近十幾年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方針,先後與英、美、日、法等數十家石油公司簽訂了南海、黃海的地球物理勘探協議。經過勘探,取得了豐富的資料,進一步證實我國南海、黃海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通過對外合作,進一步了解合同區石油地質情況,發現了一批含油氣構造,開展了油氣田開發的可行性研究和開發建設工作,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