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製冰業的發展與保鮮技術的改進(1 / 3)

冷藏製冰業的發展與保鮮技術的改進

魚貴於鮮,出水後就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使其在儲運銷售過程中保持剛捕獲時的新鮮狀態。保鮮方法通常有低溫保藏及使用輻射、氣調、化學添加劑等保藏法。低溫保藏又可分為凍結保藏(冷藏),非凍結保藏(包括冰藏、冷海水和0℃以上冷卻保藏等),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微凍(亦稱部分凍結)保藏等。中國長期以低溫保鮮為主,因此冷藏製冰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一、天然冰的利用及興衰

新中國建立初期,冷藏製冰幾乎是空白。當時百廢待興,資金、物資、技術都極端困難,要大量投資建設現代化的冷藏製冰廠不可能,也來不及。唯一可行的途徑是繼承前人的有效經驗,利用天然冰保鮮。天然冰投資少,成本低,見效快,節約能源。五十年代,窖藏10萬噸天然冰,隻需投資3萬元,來年即可使用;若興建一個年產10萬噸機製冰的車間,需投資150萬元。產1噸天然冰的成本不到4元,產1噸機製冰的成本達10元以上。那時,浙江省曹娥江以北地區可以結冰,人們利用冬季嚴寒,用人力從江河、湖泊、水庫等各種可以自然結冰的水域裏采集,還可在農閑的稻田中灌水結冰,然後將采集的冰貯存於土冰庫裏,有的還要撒些鹽,以稻草覆蓋,以備汛期使用。江浙一帶可采貯天然冰的時間約在冬至前後十五至二十天,1畝水麵可產冰20噸左右。北方氣候寒冷,凍結期長,冰層厚,天然資源更是豐富。據不完全統計,華東沿海各地天然冰年產量最高有30多萬噸。一九五九年天津市水產供銷公司生產天然冰24萬噸,市郊北侖幸福公社一九五九年窖冰6萬噸,收入達42萬元。五十年代後期和六十年代初,北京、天津天然冰生產達到頂峰,不僅供應本地使用,還北冰南下,支援南方沿海的漁業生產。遼寧推廣錦州冬季人工淋水製冰方法,動員漁民自貯自用;國營企業每年貯存天然冰5—6萬噸。黑龍江在杜蒙等6個重點產區20個集中收購點修建土冰窖。說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天然冰成為漁業用冰的主要來源,對支持生產、保證市場鮮魚供應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漁業生產恢複發展很快,一九五七年海淡水捕撈產量已有243萬噸,靠天然冰保鮮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加以一九六○年以後,許多天然冰庫用地被征用新建工廠,城市勞動力緊張,水質受到汙染,氣溫升高,一九六七年上海已停止天然冰生產。北方地區也由於水資源短缺,氣候變化,天然冰的產量逐年減少,一九八○年北京天然冰產量僅3.5萬噸。隨著人造冰廠的大量興建,食品的衛生要求日漸嚴格,除北方地區還在少量使用外,基本上不用天然冰保鮮了。

二、國營冷藏製冰廠的發展

(一)自力更生創建製冰廠。

一九五○年二月,朱德副主席在全國首屆漁業會議上講述了水產品加工製造的重要性以後,指示冷藏庫應由食品工業部投資建設。一九五一年,第二次全國水產會議決定將各地尚未有效利用的水產冷藏設備移交水產部門管理,合理使用。當時全國隻有大連、天津、煙台、青島、上海有從舊政府接收的一些製冰廠,機械設備殘缺不全,物資財產多被盜竊,冷藏廠規模狹小。一九五○年,上海市水產公司由孫瑞璋,陶亨豫工程師負責,帶領工人和技術人員在複興島進行製冷設備和柴油發電機組配套的安裝調試和運轉工作,終於在一九五一年初將冷藏製冰廠建成投產。這座冷藏製冰廠配有輸冰橋和軋冰、碎冰機等設施,可以將冰廠的冰軋碎後直接加入漁輪內。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冷藏庫和製冰廠的序幕由此而揭開。國民經濟恢複時期,國家對水產基建投資很少,主要是修複和擴充原有的冷藏製冰設備。

一九五三年,上海水產市場又建造了冷藏、貯冰各1000噸的冷藏製冰廠,開始采用兩層樓的結構形式。這年旅大、山東、上海3個大型國營海洋捕撈企業共有冷藏製冰廠11個,製冰7.9萬噸,除上海複興島是新建者外,其餘都是接收舊廠修複的。

(二)建設冷藏製冰廠的初潮。

一九五六年水產部成立後,鑒於過去水產運銷工作跟不上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冷藏設備,做不到及時收購、調運和必要的凍儲,對漁業生產的發展極為不利。認為在建設漁業基地的過程中,重點建設冷藏製冰廠至關重要。為了加強冷藏庫的建設工作,安排了專項投資,由基建司副司長王雲祥主持,組織40多名技術人員,成立了水產勘察設計所,較大規模地開展冷藏製冰廠和漁港建設的設計和規劃工作。先後設計了寧波1000噸冷藏庫、青島5000噸高層冷藏庫、煙台5000噸冷藏庫以及相應的製冰配套項目。爾後,其他設計單位參照青島冷藏庫設計方案,相繼建設了連雲港4000噸、舟山3000噸、溫州4000噸的冷藏庫。這些冷藏庫的建成,保證了國營海洋捕撈企業漁輪出海用冰和開展加工的需要。並以此為基礎,逐步建設成為漁業基地。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對水產基建投資總額為1.2億元,主要是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兩年共7960萬元,占五年投資總額的66%,五年內用於海洋捕撈企業的投資占54.5%,其中修複和擴充冷藏設備能力達17700噸。其次是供銷企業的投資占21.9%,也主要用於包括建設冷藏製冰在內的一些設施。到一九五七年底止,全國水產係統冷藏製冰能力為:製冰709噸/日、貯冰4200噸/次、結凍428噸/日、冷藏17702噸/次。全年製冰23.6萬噸,凍魚17.2萬噸、冷藏43.8萬噸/日。

一九六○年,國家把煙台、大連、舟山、溫州、上海、連雲港、洪澤湖、沅江、洪湖、白馬井10個漁業基地的建設列為限額以上的項目,按照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關於漁業基地建設應以魚貨的冷藏、加工、儲運等設備為主的精神,陸續興建了一批冷藏製冰廠。這年開始建設的大連灣漁港項目中的3000噸冷庫和相應配套的設施,經多次擴建後,成為中國比較完整的漁業基地之一。其他基地項目受三年經濟困難影響,有的由於選點變化,沒有完全付諸實施。

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對水產基建投資共4.7億元,其中用於冷藏製冰4257萬元,占投資總額的9%,平均每年投資851萬元,比一九五七年的454萬元,增長87.4%。

三年困難時期過後,國民經濟進行調整。為了改善東海漁產品調運條件,做好大城市、工礦區水產品供應,一九六五年國家在上海建設第一個大型水產品中轉基地,包括日製冰240噸、結凍250噸、一次貯冰3400噸、冷藏5400噸的冷藏製冰廠,以及碼頭、卸貨場和鐵路專用線等。一九七四年最高中轉魚貨20萬噸,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後來更大規模的改造、擴建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在天津陳塘莊建設了日製冰45噸、結凍40噸、一次貯冰1000噸、冷藏2000噸的大跨度單層冷藏庫,接通了鐵路專用線。雖然後來由於海河建閘漁船不能直接到碼頭卸魚,但該庫對供應天津市吃魚仍有作用。到一九七○年止,國家陸續在杭州、南通、石島、龍口、珠海、合肥、蘇州、新安江、湘潭等地建設了一批中小型冷藏庫。這些生產型和供銷型冷庫的建成,為支持生產、服務消費做出了貢獻,同時也培養鍛煉出中國自己的設計力量和基建隊伍,為水產冷藏製冰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