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向功能。根據“學習重點”分解成的教學目標,以及根據教學目標轉化成的問題,對課堂教育起到了定向作用,使課堂上的師生活動有了共同的指向性和針對性,從而避免了傳統語文教學的盲目性。
2反饋功能。問題使教學目標具有行為表現的要求。教師可根據學生對問題理解的結果,隨時取得目標到達度的信息,從而及時調整教學行為,對學生作相應的指導;學生也能從教師的指導中獲得學習活動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行為。問題教學法能使教學過程的反饋信息趨於完善。
3強化功能。在教學開始前,就向學生明確而又具體地陳述教學目標,能激發學生對新的學習任務的期望。在教學活動中,隨著一個個問題的解答,又能使學生產生目標達到後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並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及時反饋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定勢不斷起強化作用。
4適應功能。教學目標的陳述和一個個問題的提出,使學生有了清楚可行的學習任務,便於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和個性差異安排自己的學習過程,特別是便於學習困難的學生作預前學習或補償學習,從而使學習活動在某種程度上能適應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學習特點。
三、實驗結果及分析
實驗結果表明,實驗班入學時摸底考試的平均成績和合格率均低於對照班,然而無顯著差異,說明這兩班學生語文學科的原有基礎大致相等。
經過一年的實驗,實驗班參加市統考的平均成績同對照班相比,已有了非常顯著的差異,對照分析實驗中的各項數據,可以發現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實驗班中差生的成績提高較多,不僅合格率從原來的43.2%上升到95.2%,而且最低分從原來的38.5分提高到58分。而對照班合格率提高的幅度明顯低於實驗班,最低分反而有所下降。
2實驗班優等生增加幅度較大,優秀率從原來2.0%上升到45.2%,而對照班優等生增加幅度較低,優秀率僅上升了8.3%。
3從兩個班前後標準差的變化可以看出,實驗班學生語文成績差距明顯縮小,而對照班卻略呈增大的趨勢。
新沙中學學生的原有基礎一直處於全區最差之列,這次初一年級參加市統考的語文平均成績就位於各校之末,但實驗班平均成績卻能脫穎而出,僅比重點中學紅嶺中學的語文平均成績低1.46分,名列第二。
上述數據的對比分析清楚地表明:“問題教學法”不僅適用於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也適用於學習成績中、下的學生。因此,“問題教學法”對於大麵積提高中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這是因為①“問題教學法”改變了課堂上單純由教師傳授知識的被動局麵,真正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學,從而極大地改善了學習的動力係統。②圍繞解決問題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使師生教與學的行為都有明確的指向性,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益。③以激發學生思維積極性為目的的多種教學方法的靈活選用,打破了傳統的一講到底的單調呆板的教學結構,使學生在有學有練、動腦、動口、動手的實踐中,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鍛煉和培養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四、初步結論
本實驗研究基本達到預定目的,實驗結果證明:
1係統地解決好“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方麵存在的問題,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關鍵所在的假設是正確的。
2“中學語文問題教學法”比較理想地解決了影響語文教學質量提高的諸方麵問題。這一教學法適用於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因此,采用“中學語文問題教學法”來大麵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設想是可行的。
3“中學語文問題教學法”的基本教學模式體現了該教學法的核心思想:製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提出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討論和交流的時間,及時、準確、可靠的反饋信息並注重給學生的學習活動以經常性的指導,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