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寡於閱曆,缺乏曲折豐邃的情感體驗,這些“先天不足”,使他們的想象之帆難以鼓足浩蕩的天風。因此,我們認為,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除了啟發學生深入挖掘想象植根的土壤——學生具有的並不豐厚的生活儲料外,更重要的,是要把著眼點放在想象的優良素質的訓練上。具體地說,就是要自覺地培養學生想象的直覺性、敏感性、多向性與廣闊性。這種具有優良素質的綜合想象能力的點撥、曆練可從以下四個層次相機進行。

1作品形象信息蘊涵的多側麵聯想點撥

現實生活是一個諸麵貫通、交相互結的立體,作家在認識、反映生活的時候,必然多麵透視,層層著墨,以求全麵、完整地再現生活。在具體的文學語言上,表現為描寫的正麵與未著墨的側、背麵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係。教師應抓住這樣一些立體感很強的語言,訓練學生多向輻射的聯想思維能力。

如《林黛玉進賈府》,從黛玉聽覺的角度寫鳳姐出場,“一語未了,隻聽後院中有人笑聲,說:‘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未見其人而先聞其聲,向來為人稱道。鳳姐咋咋呼呼的一句話,不僅以“放誕無禮”表現了她在賈府上寵下懼的特殊地位,而且起著引導讀者進入說話情境及人物內心世界的作用。我們可以點撥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麵展開聯想:

①邊說話,邊走路的很有氣派的動作;

②“粉麵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的神態;

③熱情乖巧,伶俐爽朗的性格。這樣隨聲賦形的聯想,才能感受到片言隻語所傳達出的空間厚度,也才能真正進入作品所展現的藝術境界。

2作品形象間關係的多角度聯想點撥

根據事物間存在的不同聯係,聯想主要可分為接近聯想、類似聯想和對比聯想三種基本形式。培養學生的多向聯想思維能力除了就某一形象作多側麵的立體遷發外,還應點撥學生由某一形象擴散開去,由近及遠,連類比及,在更廣的思維空間實現聯想的引伸與發散。

中學語文教材裏可供多向聯想訓練的材料是極其豐富的。即如飲食而論,人們的身份地位、道德修養、誌趣喜尚不同,食物和飲食的方式也就大不一樣。如我們學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陸謙和富安遠走滄州暗算林衝,“閃入”李小二酒店,“將出一兩銀子與李小二道:‘且收放櫃上,取三四瓶好酒來。客到時,果品酒饌隻顧將來,不必要問’。”對此,我們可以點撥學生類似聯想到《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中魯達在潘家酒樓上的一番喝令:“問甚麼!但有,隻顧賣來,一發算錢還你!這廝,隻顧來聒噪。”同是“不必要問”,但一是小人密謀,一是好漢聚會,聲情口吻及語態間流露的人物氣度,性格便迥然有別。學習《林黛玉進賈府》,賈母在眾媳婦丫鬟的侍候下極氣派的晚飯場麵,表現了王侯之家富貴、整肅的氣象,教師可點撥學生由賈母吃飯的諸般禮儀講究接近聯想到《製台見洋人》中文製台吃飯的規矩,可對比聯想到《梁生寶買稻種》中的“五分錢湯麵”,《誰是最可愛的人》中誌願軍戰士在防空洞裏“吃一口炒麵,就一口雪”的描寫。很顯然,這樣的聯想隻是深入比較(評析)的第一步,也是欣賞能力登堂入室的一級重要台階。如此反複訓練,學生的聯想思維觸角就會變得敏感纖細,在作品藝術信息的觸動下就較易喚醒已知的表象,較易發生靈魂的震蕩,從而在靈機的飛躍狀態下獲得更大的審美感受。

3作品藝術境界的橫向擴展性想象點撥

文學是限製的藝術,一定的形式是一種形製,描述的對象有一定的時空性,時空也是一種限製。既經限製,則必求凝煉,於是就留下許多審美空間。這就需要欣賞者在作品已知信息的觸動、暗示下展開想象的羽翼,通過藝術再創造,來補充、擴展原作的形象層次。如王之煥《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寥寥十語,卻以丹青潑墨的雄姿描畫出一幅俯瞰江山的雄偉圖畫,也為我們留下了多層想象活動空間。我們不妨係列設問:明晃晃的“白日”已沿山峰徐徐而下,則山之態勢如何?山之色彩如何?生輝白日和逶迤群山盡收眼底,則詩人立足點——鸛雀樓高度如何?黃河入海該是怎樣一番雄姿?聲響又該如何?一連串的提問,必將打開學生的想象翅膀,使他們在想象中看到了明晃耀眼的太陽,拔地參天、鬱乎蒼蒼的群山,看到了奔騰喧囂、一瀉千裏的黃河,聽到了黃河黃鍾大呂般的宏聲巨響,也看到了正登高遠眺,目極千裏的詩人的峻骨豐神……。這樣一些形象,是根據詩歌提供的形象化描述而在學生意識中閃現的靈動的審美意象,是對原作形象層次的極大豐富,它們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教師點撥下學生再造性想象的充分活動,是再造性想象對作品藝術境界橫向擴展的結果。由於再造性想象能極大地擴展欣賞者的審美視野,並且是欣賞過程中想象活動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師必須善於撥動學生的形象感應神經,鍛煉學生發達、開闊的再造性想象能力,使他們學會在橫向擴展中深味作品藝術魅力的欣賞技能。

4作品藝術境界的縱向開拓性想象點撥

對作品藝術境界的縱向開拓,表現為欣賞者積極調動創造性想象,對作品原有的形象意蘊作新的開掘和生發。這是一個更高層次的審美想象功能,它使欣賞者在藝術接受的過程中獲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使欣賞者的主體能動性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在對《故鄉》的欣賞教學中,教師拋出一題:聯係時代變化,想象三十年後(1951年後)宏兒和水生相見時的情景。這是一道理解性很強的創造性想象訓練題。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勢必要顧及“我”與閏土相見時生疏、隔膜的情狀,並考慮社會製度的變化所引起人們思想觀念、精神麵貌的更新,進而對魯迅“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一充滿哲理的名言在感性上獲得更具體的認識。在進行此類創造性想象訓練時,教師應注意遵循接受美學關於“闡釋性接受”的原理,隻在學生想象延展的總體方向上作一些必要的點撥,不要以自己的思路代替學生生動活潑的思維活動,在破除靜態的封閉思維模式的同時防止思維觸角單向指歸現象的發生。實踐證明,這種創設情境,激發想象的訓練方法,對培養學生高度靈機活躍的想象思維素質是大有裨益的。

三、實驗效果

以上我們就文學欣賞教學的情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養談了一些我們的意見和做法,目的在於引起同行們對欣賞教學的充分重視,以糾正目前課堂上普遍存在的重“鑒”輕“賞”的教學偏向,並試圖為欣賞能力的培養從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兩個方麵去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