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養殖(1 / 3)

貝類養殖

沿海各地貝類養殖,傳統的有四大貝類:蟶、蛤、蠣、蚶。七十年代,北方紫貽貝試養成功,並南移養殖,已成為大宗養殖品種。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浙江、福建、遼寧等省先後引進優良品種太平洋牡蠣試養成功並逐步推廣,增加了牡蠣新種。八十年代後,扇貝養殖有了較大發展。一九八七年貝類總產量71.11萬噸,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64%。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上的貝類有貽貝、縊蟶兩大品種。

一、縊蟶養殖

縊蟶俗稱蟶、蜻、,為廣溫性、廣鹽性海產經濟軟體動物,適溫範圍為15—25攝氏度,適鹽為5—28%。分布較廣,北起遼寧省的東溝、莊河、新金縣,南至福建省的晉江、龍海縣,上海的崇明島均有分布。主要產區為福建省的福清、莆田、連江、長樂、晉江、龍海和浙江省的三門、寧海、樂清、溫嶺、象山、玉環等地。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縊蟶養殖給予大力扶持,加強技術指導,大力繁殖苗種,有力地促進縊蟶生產的發展。至一九五八年,全國縊蟶產量達2.7萬噸,占海水養殖的37%。

一九五八年後,“左”的幹擾對縊蟶養殖生產危害特別嚴重。主要是縊蟶養殖花工較多,海塗要經過多次深挖細耙,整平抹光,才能播苗;播種1畝縊蟶,整埕需要40多個工;整埕質量差,就影響蟶苗的穴居生長;播種蟶苗季節正值冬末春初,天寒地凍,帶水作業;收獲季節又遇炎日當空,彎腰挖土,作業艱苦;實行大集體、大拉平的分配政策,使漁民的生產積極性不能發揮。加之,在盲目圍海造田中,有的苗埕和養殖埕被圍,造成蟶苗減產,養殖麵積縮小;有的使水係改變,造成淡水入海量減少,鹽度、比重升高,使縊蟶產量下降。這樣,從一九五八至一九七八年的長時期內,產量一直徘徊在4萬噸左右。

一九七八年以後,政策放寬,提倡家庭承包經營,大大地調動了漁民的生產積極性,縊蟶養殖業起了很大的變化。一九七九年一年增產5000噸,全國產量達到5.2萬噸。一九八二年福建、浙江等省開展灘塗定權發證工作,進一步調動了漁民的生產積極性。到一九八七年,全國縊蟶養殖麵積達到29.71萬畝,產量達到13.35萬噸,占海產貝類產量的19%。

一九八二年以前,縊蟶養殖業以福建省為主。自一九八二年起,浙江省總結推廣了圍塘整塗、刮苗歸冬的中間育苗經驗,使蟶苗連年增產,養蟶麵積逐年擴大,同時改進了縊蟶養殖技術,由粗養走向精養,使產量逐年增加。到一九八五年,全省養蟶麵積18.18萬畝,蟶產量6.4萬噸,麵積產量都超過了福建省而居全國首位。一九八六年,浙江省蟶苗產量比一九八五年增長500多萬斤,達到1700萬斤,縊蟶養殖麵積擴大至20.84萬畝,產量達6.7萬噸;福建省養蟶麵積9.9萬畝,產量5.9萬噸。

二、牡蠣養殖

牡蠣是中國海水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牡蠣養殖主要在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等省。沿海農村千家萬戶,起早摸黑,分散生產。一九五八年全國牡蠣養殖產量為2.51萬噸,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30%。以後圍海造田毀壞了不少牡蠣養殖場,僅廣東省在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間就圍掉蠣場5.5萬畝,加上牡蠣病害造成大麵積死亡,致使牡蠣養殖發展緩慢。直到一九八二年,全國產量才上升到3.2萬噸。一九八二年以後牡蠣養殖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一九八七年全國牡蠣養殖麵積達到60萬畝,產量為6.5萬噸。

牡蠣南北海區均有分布已發現18種,養殖的主要品種是褶牡蠣、近江牡蠣和大連灣牡蠣。褶牡蠣是傳統的養殖品種,其產量占牡蠣總產量的80%左右,主要產區為福建省的霞浦、福清、莆田、漳浦、同安、惠安等縣和浙江省的象山港、樂清灣的沿岸,廣東省的饒平、澄海、達豪、電白等縣也有一定的養殖麵積。近江牡蠣主產區為廣東省的饒平、澄海、潮陽、海豐、陸豐、惠東、台山、陽江、湛江和深圳、珠海等縣、市,以及廣西自治區的北海、防城,福建省的龍海縣。大連灣牡蠣在黃、渤海有一定的采捕量,但尚未形成一個生產性的養殖品種。

太平洋牡蠣味美、體大、生長快,是世界牡蠣養殖的主要品種,其產量占世界牡蠣總產量的48%左右。一九七九年,浙江省首次從日本引進太平洋牡蠣苗種,在樂清灣試養成功,個體蠣肉重20—30克,風味獨特。一九八二年,福建省、遼寧省、山東省也從日本引進一批苗種在羅源灣、大連灣和榮成灣試養並取得好效果。浙江和福建兩省除引進原種外,還通過海區保種和人工育苗提供純種親貝。浙江省樂清灣海區通過苗種繁殖,從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五年共獲得純種蠣苗6211萬粒,已形成太平洋牡蠣的繁殖場所。福建省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六年在墾區、土池和室內人工育苗,獲太平洋牡蠣苗7.86億粒。與此同時,福建省水產廳、羅源縣水產局、福州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在羅源水產試驗場進行牡蠣微型附著基質的育苗取得成功。苗源的解決使太平洋牡蠣的養殖迅速推廣開來,成為中國的一個新品種。浙江省一九八六年養殖太平洋牡蠣麵積達到530畝,平均畝產蠣肉1000—1250公斤,產量高,效益好。一九八七年繼續推廣到蒼南縣的大漁灣沿灣試養。福建省在羅源、連江、霞浦、福鼎4個試養點的基礎上,一九八六年已擴大到福安、寧德、平潭、福清、莆田、惠安、晉江、同安、廈門、漳浦、東山等15個縣、市養殖,放養麵積1451畝,產量達1400多噸。福清縣柯嶼墾區放養太平洋牡蠣100多畝,平均畝產殼蠣7.5噸,高的畝產殼蠣達15噸。一九八七年福建省放養太平洋牡蠣的麵積達到500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