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殼類養殖(1 / 3)

甲殼類養殖

甲殼類養殖包括對蝦、鋸緣青蟹等養殖,其中主要是對蝦養殖。過去隻在沿海少數地方的自然海區納苗粗養。七十年代末期發展人工養殖,八十年代大發展,沿海全線掀起養蝦熱潮,養殖麵積與產量直線上升,成為居世界之冠的養蝦大國。

一、對蝦養殖

對蝦種類多、分布廣,由於其習性不盡相同,分布海域有所差異。黃、渤海區養殖主要是中國對蝦;東海區除中國對蝦外,還有長毛對蝦、日本對蝦;南海區有斑節對蝦、中國對蝦、長毛對蝦、墨吉對蝦、新對蝦等。養殖方式從自然海區納苗“港養”,發展到池塘、網箱、攔網養殖。養殖方法,由粗養發展到半精養、精養。

(一)對蝦苗種生產的發展。

苗種是養殖之本。五十、六十年代,各地曾開展中、小麵積養蝦,主要利用潮汐納苗或依靠捕撈天然蝦苗。一九五八年,天津市水產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塘沽北塘首次進行中國對蝦人工繁育試驗,利用人工培育的越冬親蝦培養出首批人工孵化的仔蝦,邁出了對蝦人工繁殖的第一步。一九五八年至一九七六年黃海水產研究所和山東省即墨縣豐城公社東百裏大隊經十多年的反複研究,多種形式生產性人工育苗獲得成功,水泥池每立方米水體育苗1萬尾,孵化箱每立方米水體育苗11—13萬尾,土池每畝育苗20萬尾以上。在此期間,一九六一年連雲港海洋水產站開展對蝦人工育苗試驗,培育出蝦苗。同年珠江水產研究所對墨吉對蝦的人工繁殖育苗也獲得成功;一九六二年長毛對蝦的育苗又獲成功;一九六九年斑節對蝦育苗也被突破。隨著養蝦業的發展,一九八○年,國家水產總局組建對蝦工廠化育苗技術攻關領導小組,組織了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海洋學院水產係、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單位,開展了中國對蝦工廠化人工育苗試驗。經過承擔科研單位技術人員的共同努力,當年就培育出蝦苗3.4億尾,達到了“工廠化育苗”、批量生產的目的。一九八一年全國育苗16.2億尾,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分別達到26.7億尾和40.9億尾,基本上滿足當時養蝦的需要。這項科研成果經全國專家評議鑒定認為,工廠化對蝦人工育苗的研究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為指導對蝦工廠化育苗與養殖生產,一九八一年成立全國對蝦科技攻關領導小組,一九八二年國家水產總局委托承擔科研的有關單位及時編寫製定《對蝦工廠化育苗操作規程》(試行本),在對蝦人工育苗的設施建設、親蝦與蝦苗培育、工廠化育苗工藝流程等主要技術關鍵,確定各種參數和可行措施。一九八三年農牧漁業部水產局與水產養殖公司根據已取得的新技術成果,擴大邀集科研、教育、生產三結合進行修訂,正式頒發《對蝦工廠化育苗操作規程》,對順利推進全國工廠化育苗生產起了很大作用。

育苗技術關突破後,國家水產總局從一九八一年開始,全力扶持各地建立對蝦苗種生產基地。一九八三年前建立的多是國營的育苗場,後隨著開放、改革、搞活政策深入貫徹,集體和個體的育苗場也蓬勃發展起來。到一九八六年,全國國營、集體和個體的大中小型對蝦育苗場(育苗室)約有600多座,育苗水體23萬多立方米。

在擴大對蝦育苗水體建設的同時,廣大科技與生產人員尊重科學,勇於創新,在精養細喂、精心管理的前提下,培育密度由每立方米水體放卵20—25萬粒,提高到40—50萬粒;無節幼體由每立方米放15—20萬尾,提高到30—45萬尾;在溫度控製、餌料投喂、水質管理、防止病害侵襲等方麵做了很多的改進。這樣,單位水體出苗量大幅度提高,七十年代每立方米水體僅1萬尾,八十年代初為7—10萬尾;一九八六年全國平均已提高到14.5萬尾。遼寧莊河縣一九八二年進入工廠化育苗,全縣平均單位水體出苗量連年成倍增加:一九八二年為4萬尾,一九八三年為7.9萬尾,一九八四年19萬尾,一九八五年31.3萬尾,一九八六年34萬尾。新金縣一九八六年全縣平均每立方水體出苗45萬尾,居全國第一位。全國對蝦人工育苗量由一九七八年的0.2億尾增加到一九八六年的332億尾,增長165倍,從工廠化育苗鋪開的一九八一年到一九八六年,平均年增加63億尾,幾乎是連年成倍增長,不僅滿足了養殖需要,而且還可提供大量苗源放流增殖。一九八六年遼寧省出苗111.5億尾,居全國首位;山東省出苗82.6億尾,居第二位。在蝦苗中,中國對蝦占90%以上。斑節對蝦是適應南方養殖的優良品種,閩、粵兩省積極開展斑節對蝦人工育苗生產。農牧漁業部水產局大力支持在海南島建場專點培育,一九八六年在育苗技術上有了新的進展,育成斑節對蝦358萬尾,其中海南島268萬尾,為對蝦生產增添了新種。

(二)對蝦養殖生產的發展。

約在二百年前,天津小站曾利用海潮納苗入港進行梭魚、鯔、鱸和對蝦混養的“港養”生產。廣東沿海少數海區也有養殖魚蝦,星星點點,不成規模。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九五六年,山東省文登縣澤庫公社後島大隊在五壘島灣東岸建池試養對蝦,且初試成功,因多方麵原因,中途停養。一九六八年再次建池30畝,從外海采捕蝦苗放池精養,獲平均畝產蝦17公斤。一九六一年江蘇連雲港海洋水產站也曾開展養殖成蝦的試驗,初獲成功,後也告中斷。一九七三年連雲港市海洋漁業指揮站再度試養對蝦,又告成功。這些對蝦試養成功的經驗,受當時社會形勢等的影響,並沒有引起各方麵的重視,養蝦事業多年未能得到應有的發展,但為人工養殖對蝦做了可貴的探索,積累了初步經驗。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六年,黃海水產研究所與山東即墨縣豐城公社東百裏大隊協作,進行對蝦精養高產試驗,總結出“苗種、水質、餌料、管理”等一套高產措施,並首次優選出對蝦人工混合餌料配方。一九七四年試驗蝦池122.5畝,平均畝產55公斤,其中有15畝達116.5公斤;一九七六年試驗蝦池127.8畝,平均畝產77公斤,其中有13畝達258公斤,充分說明人工養蝦可以高產,為發展海水養殖業開辟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