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養殖(2 / 3)

牡蠣養殖方法有灘塗養成法和深水垂下式養殖法。灘塗養殖法按附著基質分為投石養殖和插竹養殖兩種,是傳統的養殖方法。沿海灘塗廣,山多石料豐富,閩、粵、浙各省產竹也較多,一年投資,年年受益。但古老的投石、插竹養殖,有的甚至是拋石塊“滿天星”式的養殖,產量較低,質量較差。因此,一九八○年以來,廣東省、福建省先後對灘塗養殖開展了技術改革。廣東省采用水泥柱架式,福建省推廣條石養蠣,都取得了較好的效益。例如,福建省福清縣高山鎮北村養牡蠣1000多畝,由“滿天星”式改為條石法後,平均畝產蠣肉由50多公斤提高到150多公斤。深水垂下式養殖,可以從平麵利用走向立體利用,提高了淺海利用率。深水養殖可延長牡蠣攝食時間,提高單產,還可減輕勞動強度。

三、貽貝養殖

貽貝,中國北方稱“海紅”,南方稱“東海夫人”,其幹製品稱“法菜”。南北海區自然分布的主要品種有紫貽貝、厚殼貽貝、翡翠貽貝3種。紫貽貝廣布於寒溫帶,大連、煙台、青島沿海均有分布,尤以大連灣為盛;厚殼貽貝在黃海、渤海、東海沿岸島嶼有分布,以浙江省魚山列島、福建省東山、海壇、四等島為最多;翡翠貽貝分布於亞熱帶和熱帶海域,東海南部和南海的江河口海區多有分布。

貽貝人工養殖的曆史較短。一九五七年,南北沿海開始試驗紫貽貝和翡翠貽貝的人工育苗和人工養殖。七十年代初,北方紫貽貝筏式養殖和海區半人工育苗獲得成功後,很快形成了以大連灣為中心的紫貽貝養殖區,同時向山東沿海和南方海域發展。一九七三年,北方海區紫貽貝發展迅速,南方江蘇、浙江、福建等省南移紫貽貝試養成功,一九七四年全國貽貝養殖麵積達7899畝,產量15141噸。一九七五年,農林部水產局在福建召開全國海水養殖工作會議,總結交流了經驗,進一步推動了貽貝養殖業的發展。一九七七年全國貽貝養殖麵積發展到4.09萬畝,產量達到10.2萬噸。一九七七年以後,由於產量多,上市集中,銷售渠道不暢,加工工作跟不上,因而貽貝養殖麵積縮小,產量下降。一九八○年全國貽貝養殖麵積縮小到1.92萬畝,產量下降到6.4萬噸。以後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來促進生產,如海帶與貽貝間養,充分利用養殖器材,降低成本;采取間收,一年二茬生產,提高單產;放寬政策,搞活流通;改革加工,產品多樣。特別是隨著對蝦養殖業的發展,貽貝作為對蝦的餌料,需要量大增,從而刺激了貽貝養殖的迅速恢複與發展。一九八七年全國貽貝養殖麵積又發展到5.13萬畝,產量達到31.27萬噸。

在紫貽貝養殖發展的過程中,養殖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全國平均畝產,一九七八年已達到2417公斤,一九八七年提高到6095公斤。大連市一九八六年養殖貽貝39581台,全市平均畝產達到9.25噸,比全國平均畝產高3噸多;大孤山養殖三場最高畝產達27噸。他們的主要經驗是:變包苗為夾苗,變二茬為多茬,春包苗、秋收獲,稀夾、密掛,改短繩為長繩。這個綜合性的增產技術措施已在一九八七年大連召開的全國海水養殖會議上交流推廣。

南方的翡翠貽貝,個體大,味鮮美,產量高,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品種。一九八四年廣東省在陽江、海豐、台山等點試養後,已養殖幾千畝。

四、蛤、蚶養殖

蛤、蚶類養殖雖是中國傳統四大養殖貝類重要組成部分,但真正有較大發展還是一九七八年以後。八十年代中期,福建、廣東、浙江、江蘇、山東、遼寧等省的蛤、蚶養殖都有新的發展。一九八七年全國蛤、蚶類養殖麵積103.32萬畝,產量為8.66萬噸。

(一)蛤類養殖。

蛤類產區,因種而異,從南到北大致呈蛤仔、巴非蛤、文蛤、青蛤、四角蛤蜊等的分布。有的品種南北交錯分布,如蛤仔分布廣泛,南北均有,產量以福建的福清、連江、莆田、長樂等縣最多,約占全國產量的80%以上。文蛤分布也較為廣泛,南北都有,以江蘇的啟東、如東等縣最為集中。

土池培育蛤苗的成功,為蛤類生產提供了物質基礎。一九七五年,福建省晉江縣東石鄉貝類養殖場在鹽場排水溝裏發現花蛤苗得到了啟示。當年秋天利用鹽場1畝多土池,投放親蛤100多公斤進行陰幹、流水刺激,獲得催產成功。經五個多月的培育,收獲蛤苗350餘公斤。以後由點到麵,由土池到墾區,經過五年的中間生產試驗,不斷地交流總結經驗,完成了育苗工藝。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七年間,福建省土池培育蛤苗穩定在2000億粒,約產中蛤苗1500噸,占全省蛤苗總產的60%,對花蛤生產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例如,莆田在一九八○年以前是個花蛤養殖空白縣,由於土池育苗成功,解決了苗種,逐漸開始養殖花蛤。一九八六年全縣養殖麵積達4500畝,產量3250噸,產值達350萬元。該縣花蛤養殖主產區靈川鄉下尾村,有3800餘口人,一九八六年僅花蛤收入90多萬元,人均增收240餘元,養殖花蛤萬元戶就有15戶之多。養殖方式的改進,也促進了新產區的開拓。例如,福建省莆田縣忠門鄉嶽秀花蛤養殖場,於一九八五年十月借鑒蓄水養蟶的技術原理,進行蓄水養蛤,當年十二月放蛤苗2420公斤,加強管理,翌年八月開始收獲,產量達7萬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