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五年一月,農牧漁業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水產加工工作會議。會議總結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地開展水產品加工工作的經驗,肯定了成績,分析了問題,明確了近期發展水產品加工的指導思想和奮鬥目標,並且研究了落實的措施。為了檢閱水產品加工工作成果,開展行業內的交流評比,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全國首屆水產加工品展銷會,薈萃了海洋捕撈、淡水捕撈和海、淡水養殖生產的各類時新加工產品和傳統名特風味產品共2800多個品種,以及珍珠工藝品、海藻化工製品和漁業加工機械等。參展的有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產部門和部直屬水產企業、聯營企業、科研機構等400多個單位。參觀者競相爭購各類產品,盛況空前。展銷會期間還開展了評選活動,評選出446個優良產品。

一九八五年三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放寬政策、加速發展水產業的指示》中強調指出:“水產保鮮加工是提高質量、增加產值、活躍市場的關鍵,要把它提高到和發展生產同等重要的地位對待。要逐步改變市場上單純供應原料魚的現狀,努力做到既有鮮活的魚蝦,又有方便食用的加工品,並使各種廢棄物得到綜合利用,大幅度地提高經濟效益。”這個文件在明確宣布水產品實行市場調節的同時,把保鮮加工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極大地調動了群眾為開創水產保鮮加工的新局麵而奮鬥的積極性。同年四月,農牧漁業部發布了《發展水產品加工工業技術政策要點》。其主要內容是:充分合理利用水產資源,保證水產品鮮度;調整產品結構,發展多層次加工技術,加強質量管理,嚴格執行食品衛生法,使加工後的商品多樣、方便、清潔、優質;大力發展水產冷藏工業,逐步建立水產品生產、貯運、銷售環節的低溫流通冷藏鏈;加速水產品加工和製冷裝備的現代化建設,逐步形成中國的水產品加工裝備體係;積極開展水產品加工、保鮮的科學研究,加強智力開發,大力培養人才,搞好科技情報和商品信息工作。

綜觀一九七九年以後,在中國共產黨一係列正確政策的鼓舞下,水產品保鮮加工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國營、集體、個人一起上,生產、加工、運銷一條龍,專業加工與群眾性加工相結合,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形式並存的新格局已經出現。隨著冷藏製冰業的發展,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在生產中的日漸應用,海上生產第一線保鮮大大加強,原料魚的鮮度品質大大提高,“一把刀、一把鹽”的落後麵貌有了顯著改變。市場花色品種增多,包裝有所改進;鹹幹品比重下降,鮮凍品比重上升。到一九八七年底止,除一九八五年有9個產品獲國家銀質獎外,一九八六年又有內蒙古自治區達齎湖漁場罐頭廠鮮炸鯉魚罐頭,遼寧大連海洋漁業公司珍珠烤魚片續獲國家銀質獎。此外,共有31個企業,69個產品,34個品種獲部優獎。一九八五年在北京召開的亞太地區博覽會上,安徽產的糟醉魚,以其精美別致的包裝和濃鬱的傳統風味獲得好評。由於既有國家投資或貸款建設規模較大的國營冷藏庫、冷藏船、冷藏車及加工企業,又有社隊、聯戶、個人興,辦的中、小型冷庫和加工場,還有不少銷售網點增添了小冷庫、冷藏櫃,這就為整個產、運、銷流通過程的“冷鏈”逐步創造了條件。

一九八七年全國有水產冷庫及加工廠1781個,其中國營547個、集體1234個。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加工廠10個,它們是上海魚品廠、青島海洋漁業公司水產加工廠、大連海洋漁業公司魚品加工廠、煙台海洋漁業公司水產聯合加工廠、大連水產公司水產製品廠、舟山海洋漁業公司水產製品廠、寧波海洋漁業公司魚品廠、舟山第二海洋漁業公司水產製品廠、普陀縣水產加工廠、江蘇省海洋漁業公司魚品加工廠。這些大型水產品綜合加工廠設備比較先進,技術力量較強,年處理水產品原料都在2萬噸以上,年利潤均超過100萬元,是全國水產加工企業的骨幹。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和地方各級水產行政機構已著手製定保鮮加工的技術經濟政策和規劃,建立產品質量標準與檢驗製度,強化檢測手段,加強對水產品的質量管理和監督,促使水產品保鮮加工能與捕撈、養殖業同步發展,在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上向現代化的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