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品加工及綜合利用(3 / 3)

大連海洋漁業公司魚品加工廠,自籌資金,自力更生,利用原來幹法舊有設備,增加蒸煮、壓榨、分離、濃縮等設備,於一九八三年建成1座日處理150噸原料幹濕法相結合的魚粉車間。其主要優點是:可利用原有幹法設備,投資省、上馬快、操作方便;對高脂原料可采用濕法工藝路線;對低脂原料及用戶有含脂要求的,則可用幹法工藝加工,節省能源。全車間有4條生產線,每條線二十四小時可處理原料30噸,可根據原料的多少進行調度,有較大的靈活性。這一車間的建成,為幹法生產的老廠進行技術改造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一九八三年,中國水產供銷總公司與上海魚品廠合資從丹麥ATLAS公司引進1套日處理原料150噸全魚粉濕法生產設備,總投資約660餘萬元。一九八四年,舟山海洋漁業公司也從丹麥引進同樣規模的濕法魚粉設備,這兩套設備於一九八五年建成投產。生產實際證明,濕法工藝比原幹法工藝有很大的優越性:

1.產品質量好。用同樣的原料,濕法魚粉比幹法魚粉蛋白質含量可提高5%,每噸魚粉比幹法魚粉售價高100元;魚油含油量可達99.5%以上,酸價低,魚油色澤較淺,每噸濕法魚油比幹法脫脂魚油可多賣600元。

2.產品得率高。濕法每噸魚粉需用原料4噸,幹法則需4.5—5噸。濕法生產在生產流程中,可直接分出魚油,不需要用有機溶劑進行脫脂,因此生產比較安全,也節省了脫脂加工費用。

3.降低能耗。濕法每噸成品耗蒸汽量2.5噸,幹法每噸成品耗蒸汽量4.5噸,能耗節省近二分之一。濕法每噸成品耗電量110度,幹法每噸成品耗電量140度,全年節電量相當可觀。

4.勞動效率高,勞動強度低,改善了環境條件。濕法工藝大部分設備為儀表控製、連續生產,采用全密封除臭,廢水、廢氣排放符合國家環保規定。能較好地解決幹法生產用勞力多、勞動強度大,魚粉臭氣汙染環境的問題。

據上海魚品廠、舟山海洋漁業公司測算,全部投資大約二至三年可以收回,這套設備基本上達到國際八十年代初的水平。

一九八四年,農牧漁業部鄉鎮企業局在浙江溫嶺縣召開全國鄉鎮係統魚粉加工技術推廣會,進一步加強貫徹《魚粉生產管理的暫行規定》和部頒魚粉標準,推廣蒸幹技術,對加強全國鄉鎮企業魚粉質量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此外,還重點抓了小型濕法魚粉設備的研製工作,由工廠和科研單位配合,相繼設計試製了不同類型的小型濕法魚粉設備10多套。

一九八七年,由江蘇省水產局、華南工學院聯合研製的日處理原料30噸小型濕法魚粉加工設備,取得成功。他們在江蘇省太倉縣瀏河漁港江蘇省海洋漁業公司魚品加工廠建成投產。這項加工設備投資56萬元,年利潤可達110萬元,經濟效益很好,為沿海需要建設小型濕法魚粉車間,提供可行的設計和設備。

一九八五年全國水產係統魚粉產量約7.8萬噸,其中近80%是鄉鎮企業、聯戶、個體戶的產品。這年開展了評選工作,國營大連海洋漁業公司、廣西北海水產食品廠產品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獎。由於原料不足,一九八七年全國魚粉產量降為5萬多噸。

四、冷凍小包裝食品的發展

冷凍小包裝,是指在產區船上或陸地加工廠內以新鮮魚蝦貝類作原料,經過衝洗、分類、整理,按不同的品種,去頭、去殼、去尾、去內髒或保持原形進行冷凍後定量小型包裝的產品。它是國內市場上新發展起來的一種方便食品。

一九五五年,上海魚品廠曾生產過淡水凍魚片(500克小包裝)噸出口羅馬尼亞。一九五六年,天津塘沽試產日本加工船運來的無頭對蝦小包裝,運回日本銷售,獲得成功。但是長期以來,國內市場魚貨供應普遍存在著質量差、損耗大、費用高、品種單調、產品利用率低的問題。大城市水產品供應主要由國營水產供銷公司按調撥計劃在產地成船成車接收魚貨,大包裝或裸體運輸,經過層層周轉,魚體機械損傷嚴重,往往脫鱗、斷頭、破肚,到達城市後有相當一部分已經變質,不能食用,隻好充作飼料或農肥。一九七六年調查,調入北京市的5萬噸魚貨,用作雞食的就有1.1萬噸,減少約20%的商品量。八十年代初,據一次運入該市的水產品抽樣檢查,有80%的魚貨,每100克魚肉中含揮發性鹽基氮超過30毫克,不符合食品衛生標準。運到上海市場上的魚貨,有時也因為質量不好,大批作了雞飼料,由於冷凍質量和保鮮包裝不好,在城市凍魚供應中經常出現“看上去硬梆梆,吃起來臭哄哄”的情況,消費者對此很有意見。不少城市為從產區調進魚貨,動用了許多人力、物力,國家賠了錢,人民仍然吃不到新鮮魚。怎樣來解決這個難題呢,參考國外生產方便食品的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大力組織產地加工,將原條魚洗滌經過“三去”切成魚段或魚片,用小包裝的形式,凍結後運往銷地,是個好辦法。

中國提出全麵發展水產品冷凍小包裝,是從一九八○年開始的。水產品冷凍小包裝是個新事物,正如許多新事物一樣,開始時不易被人們所認識和接受。出現過一些思想障礙,當時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現在魚貨供不應求,皇帝女兒不愁嫁,何必自找麻煩”、“隻有這麼幾條魚了,再搞小包裝,市場商品就更少了”、“人民生活水平低,吃不起小包裝,搞了不好銷”等等。那時,生產單位怕用工多、利潤少,經營單位怕消費者不習慣、賣不出去,一些城市怕影響魚價的穩定,顧慮較多。

從一切新事物都要經過實踐檢驗的原理出發,一九八○年六月,國家水產總局首先安排舟山、煙台海洋漁業公司、上海水產供銷站3個直屬單位加工生產帶魚、梅童魚、海鰻、小雜魚等20多個品種80多噸冷凍小包裝,於國慶節、春節投放首都市場試銷,結果很受歡迎。一九八○年,舟山海洋漁業公司將770噸魚貨加工成小包裝540噸後,還有230噸下腳料製成魚粉4噸,每噸獲利300元。浙江省水產供銷公司同年生產的900多噸小包裝,短時間內銷售一空。

一九八一年初,國家水產總局派員到北京市7個綜合菜市場調查收集消費者和經營單位的意見,從幾個方麵總結小包裝的好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並於同年五月,在浙江省召開了冷凍水產品小包裝會議,總結交流了各地試產試銷冷凍水產品小包裝的經驗,研究發展小包裝生產的方針和措施。會議具體地分析了開展冷凍小包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認為:(1)小包裝品在產地加工,質量新鮮,清潔衛生,定量包裝,售貨前無需從事摔散、理魚、分等、論價等工作,節省顧客的時間,購買後也不必去內髒,方便群眾。(2)生產單位可以取得適當利潤,提高冷凍設備效能,有利於調節淡旺季,安排多餘勞力。(3)可使原來在一家一戶廚房中當作垃圾的下腳料,留在產地作魚粉、魚油和其他綜合利用產品,節約車船運力和費用,減少環境汙染,增加社會財富,可以較好地利用資源,提高產品的經濟價值。(4)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傳統飲食習慣正在逐步改變,人們要求吃上新鮮的食品,而且主要漁港和大中城市銷區一般已有一些冷凍設施,也具備了發展小包裝產品的一定條件。

這次會議進一步明確了生產冷凍小包裝的目的是支持生產,服務消費,充分利用資源,提高水產品食用價值,改善市場供應。因此製定了“加強領導,認真規劃,保證質量,薄利多銷,因地製宜,逐步發展”的方針,小包裝的銷售對象以大、中城市為主,品種以低值魚、小雜魚(廣東、廣西為中雜魚)為主,積極創造條件,發展冷凍魚糜製品。

在推廣冷凍小包裝的過程中,由於生產用工多,漁汛旺季忙不過來,需要逐步采用機械化生產;已有的冷庫,在設備裝置上還不適合小包裝生產,需要進行改造;在加工工藝、包裝方式、質量控製等方麵,需要不斷改進提高。

總之,經過幾年的努力,水產品冷凍小包裝已顯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一九八一年產量1.2萬噸,一九八二年增加到2萬多噸,一九八五年再增到6萬多噸;產品品種從十幾種增加到二、三百種,花色從冷凍小包裝發展到各種幹、熟製品、魚糜製品小包裝。有些出口的水產品也從幾十、上百斤的箱、桶、袋大包裝改為小包裝。市場上的冷凍小包裝有四種方式:一是原條凍品小包裝,適於體形小的水產品,隻衝洗、整理、包裝,不改變體形,如梅童魚、鯧魚、梭子蟹、青蝦、小白姑魚、小鰻魚等;二是分割凍品小包裝,適於體形大的水產品,一般將魚分割為頭部、中段、尾部等,分部位按質論價,如鱅魚頭、鯉魚中段、草魚片等;三是“三去”凍品小包裝,一般是將水產品的頭、皮、內髒除去,也有“一去”(如除殼)、“二去”(如除頭、除內髒)的,視品種不同而異,常見的有“三去”馬麵、蝦仁、貽貝肉、帶魚段等;四是配餐凍品小包裝,是將各種水產品、肉、禽、蛋、菜等按一定的食用習慣或菜譜進行搭配,可以配成家宴的套菜,或是地方風味的佳肴,如海參蝦仁筍小拚盤、凍豆腐魚頭、番茄魚片等。冷凍小包裝的發展,有利於促進水產品從生產到流通全過程保鮮冷鏈的建設,而冷鏈的逐步形成,也有利於冷凍小包裝的更快發展。問題是冷凍小包裝數量還少,品種規格仍不太豐富,包裝裝璜技術較差,離產品標準化、規格化、現代化的要求尚有很大距離,需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努力開展科研工作,製定各種生產工藝規程、產品標準和包裝要求,使小包裝產品向多樣化、優質化、現代化發展。在加工品種、凍結方式、包裝材質、裝璜技術等方麵,還應向先進的國家學習,引進消化,以便更好地滿足人民生活日益增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