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製冰業的發展與保鮮技術的改進(2 / 3)

盡管如此,到七十年代初,全國水產係統的一次冷藏容量隻有6萬噸,而當時的水產品總產量已達300多萬噸,其中海洋捕撈產量就有200多萬噸。冷藏製冰能力與生產需要相差懸殊,造成60%以上的魚貨仍不得不被醃成鹹魚,爛魚現象普遍而嚴重。

(三)加快建設冷藏製冰廠速度。

一九七二年,為實施對日漁業協定,安排燈光圍網漁船的魚貨保鮮,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作了關於發展“三冷”建設的指示。同年九月,農林部副部長肖鵬在全國捕撈會議上說:冷藏加工是由於水產品具有保鮮的特點所決定。糧食防腐,肉蛋保鮮,這是一般的常識。而魚蝦的保鮮要求更高,時間性更強。但多少年來一直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中央一再強調注意提高產品質量問題,必須大力發展“三冷事業”。十月,農林部在北京召開了“三冷”建設計劃分配會議,具體安排了冷藏庫建設和配套工程項目計劃。第一期工程在沿海10個省(區、市)新建冷藏庫10萬噸,比此前二十多年建成的6萬噸總容量還要多,從而在全國沿海地區開始出現建設冷庫的熱潮。這一期工程中,容量1萬噸的有天津陳塘莊和上海隱沙路;5000噸的有河北秦皇島、浙江舟山大幹、福建的馬尾和廈門、廣東的汕頭和湛江;3000噸的有江蘇瀏河、浙江寧波;200噸的有遼寧的大連、福建平潭、廣西北海;1500噸的有河北黃驊;1000噸的有遼寧的營口、浙江的石浦和岱山、山東的膠南和威海;以及700、500、300、200噸的小型冷庫10個。至一九七八年,已建成50多個各種類型和規模不同的冷藏製冰廠,冷藏能力達到13.6萬噸/次,比“三冷”會議前增加了1倍。這些冷藏庫及其配套工程的建成,對於增加漁業生產用冰、調劑水產品市場淡旺季和節日供應、保持魚貨鮮度,以及出口創彙等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不僅直接促進了諸如秦皇島、瀏河、大幹、馬尾、廈門、汕頭、湛江等以國營企業為主體的大型漁業基地的形成,而且帶動了群眾漁港建設的相應發展。不過,從總體需求看,差距仍很大。一九七八年共生產了115萬噸冰,除國營漁輪需用56萬噸,其餘隻有60萬噸供應海洋群眾捕撈漁業,而這部分漁業當年的產量是287萬噸,加上流通需要,冰的供應仍嚴重不足。

這一時期,每年仍有大量魚貨腐爛變質,使辛辛苦苦打下來的魚“捕到手,吃不到口”。水產加工品數量少,品種單調,加工成冷凍品和各類加工食品隻占水產總產量的16.7%左右。水產品加工技術落後,人才缺乏,老產品質量差,新產品上不去的這種狀況,已不能適應廣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也影響著水產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一九七九年,國家水產總局召開了水產係統冷庫經營管理會議,隨後製定發布了《國營水產冷凍廠暫行管理辦法》和《水產冷庫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規定》。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水產冷藏製冰基建投資占中央水產投資總額的比例由前幾年的百分之十幾,一九八○年上升到22.6%;第六個五年計劃的一九八三年又上升到30%左右。

為了促進淡水養殖業的發展,搞好淡水魚商品基地建設,有利於擴大淡水魚的加工和流通,從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七年淡水地區的基建投資總計為6361萬元。其中,中國水產聯合總公司直屬企業2215萬元、聯營企業4146萬元。直屬企業主要是為扶持建設商品魚基地,重點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設立水產供銷站的配套設施。建設規模為冷藏2748噸/次、製冰35噸/日、結凍142.5噸/日、貯冰556噸/次。根據淡水魚的特點,大多數是在產地建小型冷庫,個別在武漢、嶽陽建中轉冷庫。聯營企業分布在北京、天津、廣東、浙江、江蘇、內蒙古、吉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沈陽12個省(區、市),建設規模為冷藏8150噸/次、製冰420噸/日、結凍64.6噸、貯冰10噸/次、年產顆粒飼料5.5萬噸,基本上都是小型的。建成的這些冷藏庫,彌補了長期以來在冷庫建設布局上忽視淡水地區的缺陷。中國水產養殖公司成立後,為了促進沿海養殖對蝦事業的發展,也通過聯營的形式,在重點產區建設了一些小型冷庫,從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七年共建成53座,冷藏能力10650噸/次、結凍能力680噸/日,總投資8720萬元。其中,中國水產養殖公司投資4035萬元。由此,還帶動了地方國營、鄉鎮企業冷藏製冰業的興旺發達,如大連地區6個縣、市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七年以養蝦保鮮加工為主,地方上興建了105座冷庫,冷藏能力28325噸/次、結凍能力2830噸/日,總投資約2800萬元。遼寧東溝縣是全國最大的養蝦縣,一九八五年到一九八七年三年裏共建庫35座,冷藏能力9540噸/次、結凍能力664噸/日,總投資約9500萬元。

從一九七三年到一九八七年的十五年裏,國家對水產冷藏製冰的基建投資實際完成5.5億元,建成冷庫183座,冷藏能力15.1萬噸/次、製冰5189噸/日、結凍5751噸/日、貯冰11.1萬噸/次。至一九八七年底,包括地方投資在內,全國水產係統共擁有大、中、小規模的國營冷藏製冰廠414個,冷藏能力42.5萬噸/次、製冰能力2萬噸/日、結凍能力1.6萬噸/日,既有產區的生產型冷藏庫,又有城市消費型冷藏庫,還有集散地中轉型冷藏庫和有產銷結合的多功能型的冷藏庫。同一九五七年比較,冷藏容量增加了23倍,製冰能力增加了17倍,結凍能力增加了36倍。但是,同水產業發達的國家比較,相差仍很遠。

三、鄉鎮冷藏製冰廠的興起

一九五七年以後,國家對水產品實行統一收購或派購的政策,漁民的產品按國家規定的價格,在不同階段部分或全部地由國營水產供銷企業收購。由於漁民沒有自主處理產品的權力,收購價格又長期偏低,生產得不到應有的收益,因此對魚貨的保鮮極不重視,有些質量較好的魚,也被各種渠道截留,交售給國家的魚質量很差。當時流傳的說法是:“船上挑,岸上揀,破破爛爛交水產(公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針對上述情況,為了有利於發展水產商品生產,開始實行派購和議購相結合的政策,後來又逐步減少派購品種,降低派購比例,直到一九八五年才取消派購、價格放開、實行市場調節。由於優質優價原則得到實現,漁民有了產品自主銷售權,勞動成果和物質利益得到了社會尊重,漁區產銷形勢起了很大變化。漁民為了獲得高價,開始注意產品保鮮,紛紛自籌資金建設小型冷庫,有的達到中型規模。一九八三年,江蘇省南通市建成了23座冷庫,當年凍魚1.2萬噸,製冰2萬多噸,加工生產了凍文蛤肉、凍梭子蟹、凍蝦仁、凍鯧魚等出口水產品。山東榮成縣已興建104座冷庫,成為全國最密集的水產品冷庫群。以海洋捕撈業為主要經濟支柱的遼寧長海縣獐子島鎮,從一九八○年到一九八六年利用漁業集體積累和貸款,建立了7座冷藏庫,一次冷藏量3000多噸,還組建了一支海上冷藏運輸隊,加強了前後方生產的銜接。至一九八七年底,全國已有集體漁業興辦的冷藏庫858個,冷藏能力19.6萬噸/次、製冰能力10350噸/日、結凍能力13764噸/日,冷藏能力已占全國總能力的31.6%。漁業社隊自籌冷藏製冰廠,節省了國家建設資金,多年來未能解決的集體漁業帶冰出海問題,基本上解決了。連一向以帶鹽出海,生產鹹魚著稱的廣東、福建漁民,已大部分實現捕撈生產冰鮮化,兩省人民以吃鹹魚為主的時代已成過去。鄉鎮冷藏製冰業的興起,為開展產地加工,實現漁工商綜合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在大發展過程中,有的地方出現了網點布局不合理和產品質量管理不嚴的情況,需要加強宏觀指導和充分發揮競爭機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