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教學目標:
①能指出課文中的對比寫法
②能分析這種對比方法對表現人物和中心思想的作用
行為化的教學目標(問題):
①當老婦人摔倒後,我和車夫對她的態度有什麼不同?
這是一種什麼寫法?它表現了我和車夫怎樣的品質?
②我對車夫前後有著怎樣不同的態度?它表現了我怎樣的思想感情?
③除上述不同外,課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對比的寫法?這種寫法對於表現課文的中心思想起什麼作用?
一篇課文的教學要求從學習重點分解成教學目標,轉化為問題的過程,就是使教學要求不斷具體化、行為化的過程。同一般的教學目標相比,行為化的教學目標(即問題)更能有效地指導教學活動,評價學生的學習質量。
2問題是有機聯結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中介。當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逐個解決問題的探索性活動時,教師已無法依賴講授法來組織全部教學活動了。當一個個問題情景出現在學生麵前時,這些問題本身就決定了以促進學生思維活動和師生間、學生間交流活動的教學方法,必將在課堂教學中起主宰作用,否則就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程度。
(三)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的作用,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問答法、討論法和練習法占有突出的地位,而講授法則對揭示教材的難點、組織教學活動和使知識係統化起著重要的作用。
問答法主要解決低層次的教學目標,如布魯姆六級認知目標中的“識記”和“理解”。因此,問答的內容一般是較簡單的,如涉及到教材的回憶性內容或範圍較小的、局部的理解性的內容。對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感知程度,預習情況和聽課情況我們常用問答來檢查。在討論的過程中,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我們也常輔以啟發性的問答予以引導,討論法適應於較高層次的教學目標,因此討論的問題應該一般是學生獨立鑽研無法解決的問題。
討論法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無論怎樣強調都不會過分,因為正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學會了想、學會了聽、學會了講,討論法對於全麵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聽、說能力有著獨特的功能。討論法的效果,一是取決於教師的問題設計能力和組織能力,二是取決於學生的配合程度,討論的問題應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對於學生在課堂上的討論活動,不應隻注重其結果,更應注重其過程。在討論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作思維方法的指導和思維品質(如敏捷性、靈活性、準確性、創造性等)的訓練。因此,教師組織討論,不包辦代替;設立對立麵,不草率收場;指出思考方向,不提供現成答案;鼓勵不同見解,不隨便下結論。
課堂練習主要用於自學性的內容、檢查性的內容和需要當堂鞏固的操練性內容。
講授法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因為除了學生的問答、討論和練習活動外,仍有不少知識需要教師直接提供,有些問題也需教師視學生回答和討論後的結果作進一步的分析、講解。此外,教學活動的組織、學習方法的指導等也少不了講授法。必要的講授活動不僅不會限製學生的積極性,而且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前提。
小結是對一堂課或整篇課文的知識的係統歸納,並據以檢查課堂教學目標的到達度。在實施過程中,篇幅較長,難度較高的課文一般可以由教師小結,而篇幅較短、難度較低的課文則可采用提問的方式指導學生作小結歸納。
所謂教學模式,是指把教學的整個過程作係統的處理,其目的在於發揮這個教學係統的最佳效能。一年來的實驗,我們發現“中學語文問題教學法”的基本教學模式,已初步具備了以下幾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