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加工及綜合利用(2 / 3)

熟食品主要是以海淡水中的雜魚及低值魚為原料,做出各種形狀、調出多樣風味,經蒸、煮、烤、炸等不同加熱方法製成即食熟品。利用低檔魚加工為優質食品,既活躍市場,提高經濟效益,又為廣大群眾提供營養價值高、味美可口的方便食品。八十年代發展較快,主要品種有魚香腸、魚鬆、水煮魚丸、魚米條、烤魚片、魚卷、魚餅、炸魚排、魚丸、魚簽、魚糕、魚麵、魚燕皮、香甜鰮魚肉、鹹香鰮魚幹等。一九八七年全國水產係統產量噸,比一九八○年的7366噸,增長3倍多。

其他諸如海珍品中的海參、幹貝、鮑魚幹、魚唇、魚肚、魚翅、魷魚幹、烏魚蛋等;蝦蟹製品中的對蝦幹、海米、湖米、幹蝦、蝦皮、蟹肉、蟹黃、蟹腿、蟹籽、蝦籽等;貝類製品中的蟶幹、蛤幹、蠣幹(蠔豉)、貽貝幹(淡菜)、螺幹、海膽黃、貝雕工藝品、珍珠及加工品、貝殼粉、貝殼等;調味品中的蝦醬、蟹醬、蠔油、魚露、貽貝汁等;以及名貴的鮭魚籽、鱘鰉魚籽等等。雖然某單一品種的數量不大,但花色品種、規格檔次繁多。一九八五年全國首屆水產加工品展銷會展出的2800多個品種,不過是水產品加工及綜合利用產品中的一部分。

二、馬麵加工技術的突破

七十年代海況起了很大變化,人們習慣食用的近海經濟魚類資源逐漸減少,而一向未被利用的馬麵卻被大量開發,豐產年達到30餘萬噸。馬麵又稱橡皮魚、羊魚,東海出產的學名叫綠鰭馬麵,南海出產的叫黃鰭馬麵,是一種海洋暖水性近底層魚類。馬麵的增產本來是一件好事,但這種魚頭大、皮厚、貌醜,可食部分僅占魚體部分的43%,如處理不好,吃了易引起過敏,多數人從心理上不易接受,市場滯銷。偏偏這種魚汛期發得猛,產量集中,產地保鮮加工來不及,處理十分困難。由於馬麵的食用價值低,在貯藏運輸上比普通魚貨要多占成倍車船和冷藏倉容,經營發生虧損,各地水產供銷公司不願進貨。當時生產出來的馬麵隻好原條加鹽入池,削價銷售,有些來不及加工的就做了肥料。南海開發馬麵較早,七十年代中前期,廣東市場充斥低值馬麵,群眾戲稱為“三喜魚”(人喜歡、雞喜歡、貓喜歡)。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馬麵豐產,全省國營水產商業年收購15萬噸以上。他們采取專業隊伍與群眾相結合,船上加工與陸地加工相結合的辦法,大量曬製幹魚,暫時緩和矛盾。

為了給這種新開發的大宗魚類尋找出路,各地水產部門做了許多工作。首先,由科研單位對馬麵作了毒性試驗和營養分析,結果表明馬麵無毒,它含蛋白質16—17.7%,可以與大黃魚媲美。其次,為解決馬麵頭大、皮厚、貌醜、群眾不願購買問題,一方麵在產區發動群眾切去魚頭,剝去魚皮,除去內髒,即所謂“三去”,先改變其形狀,然後上市;另一方麵,加緊研究這種魚的綜合利用問題。實踐證明,“三去”綜合利用的思路是對的。一九七六年,浙江馬麵旺發,象山縣石浦港沿岸五華裏馬路堆滿了魚貨,縣委和水產供銷公司動員5000多人加工“三去”進凍,並回收魚肝煉油,及時處理魚貨1萬多噸,獲利140萬元。但是漁汛旺發時,靠手工“三去”,勞效太低。浙江省水產供銷公司,寧波海洋漁業公司、廈門水產學院、江蘇省湯泉農場等單位聯合攻關,先後製成了11台馬麵加工樣機。一九七八年底,國家水產總局在寧波市召開了全國馬麵加工綜合利用會議,交流了各地加工馬麵的方法和經驗,提倡大搞產品綜合利用,以副促主,打開馬麵的銷路。上海魚品廠根據會議精神,積極開展了馬麵加工技術的科學研究,經過不斷探索試驗並參照日本的同類產品,在中國傳統的幹製品加工技術基礎上首先試製成功了調味馬麵幹和五香、辣味、咖喱、麻香等二次調味的珍味烤魚。一九七九年對從日本引進的馬麵烘幹設備進行了消化吸收,與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合作研製成功GD型冷熱風幹燥設備,熱效率優於引進的烘幹機,珍味烤魚烘烤機和軋片機的製成,使馬麵幹和珍味烤魚的生產很快擴大到許多省、市。該廠利用經過“三去”的馬麵肉製成了魚罐頭、魚香腸、魚丸子、魚羔等多種產品;對於不可食用的頭、皮、骨、內髒則加工成魚粉、魚油、禽畜用魚肝油等;還利用加工下腳料帶肉脊骨(俗稱排骨)研製成功F805型工業用蛋白腖和濃縮魚蛋白,前者可用於半合成青黴素的生產,後者是一種優質高蛋白營養物,對治療嬰幼兒營養不良和單純性腹瀉有特效。該廠開發利用馬麵所創造的產值、利潤,分別占全廠總產值和總利潤的50%以上,從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出口馬麵幹創彙560萬美元。上海和各地對馬麵加工綜合利用的突破,使馬麵身價倍增,化廢為寶,物盡其用,生產和經營單位轉虧為盈,馬麵成了許多水產企業爭奪的熱門貨。由此可見,低值和高值是相對的,可以轉化的。轉化的條件是依靠人們的智慧和勞動,充分開發商品的使用價值,變無用為有用,變一用為多用,變低質為高質。

三、魚粉工業的起步及技術水平的提高

魚粉是飼料工業極好的動物蛋白原料之一,也是水產品綜合利用中的一個重要產品。以新鮮魚作原料,在嚴格衛生條件下製成的魚粉可供食用。食用魚粉有助於兒童的成長、發育。此外,魚粉還是發酵工業和製取蛋白腖等的原料。品質優良的飼料魚粉可以促進禽畜魚蝦發育,縮短生長期,提高產肉、蛋、奶率。在豬飼料中加入魚粉15%,可比一般飼料提高增重21%;雛雞飼料中加入魚粉11%,可提高增重124%;蛋雞飼料中加入魚粉10%,產蛋量提高1倍;奶牛飼料中加入魚粉5%,產奶量增加7.7%;魚蝦飼料中加入魚粉,可提高蛋白質含量,降低飼料係數,加速魚蝦生長。

中國魚粉生產是五十年代初開始的,當時隻有幾個簡陋的魚粉工廠,產量很少。一九五一年,捷克要求中國提供魚粉,由上海水產公司斯頌聲工程師等5名技術人員,以低脂魚作原料,試製成功了魚粉機。在此基礎上,又研製了在魚粉中提取魚油的設備,從平板壓榨、螺旋壓榨發展到用石油醚萃取魚油。一九五四年上海魚品廠開始生產帆船牌魚粉出口。當時,因原料新鮮,飼養家禽效果好,一九六六年產量達5600噸。浙江舟山第一個魚粉加工廠建於一九五五年,年產2700噸。遼寧魚粉工業是一九五八年建立的,大連、莊河兩個廠年生產能力共1700噸;大連廠有連續壓油設備,產品主要出口,可年產食用魚粉200多噸,在抗美援越中曾起過積極作用。湖北洪湖縣水產供銷公司從一九五五年開始搞小型土法加工魚粉的試驗,質量較好,經不斷改進,不僅供國內作飼料,還於一九五七、一九五八年連續出口,外貿不斷擴大要貨量。按當時條件,認為這種做法投資少,成本低,用途廣,質量好,收效大。在“大躍進”的年代裏,水產部曾大力推廣了該縣的經驗,後因市場情況變化,未能全部實現,但土法生產魚粉的主客觀因素卻長期存在。一九六○年全國魚粉產量隻有3786噸。到了七十年代,由於小雜魚產量大,產品保鮮差,加上購銷政策等方麵的原因,變質魚數量增多,魚粉生產變成了處理變質魚的手段,魚粉的質量也較低。與此同時,國內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一九七二年從秘魯進口魚粉9.5萬噸。一九七七年全國國營企業的魚粉產量為2.4萬噸。一九七八年馬麵旺發,產量增至2.9萬噸。一九七九年國家水產總局供銷局為了搞好魚粉生產,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魚粉生產座談會,要求大力提高魚粉質量和加強魚粉生產管理,各地在改革生產工藝,改進技術方麵做了許多工作。一九八二年,全國有大小國營魚粉廠(車間)56個。八十年代初,水產品購銷政策逐步放開,加工綜合利用發展較快,不少漁業社、隊自籌資金建成了許多簡易魚粉廠(點),僅浙江1省就有400多個。全國漁業社、隊年產魚粉將近3萬噸,但多數是土法加工,質量差。

隨著農村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發展,農業生產結構的改善,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尤其是大、中城市郊區的機械化養豬、養雞、養魚業發展很快,需要大量飼料。據統計,全國配合混合飼料中每年需要加入的魚粉約20萬噸,缺口很大。而現實魚粉生產大多屬幹法和土法。幹法生產隻有鍋爐、蒸幹機和粉碎機,多數無脫脂和除臭設備,不能連續化生產,耗能高,產品含脂肪高,蛋白質含量低,生產時汙染環境,妨礙居民生活。土法生產條件更差,原料靠太陽曬幹,有的曬場是沙灘或泥地,有的原料是鹹魚,所以成品雜質、水分和鹽分多,含油率高,易黴變。由於缺乏統一規劃和行業管理,有的社隊魚粉廠弄虛作假,在魚粉中摻入米糠、貝殼粉、鋸末、泥土,牟取暴利。因此,改進魚粉生產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努力提高產量,刻不容緩。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一九八三年農牧漁業部派員到山東、遼寧、浙江3省進行專題調查,並於同年十二月在大連召開了全國魚粉工作座談會,提出“整頓提高、穩步發展”的近期魚粉生產發展方針;要求必須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對在魚粉中摻雜使假的單位,要停產整頓,情節嚴重的由有關主管部門吊銷營業執照,造成嚴重後果的,要追究法律責任。會議還提出今後應著重發展濕法生產魚粉,改進幹法生產魚粉,逐步淘汰質量低劣的土法生產魚粉。一九八四年五月,農牧漁業部正式印發了《魚粉生產管理暫行規定》,對魚粉的生產、經營、質量和價格管理都有明確的要求。隨後又製定了部頒魚粉標準,於一九八四年六月一日實施。

幹法工藝生產魚粉,設備簡陋,工藝落後,產品的質量與數量已不能滿足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迅速增長的要求。而濕法工藝生產魚粉,在中國還是空白,六十年代雖曾引進過濕法生產設備,但缺乏汁液回收部分,長期未能發展。因此,建設一些規模較大,工藝先進的濕法魚粉加工企業,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