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養殖(3 / 3)

浙江省的甌海、象山、三門、樂清,廣東省的饒平及遼寧省的東溝縣都利用本地蛤苗的優勢,積極發展了蛤仔養殖。山東省青島市灘塗遼闊,適宜蛤仔養殖的麵積有5萬多畝,在膠州灣的西海岸,底質適宜,水質肥沃,一九八五年十月,在膠南縣紅石鄉郭家台村的一片荒灘上,試養蛤仔6.7畝,每畝淨收入500多元,一九八六年發展到1000畝。

(二)蚶類養殖。

蚶類養殖曆史悠久,北方渤海灣西部主產毛蚶,南方主產泥蚶。但由於過去圍墾破壞了種苗繁殖,導致苗種缺乏,養殖發展不快。

一九八四年山東省文登縣土池育泥蚶苗成功。一九八六年福建、浙江兩省室內人工培育蚶苗有了新的進展,出苗1000多萬粒,僅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和海水養殖研究所就出苗576萬粒。海區自然增泥蚶也有發展,特別是浙江省象山港沿岸線,擴大泥蚶苗種繁育麵積,加強苗埕管理,附苗均勻,每年可出苗10餘億粒。浙江省一九八六年養殖泥蚶麵積達到3.5萬多畝。廣東省一九八六年養殖泥蚶也有1.3萬畝。

五、扇貝養殖

扇貝自然產區的分布大致是,黃、渤海主產櫛孔扇貝,東海和南海主要產華貴櫛孔扇貝。

五十年代中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開始對扇貝的生物學進行研究,為後來扇貝人工育苗與養殖提供了部分基礎資料。

一九七四年,大連水產專科學校與遼寧省金縣、煙台地區水產研究所與山東長島縣後口對扇貝人工育苗組織協作攻關,獲得成功。同年,長島縣、金縣等首先采用人工苗進行扇貝養殖試驗,並取得成效。隨後,山東、遼寧、廣東等地的水產研究單位及水產院校、養殖場,進行不同品種的扇貝人工育苗也相繼獲得成果。一九七八年,國家水產總局在長島縣後口舉辦了首次扇貝養殖學習班,一九八○年又在大連市舉辦第二次學習班。同時,著手籌備建立海珍品育苗室,到一九八七年共建成50多座,育苗水體達2.7萬立方米。一九八一年全國育出扇貝苗800多萬個,一九八三年5.3億個,一九八六年5.8億個。

由於推廣了養殖技術和有了相當數量的扇貝苗,使扇貝養殖麵積成倍擴大,產量成倍增長。一九八一年全國扇貝養殖麵積1900畝,產量120噸;一九八五年麵積達到4700畝,產量達到8312噸;一九八七年麵積進一步擴大到21500畝,產量上升到43640噸。

山東省長島縣成為扇貝養殖的主要產區。該縣一九八六年扇貝養殖麵積7000畝,占全國扇貝養殖麵積的57.37%;產量1.6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67.54%。該縣重視養殖技術,在全縣20多個海灣選擇不同時間,分別不同海區,使用不同器材,采取不同方式進行海區采苗與養殖試驗,經過努力,取得扇貝自然海區采苗與縮短養成周期等成果,並創造了貝藻間養、單位麵積產量高、成本低的方法,為扇貝養殖大發展鋪展了道路。扇貝養殖的大發展,使該縣漁業生產由“獵捕型”轉為“農牧型”,加快了漁村致富的步伐,一九八六年全縣養殖扇貝收入達萬元以上的有67戶。被譽為“扇貝養殖大王”的專業戶王家永,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南方養殖櫛孔扇貝也有了好的開端。福建省漳浦縣一九八六年39個養殖扇貝專業戶,純收入超萬元的有7戶。

在這期間,還從美國和日本引進良品種海灣扇貝和蝦夷扇貝。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三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先後三次進行海灣扇貝引種,第三次從美國引種成功。經過幾年的生產性試驗證明,海灣扇貝味道鮮美,肉體肥壯,肉柱出成率比櫛孔扇貝高10%;適溫性廣,北自遼寧南至福建、廣東均適宜養殖;生長快,周期短,當年育苗可當年養成,產量高,一般畝產2000多公斤。因此這個品種引進後,很快在全國沿海推開。大連市一九八六年養殖海灣扇貝2045台,產量1299噸,產值217.7萬元,高的台產979公斤,畝產利潤1500元。海灣扇貝已成為大連市海水養殖的大宗產品之一。青島市一九八六年養殖130畝,產量274噸,平均畝產2.03噸,總產值54.8萬元,純利31.8萬元,平均畝純利2356元。浙江省一九八六年養殖麵積100畝以上的有6個縣,且育出扇貝苗119萬個。江蘇的連雲港、河北的秦皇島、福建的廈門和東山等地都進行了生產性試驗,取得良好的效果。大連市從日本引進的蝦夷扇貝,一九八六年人工育苗成功,出苗2000萬個,養殖600台。北方地區扇貝養殖已形成以櫛孔扇貝為主,海灣扇貝、蝦夷扇貝並舉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