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問題教學法”實驗研究

一、實驗問題、目的與方法

語文學科是中學階段的一門主課,教學課時多,教師費力大,但教學效果並不理想,致使學生隨著年級的升高,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卻有減無增。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可歸納成如下四個問題。

1課堂教學缺乏具體、明確的目標。《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曆來隻有籠統的分年級教學要求,至於每個單元,每篇課文所應達到目標則不得而知。現行的過渡教材雖然有所改進,彌補了大綱的不足,對每個單元和每篇課文的學習重點都作了規定,但仍很抽象,師生雙方都難以把握。因此,教師隻能按“字、詞、句、篇、中心思想、寫作特色”的傳統程式進行教學,千篇一律,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教學時間,也使學生越來越感到枯燥無味。

2學生思維活動不足。程式化的教學往往以教師的講授活動為主,學生被動地聽講,缺乏獨立思考、集體討論、互相交流等思維活動的訓練,因此思維能力難以得到提高。

3課堂教學的反饋信息不完全。以講授活動為主的課堂教學,使學生缺少發表意見的機會,師生雙方隻能在教學效果(諸如單元測驗、學期考試)方麵獲得一些片麵的、不精確的反饋信息。由於缺乏教學過程中的信息,教師就無法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作適當的調整,也不可能對學生的學習活動作有效的指導,使得學生的學習缺陷日積月累,積重難返。

4學生學習活動未能適應個人的特點。傳統的程序式教學活動,由於教學時間相同,教學進度劃一,不能適應不同發展水平學生的智力活動的特點。因此造成了差生“吃不了”、優生“吃不飽”的局麵,學生間差距日益增大。

分析上述問題,可以發現無一不同教學目標或教學方法有關。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和主線。缺少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必然有著較大的主觀性、隨意性和盲目性。教學方法又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如果沒有一套靈活多變、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並能及時提供教學活動反饋信息的教學方法,也是很難達到預定目標的。

為了嚐試解決這四個方麵的問題,我們以“問題”作為聯結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中介,提出了“中學語文問題教學法”的研究課題,並選擇了深圳市福田區生源最差的新沙中學初一年級的一個班作為實驗班,自1990年9月起,對這一課題開始了實驗研究。

二、實驗指導思想和基本模式

“中學語文問題教學法”的指導思想是:確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並把這些目標具體化為一個個問題,使語文課的閱讀教學成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解決問題的雙邊活動,問題解決,則目標達到。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們設計了如下的基本教學模式:

這一模式的各個基本環節及其操作要求簡述如下。

(一)確定目標

在上新課前,先向學生宣布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並向學生交代清楚這堂課所要解決的目標。鑒於迄今為止,尚無現成的、可靠的“中學語文教學目標”可作參考,我們隻能對現行教材每篇講讀課文中比較模糊的“學習重點”加以分解、擴充,具體地表述為一個個較為明確的“教學目標”,比較下列“學習重點”和“教學目標”。

學習重點了解對比的方法。教學目標1能指出課文中對比的寫法。

2能分析這種對比方法對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和中心思想的作用。

盡管“了解對比的方法”這一學習重點給課文的教學基本定了向,但並沒有明確規定了解對比方法的哪些方麵,而且“了解”僅是一種內隱的心理活動,教師難以確切地把握和評價學生究竟“了解”了沒有,“了解”到什麼程度,因此,這類籠統、模糊的學習重點,不可能有效地指導和評價教學活動,將“學習重點”分解、擴充成“教學目標”後,使教學範圍和教學要求較為明確具體:“指出”、“分析”使內隱的心理活動初步外顯,因此,“教學目標”不僅能對教學活動起指導作用,也能對學生活動的評價提供一定的依據。

(二)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是“中學語文問題教學法”的核心環節,這是因為:

1語文學科按照教學目標所設計的問題,其實質就是行為化的教學目標。根據行為學的定義,認為教學目標應該是一種行為目標——即期望學習終了時學生所能表現的行為變化,任何學科教學目標的製定都必須考慮到目標描述的行為變化。對語文學科而言,學生學習行為變化主要是通過語言來表現的。因此,隻有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問題的形式(即教學目標的行為化),才能使學生內隱的心理活動通過對問題解答的途徑予以行為上的表現,比較下列一般的教學目標和行為化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