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養殖(3 / 3)

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為紫菜養殖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與廣大的海藻養殖專家和科技人員的“耕海有心,獻身海藻”是分不開的。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科技人員為開發低鹽度呂泗海區的紫菜養殖,一九七○年至一九八三年在江蘇啟東堅持在生產第一線工作,一方麵為縣、社、隊培訓技術人員,以傳、幫、帶的方式現場傳授養殖技術,另一方麵又忙於開展絲狀體培育和高產試驗,使啟東縣的紫菜養殖成為條斑紫菜重要生產基地。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林大華副所長,二十多年如一日,日夜奮戰在遼闊的灘塗淺海,突破關於紫菜殼孢子光照因子理論,改變平麵單層采苗法,創立了“立體多層擺動氣泡采苗法”,采苗率提高3—5倍,生產效率提高5—10倍;由於養殖筏架網簾日趨密集,紫菜綠變病暴發,嚴重威脅生產,他闖關奪路,找到病爛的根源,提出“搶時間、施肥、沉台、移位、陰幹”綜合防治措施獲得了成效,《壇紫菜綠變病防治研究》的學術論文受到第十一屆國際海藻學術會議專家們的讚許,獲得國家農委、國家科委的嘉獎,並被評為福建省勞動模範。

三、其他藻類養殖

中國藻類養殖除海帶、紫菜兩大種類外,還有裙帶菜、石花菜、江蘺、麒麟菜等。

裙帶菜屬寒帶藻類,主要在大連灣與膠州灣海區養殖。七十年代初,人工育苗與養殖獲得成功。一九八五年大連市放養5600台筏。一九八六年發展到11000台筏,產鹽漬裙帶菜8400噸,比一九八五年增長1.8倍;出口4300噸,增長1.3倍,主銷日本。

石花菜主要分布在山東半島南岸海區,資源蘊藏量約300噸。開始是天然采摘生產。五十年代曾進行人工礁岩與投石養殖試驗,由於產量低未能得到推廣。一九八○年,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開展筏式養殖的研究,經三年努力獲得成功,在10個點上推廣。青島市膠南縣一九八三年試養成功後,曆年有新的發展,畝產幹品200—250公斤,畝產純收益400元以上。浙江省蒼南縣在一九八五年試養成功,次年養殖20畝,共產幹品3510公斤,產值20400元,畝產淨收540元。浙江省水產學院和蒼南縣水產科學研究所進行人工育苗的研究,初步取得進展。

江蘺是亞熱帶經濟紅藻,用以提煉瓊脂,主要分布廣東與海南島沿海。品種有真江蘺、細基江蘺、芋根江蘺等10多種,其中細基江蘺含膠量25%以上。中國江蘺人工養殖於一九五八年在劉思儉的帶動下試驗成功後,曾有較快發展,後因產品滯銷陷於停產狀態。直到八十年代初,隨著海藻工業的發展,江蘺養殖複興,養殖麵積一九八四年5500畝,一九八五年18000畝;產量一九八四年285噸,一九八五年1255噸。海南島與雷州半島海區為重點產區。江蘺養殖生產周期短、成本低、經濟效益大,海南島瓊山縣東營區陳讚海聯合體,年純收入都在萬元以上。

麒麟菜屬熱帶性海藻,主產海南島、西沙群島等沿海海區,是製取瓊脂和卡拉膠的重要原料。為發展麒麟菜養殖生產,一九五五年廣東省養殖公司在海南島的文昌、瓊海兩縣分別建立海藻繁殖場,開展增殖養殖試驗,在投苗增殖上摸索了不少技術經驗,產量上升,六十年代年產已達250噸。但由於當地珊瑚被采挖,珊瑚礁區減縮,致使麒麟菜產量長期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