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類養殖
藻類養殖是開發淺海和灘塗的主要生產方式,養殖的品種有海帶、紫菜、裙帶菜、江蘺、麒麟菜、石花菜等,尤以海帶和紫菜為大宗產品。舊中國隻有極少數小規模半人工養殖生產,產量很低。新中國建立後,藻類養殖率先發展,如海帶南移,紫菜北上。養殖海區不斷拓展,產量迅速提高,五十年代初期藻類養殖產量不足400噸(其中海帶60噸、紫菜300多噸),一九八七年達到20.4萬噸(其中海帶17.89萬噸,紫菜1.22萬噸),占海水養殖產量的18%。中國由藻類大量進口國已轉變為大宗出口國。
一、海帶養殖
海帶屬亞寒帶性藻類,原產於白令海峽和日本北海道一帶,中國原無分布。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東北期間,一九二七年為修建遼寧大連寺幾溝棧橋,由北海道拖來的大批原木上附有海帶孢子,以後在棧橋基石上發現海帶幼苗,成為中國第一批海帶。隨後,關東水產試驗場開始人工管理,證明海帶能在旅大海區生長。一九三○年,日本又從北海道運來海帶苗,在大連老虎灘、棒棰島等海域進行養殖,獲得成功,年產100噸上下,一九四二年最高產370噸。一九四五年大連解放,成立大連海產管理處,擴大海帶養殖,提高了產量。一九四六年成立煙台水產試驗場,從大連移植海帶至煙台港試養獲得成功,同年進行人工采孢子的研究也獲得成功。一九四九年冬進一步試驗人工采苗用筏子育成一批幼苗,翌春試驗從竹製育苗器剝離幼苗夾繩養殖獲成功,這是幼苗分散法的首次應用。一九五○年在青島建立山東水產養殖場進行開發研究,一九五一年海帶從山東半島北岸的煙台港移植至南岸的青島港,增辟一批新的養殖試驗淺海區。由於海帶附著在自然礁石上生長,而淺海暴露的礁石有限,綁苗投石養殖生產,海域的局限性也很大,單產不高。要想大幅度發展,亟需創立一種新的養殖方式。為此,一九五一年春,山東水產養殖場的李宏基等在青島中港進行浮筏式立體養殖的試驗,一九五二年取得成功,創立筏式養殖法。主要包括人工采孢子和幼苗分散兩項重要生產工藝和浮筏構造設置,使海帶生產擺脫自然繁殖狀態,達到全人工養殖。該場在實行合理密植筏式養殖後,一九五四年海帶平均畝產量由上年的830公斤迅速提高到1770公斤。旅大水產養殖公司改海底管養為水麵筏養,產量提高5倍多。一九五七年旅大水產養殖場與芒河青年生產隊海帶畝產高達11720公斤。海帶筏式養殖具有很大的優越性,為海帶南移準備了條件,奠定大發展的基礎。
一九五四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在貧瘠海區發現海帶氮素饑餓病症。為進一步解決發展海帶生產中的技術問題,一九五五年,黃海水產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研究成功陶罐控製施肥法,同時黃海水產研究所和山東水產養殖場采取筏式排罐控肥施放法運用於生產獲得成功。例如,旅大宜養海區9萬畝中,肥區僅有3%,97%屬貧瘠區,旅大水產養殖場推廣施肥法後,海帶獲得豐收,為貧瘠海區大麵積發展海帶養殖創造了成功經驗。
為了開發利用南部遼闊肥沃的海區,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和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在浙江舟山海區進行海帶培育水層、海水透明度對不同時期海帶的生長發育的影響等試驗研究,並取得首次海帶南移成功。一九五七年,全國南部沿海開展海帶養殖試點有118處之多,都獲得成功。爾後,浙江、江蘇、福建和廣東粵東地區大麵積生產試驗相繼告捷,使海帶養殖從北緯36度,向南推進到30.30度,海帶養殖在南方迅速發展,這是中國海水養殖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創舉。
為解決海帶苗種,一九五四年至一九五五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在曾呈奎教授指導下,創造了海帶夏苗培育法。一九五八年,在朱樹屏教授領導下,黃海水產研究所和山東水產養殖場的劉恬敬等進行了自然光源育苗的試驗研究獲得成功。這些方法在南方推廣後,結束“北苗南運”的曆史,加速、鞏固了海帶南移的進程和成果。在國家支持下,各地先後建成一批海帶育苗室,到七十年代,全國共建成海帶育苗室17座(其中遼寧3座、浙江3座、山東6座、江蘇2座、福建3座),育苗水體5.6萬立方米,年生產能力65億株,能滿足20萬畝海帶生產用苗。此後,福建省連江縣水產綜合場、三沙海帶育苗室和省水產研究所等,經多年試驗,於一九七二年采取海區、室內相結合,雙層台架和控製光照、水源、流水等條件,促進海帶大麵積集中成熟,使海帶在外海區渡夏成功,育出“渡夏苗”,就地馴化,就地解決苗種,促使福建省海帶養殖單位產量大幅度提高。
在此期間,黃海水產研究所、山東海洋學院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開展遺傳育種研究,一九六○年後相繼選育出“海青一號”(寬葉品種)、“海青二號”(長葉品種)、“海青三號”(厚葉品種)、“海青四號”(薄葉品種)和若幹自交係品種。黃海水產研究所海藻養殖室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海藻遺傳育種組,於一九七三年培育出高碘海帶新品種“860號”、“1170號”,單產提高8—40%,提碘得率提高20—58%。以後,又培育出耐高溫、抗爛、高產新品種“243號”,經生產驗證,提高產量25%。方宗熙教授等一九七三年進行單倍體海帶遺傳育種研究,獲得單倍體的雌性克隆與雄性克隆,發現海帶雌性生活史,利用單倍體材料培育出“單海一號”,推廣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