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中國淺海灘塗平展廣袤,可供海水養殖的品種繁多,養殖曆史悠久。但在舊中國的漫長年代裏,淺海灘塗一直沒有很好地開發利用。直到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九五○年,全國海水養殖麵積僅25萬畝,產量1萬噸左右,養殖品種僅限於少數幾種貝類,產區局限於南方沿海少數地區,麵積小,單產低,未形成一項生產事業。一九五○年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將海水養殖列為開拓利用國土資源的重要內容。五十年代主要是發展灘塗貝類,六十年代發展海帶與紫菜的人工養殖,七十年代突破貽貝人工養殖,八十年代推進對蝦人工養殖,海水養殖業已成為大有可為和大有前途的一項生產事業。

一、海水養殖的特點和作用

開發荒蕪的灘塗、淺海,不占用耕地,不與農業爭水奪肥,而且生產周期短,產量高,收益大。海水養殖的貝、藻、魚、蝦,蟹等是人民喜愛的副食品,味美,營養豐富。例如,海帶富含碘,食用可防治甲狀腺腫脹,為山區人民和邊防軍必需食品。紫菜營養價值高,每百克幹品含蛋白質28.2—35.6克,比豬肉含量高1倍。牡蠣肉蛋白質含量高達45—57%,被譽為“海中牛奶”。對蝦、鮑魚、海參、幹貝等均被列為名貴海珍品。貝、藻類是工業、農業、醫藥、軍工等的原料,如海帶提取的碘、甘露醇,石花菜、江蘺等提取的瓊脂,以及海馬、海水珍珠等均為名貴中藥材,各種貝殼精雕細刻成富麗堂皇的貝雕工藝品。對蝦是出口的主要傳統產品,如一九八六年對蝦出口就占全國水產品出口總值的39%,而且創彙率高,1噸對蝦可換回小麥30噸。灘塗、淺海水域廣泛分布於沿海,到處可以開拓發展養殖,在近海漁業資源衰退,亟待休養生息之時,可以容納大批捕撈勞力轉向養殖生產,改走“耕海致富”之路。例如,山東省長島縣4萬人中漁業人口占75%,一九八四年以來,加快貝、藻資源開發,推進養殖,已有48.5%的漁業勞力轉向海水養殖,養殖生產旺季達到70%以上。一九八四至一九八六年,該縣的養殖產量均超過海洋捕撈產量,海水養殖經濟已在海島漁業經濟占居主導地位,初步實現由“獵捕型”生產轉向“農牧型”生產,促進了全縣經濟的發展。一九八六年全縣人均收入1458元,成為山東省的首富縣。

二、海水養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海水養殖的發展曆程,雖然曲折,但成績顯著,大體上經曆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九年,是初步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沿海各地先後建立一批國營海水養殖場。成立較早、規模較大的有:遼寧省旅大水產養殖場,山東省青島水產養殖場,浙江省鄞縣合嶴養蟶場,福建省連江水產養殖場,廣東省潮汕水產養殖場等。這些場的建立,對群眾發展海水養殖業,起了骨幹示範作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福建、廣東等省進行了海水養殖資源調查,遼寧、山東等省開展了海帶養殖技術改革和自然光育苗,江蘇、浙江、福建等省著手海帶南移試養,這些都相繼取得成功。在此期間,海藻科技工作者對紫菜繁殖進行調查,弄清了紫菜的生活史,揭開了紫菜人工育苗的序幕。全國沿海各省廣泛開展海水養殖經驗技術交流,南方的福建、廣東等省派人赴北方沿海傳授貝類養殖技術,北方的山東、遼寧等省派人赴南方沿海指導海帶養殖技術。水產部在青島舉辦沿海各省、市海帶育苗與養殖訓練班。所有這些措施都為擴大海水養殖麵積、發展新品種,創造了極為有利條件。到一九五九年,海水養殖麵積擴大到153萬畝,比一九五○年增加6倍多,產量上升到10.5萬噸,增長9倍多。

第二階段,從一九六○年到一九六九年,是曲折徘徊階段。這一期間,雖然海帶產量有了一定增加,貽貝生產也有發展,紫菜生產開始起步,但由於“左”的思想影響,生產曲折徘徊。沿海許多地方出現了“大海、小海”一起抓,封灘育貝傳統受到破壞,灘塗貝類生產受到影響。例如,廣東省一九六三年海水養殖產量從一九五九年2.2萬噸下降到1.2萬噸;福建省一九六二年貝類養殖麵積僅12.9萬畝,產量2.5萬噸,比一九五七年的16萬畝,產量4萬噸分別減少21%和38%。從全國來說,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四年產量一直低於10萬噸,形成一個低峰期。其間,水產部於一九六二年召開海水養殖彙報會,總結了這幾年的海水養殖工作的經驗教訓,並確定:海帶養殖要根據條件適當進行發展;貝類養殖應積極爭取恢複到一九五七年的放養麵積;港養要充分發揮有效養殖水麵;海珍品要繼續試養並積極保護資源與采捕,力爭鞏固穩定灘塗養殖,積極開發淺海養殖。經過三年調整,灘塗貝類生產有所好轉,壇紫菜人工采苗與養殖取得成功,貽貝海區采苗著手進行,各項工作開始上路,生產略有起色。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政府主義泛濫,黨政機關癱瘓,灘塗貝類生產和資源又受到破壞,產量再次下降。